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近期中国与好莱坞合作的结果以及结晶,完片担保正在尝试进入中国电影业。
所谓完片担保,是指完片担保公司代替制片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保证,并通过流程监控等手段,保证电影能够在预算内完成。否则,完片担保公司将接手影片制作并按承诺的保额赔偿给投资人。
这种国际间通行的影视与金融行业之间的中介服务,被全球最大的完片担保公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以下简称FFI)中国分公司总裁叶合卿比喻为电影体系中的“零部件”。
在她看来,完片担保进入中国,“并不是单方决定,而是市场需求”。
一个保险制度的引入,从侧面反映着中国电影在工业化标准化进程中的需要直面的问题。
作为一项“舶来品”,在面对中国这个“独一无二”的市场时,博弈、改变、相互教育随时发生。谁都知道照搬“好莱坞”没有出路,但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电影保险制度”?
影片超预算了怎么办
叶合卿在进入FFI之前,一直作为合拍片的中方制作人出现。
“当时很奇怪,为什么每天的拍摄进度都要给他们看。”叶合卿当时对完片担保一无所知,后来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项制度对于影片的帮助。在相继参与了《环形使者》《拉贝日记》等中美合作影片后,叶合卿投身完片担保公司。
完片担保公司一般会和具有行业约束力的制片人工会合作。如果制片方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逾期超支等现象,在沟通督促无效的情况下,可以撤换原来的导演或制片人,由美国制片人工会支持,调换新的导演、制片人,确保影片完成。
总体上,完片担保可以让大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拍摄更好的电影。对于中小制作公司而言,完片担保可以保障他们拍出电影。
叶合卿强调,完片担保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用到。比如,有些大型电影公司与导演合作多年,即便超出预算也可以接受,就不必使用。
一半对一半,这是好莱坞对完片担保的使用比率。叶合卿介绍,最近上映的《王牌特工》,之前的《饥饿游戏》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雨人》等都曾使用完片担保。
需要纠正的是,完片担保与制作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叶合卿解释说,制作保险包括演员人身安全、拍摄机器损坏等,完片担保则是保证电影在一定预算与时间内完成。
FFI在美国已经有60多年历史,担保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达到6000多部。叶合卿告诉本刊记者,3年前开始,FFI全球总裁史蒂夫·兰瑟霍夫不断往返中国,保险、银行、制作领域的公司都希望把这个环节引入中国市场。
中国影人遭遇“管家婆”
新制度与规范,势必会引起旧秩序的不适。
“在合约上有一些条款在好莱坞是通行的,在我们这儿就难以被接受。”资深制片人安晓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她举例说,如果一部影片的制作费用是1000万元,按照中国的做法,开始只需支付一部分,比如200万元。后续如果影片没有完成,就只损失200万元。但在好莱坞,首先需要支付1000万元全款,完片担保公司才会作担保。
“可是,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风险。”安晓芬说。
类似的“付款方式”问题,在合拍片《日月人鱼》中也出现过。完片担保公司需要确认资金到位后才会给电影上完片担保,国内投资人则更习惯阶段性打款。
《日月人鱼》的美方制作人韩薇告诉本刊记者,国内制作人并不了解相应流程,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在截止日期之前拿到了完片担保合同。
除了签订合同,具体拍摄中差异可能更大。海润影业副总裁韩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拍摄《巴黎宝贝》时,“法国人对休息时间和拍摄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包括场地和吃住行,都有细致要求。而中方一般更多是导演决定”。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电影行业长期处于“导演中心制”的模式,这与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明显不同。“一个剧组是导演说了算,这和工业化的要求还有矛盾。”著名导演黄建新对本刊记者说。
虽然叶合卿表示,担保公司不会干预导演的创作,只是从预算、拍摄程序和制度上进行控制,但黄建新的担忧依然实际。
一个例子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这部电影公告使用了完片担保,但有学者表示,这个案例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因为很难想象完片担保公司会派人在剧组里监管导演张艺谋的工作。
史蒂夫·兰瑟霍夫表示,中国的完片担保理念尚在“襁褓期”,完片担保对制作方的要求可能会被指责是“管家婆”。
他发现很多中国电影人对此有抵触情绪,但坚持相信,“通过制约现金流来约束行规,久而久之有利于现金流的透明化,更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健全体系下的变通
如果障碍仅限于“付款方式”、“导演主导”这些人为原因,事情的推进也许会更简单,但更大的障碍来自于“体系”。
早在2007年,时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的周铁东就试图把完片担保引入中国,特意做了400多页科研报告,最终没能落地。 “准确地说,国外公司试图进入中国,但还没有做成。”现在已经是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周铁东对本刊记者说,完片担保机制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之上,而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还不健全,还不具备能够使完片担保机制存活的产业环境。
比如,一位山西煤老板打算投资一部由某女明星主打的电影,经常会直接把上百万元款项直接转入导演的私人账号,再由后者分拨到不同人的账户,根本不存在会计流程。虽然这只是极端案例,但导演——演员之外的电影行业要素,在中国往往被忽视。
叶合卿明白,完片担保面对一个尚未健全的体系,需要更多耐心与信心。
“不可能等体系建立好了,我们再进来。”她说,她要做的就是与相关公司不断沟通磨合,“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
其实中国公司也试图介入完片担保市场。北京国华文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伟就是一家中国完片担保公司的负责人。
陈登伟的计划是,从钱治到人治再到法治——先从利益捆绑过渡到人员约束,最终形成行业规范。此外,国华文创还有相应的“票房宝”等配套,为已经成片的电影在后续宣发资金上提供担保支持,他希望可以建立起“中国式完片担保体系”。
再如对于超期、超支影片的“惩罚”:在好莱坞一旦出现完片风险,完片担保公司对整体预算进行赔付,而且接管整个项目。赔付后,它通常也能够继续完成该片的拍摄,并最后取得收益。
但目前国华文创结合中国实际的计划是:如果出现风险,制片方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制片方投入的资金不会被赔付。
毕竟,在中国没有足够强大的行业工会机构帮助完片担保公司接盘。
作为全球最大完片担保公司,FFI也在寻求在中国的“本土化”。叶合卿举例,按国际通行的完片担保法则,担保方会提供一个监管账户,投资人将资金注入该账户,担保方随时管控资金的流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拍摄进度。但中国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监管账户,这就需要沟通。
类似问题,制作保险公司与制片公司也会出现。旧秩序面对新规则所表现出的不适与反弹,都是FFI所要面对的。对此,他们正在跟相关公司共同推出“中国化”方案。
叶合卿希望从具体项目入手,“只有到了操作层面,才会真正发现问题。”
从手中有剑到手中无剑
在叶合卿看来,FFI的核心优势在于制作,这是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也是在国内落地完片担保的信心所在。
她说,FFI的制片人都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当他们看一个剧本时,会根据场景、角色、拍摄计划从商业角度推算出相应的制作费用。如果评估费用超出原本预算,FFI会与制作方沟通,更改拍摄计划使之在相应预算之内完成拍摄。
这样的经验是拍了几十部电影、看了上百个剧本才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完片担保对于制片方有益无害,不仅确保制片计划可行,还会使计划得到优化。在完片担保软件中,所有拍摄细节,如天气、地点、行车路线、拍摄时长、拍摄进度、当天开支、是否超支等等,几乎全被涵盖在内。
“正是有了详细的前期准备,导演才知道要怎么拍。”叶合卿说,中国电影也有相应的方案,而完片担保可以使其变得更加有效、透明、标准化。
叶合卿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制作能力并没有相应提升。“只有在制作上标准化、流程化,才能脱离作坊模式,真正形成产业。”
完片担保要求电影行业从业者做大量功课,打磨剧本,而这也正是许多年轻导演所需要的。
在武侠小说里,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在叶合卿看来,完片担保对导演制作能力的提升是“手中有剑”的过程。
“只有手中有剑才能手中无剑。”她说,“王家卫就是典型的手中无剑,但他的片子在开拍之前同样会做大量准备。”
在一个工业体系里,“标准化”势必提升良品率,放在电影产业,对应的则是电影品质的提升。
对于“标准化”,叶合卿的定义是:“投资一亿元的电影与投资1000万元的电影,在制作流程上是一样的。”只有如此,才能称之为工业。
框架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叶合卿发现很多好莱坞体系下的“零部件”已陆续进入中国,她相信这会对完善中国电影的产业结构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