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今天的课,我事前胸有成竹。
第二单元的教学刚结束,我就设计了一个专题:小人物,大世界。我想通过本单元叙事散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而且从写作上借鉴一些方法,用于平常的作文。
可事与愿违的是,学生并没有多大兴趣。
按理说,我的设计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首先,我从“闪耀的人性光辉”入手,以长妈妈为例,让学生根据我对长妈妈的评价,用一两句话点评其他几位人物。然后,从“合理地选择材料”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再次,从“传神的人物描写”着眼,结合文章片段阅读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最后设计了一道家庭作业:假如这些人物需要立一块墓碑,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份墓志铭。
从教学程序来讲,每一个环节都按部就班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与我的教学期望相比却存在极大的距离,事与愿违之感油然而生。违在哪里?这促使我反思教学目的和结果。
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最良好的打算是让学生关注小人物,书写小人物,体会小人物身上不可抹杀的人性光辉。在我看来,长妈妈、《背影》和《台阶》中的父亲,杨绛女士笔下的老王和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无不折射出他们普通的生活、纯良的品行,我自己很喜欢他们,为他们微小而高尚的情怀所感动。我想,这份感动应该属于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成长道路上的学生,他们需要感动的情节熏陶稚嫩的智慧,需要洁净的文字装点淳朴的生命。我是怀着这样的意志来期盼这堂课的。
可是我遗憾地发现,在许多的细节品读中,学生看重的是知识而非知识之外的情感。我能够看见他们求知的眼睛,却难得发现他们感动的神情,这与我最初的预想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仅仅是落实知识和迁移能力,那么这堂课没有什么失误,但从情感教育的要求衡量,我觉得又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小人物身上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中有多少令人回味的字句,需要一份宁静的情思去细细品位,细细咀嚼,而恰恰就是在感情调动上,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共鸣点。的确,我自己的情绪很投入,我希望以精要的点拨开启学生的情怀,可结果是,能够带着感情学习的聊落星辰。
之所以不能很圆满地实现预期的目的,我反思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还没有这样的阅历去体味小人物身上的艰辛、善良,还没有充分的怜悯之心去感受普通百姓的疾苦。
第二,这一点我不太愿意相信,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面对的诱惑太多,外界的影响充斥着“纯净”的心灵,他们丧失了感动的情愫,或者说还有一块空地,等待优良的教育去开垦挖掘,使之变得诗意蓬勃。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看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缺乏情感的熏陶及很感性的体验或理解,学生与之距离较远,很难进入预设的共鸣。
第四,另外,也许是我教学上的一个癖好,即试图以自己的喜好去影响学生的情趣。殊不知,也许你的所爱正是学生的所恶。这也是事与愿违的根本所在。
教学的快乐源于学生对课堂设计的接受,源于对课堂内容的愉悦,备课的过程不仅仅在于陶醉于自己的理解和欢欣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备自己”容易,“备学生”就实在需要智慧的投入。
事与愿违,违在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对他们所需要的情感所系还缺少适度的把握。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成败。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邹韵文
第二单元的教学刚结束,我就设计了一个专题:小人物,大世界。我想通过本单元叙事散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而且从写作上借鉴一些方法,用于平常的作文。
可事与愿违的是,学生并没有多大兴趣。
按理说,我的设计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首先,我从“闪耀的人性光辉”入手,以长妈妈为例,让学生根据我对长妈妈的评价,用一两句话点评其他几位人物。然后,从“合理地选择材料”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再次,从“传神的人物描写”着眼,结合文章片段阅读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最后设计了一道家庭作业:假如这些人物需要立一块墓碑,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份墓志铭。
从教学程序来讲,每一个环节都按部就班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与我的教学期望相比却存在极大的距离,事与愿违之感油然而生。违在哪里?这促使我反思教学目的和结果。
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最良好的打算是让学生关注小人物,书写小人物,体会小人物身上不可抹杀的人性光辉。在我看来,长妈妈、《背影》和《台阶》中的父亲,杨绛女士笔下的老王和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无不折射出他们普通的生活、纯良的品行,我自己很喜欢他们,为他们微小而高尚的情怀所感动。我想,这份感动应该属于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成长道路上的学生,他们需要感动的情节熏陶稚嫩的智慧,需要洁净的文字装点淳朴的生命。我是怀着这样的意志来期盼这堂课的。
可是我遗憾地发现,在许多的细节品读中,学生看重的是知识而非知识之外的情感。我能够看见他们求知的眼睛,却难得发现他们感动的神情,这与我最初的预想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仅仅是落实知识和迁移能力,那么这堂课没有什么失误,但从情感教育的要求衡量,我觉得又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小人物身上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中有多少令人回味的字句,需要一份宁静的情思去细细品位,细细咀嚼,而恰恰就是在感情调动上,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共鸣点。的确,我自己的情绪很投入,我希望以精要的点拨开启学生的情怀,可结果是,能够带着感情学习的聊落星辰。
之所以不能很圆满地实现预期的目的,我反思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还没有这样的阅历去体味小人物身上的艰辛、善良,还没有充分的怜悯之心去感受普通百姓的疾苦。
第二,这一点我不太愿意相信,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面对的诱惑太多,外界的影响充斥着“纯净”的心灵,他们丧失了感动的情愫,或者说还有一块空地,等待优良的教育去开垦挖掘,使之变得诗意蓬勃。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看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缺乏情感的熏陶及很感性的体验或理解,学生与之距离较远,很难进入预设的共鸣。
第四,另外,也许是我教学上的一个癖好,即试图以自己的喜好去影响学生的情趣。殊不知,也许你的所爱正是学生的所恶。这也是事与愿违的根本所在。
教学的快乐源于学生对课堂设计的接受,源于对课堂内容的愉悦,备课的过程不仅仅在于陶醉于自己的理解和欢欣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备自己”容易,“备学生”就实在需要智慧的投入。
事与愿违,违在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对他们所需要的情感所系还缺少适度的把握。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成败。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