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歌《辞·九门回忆》中唱道:“一曲定重楼,一眼半生筹……入得此门不回首,无需宣之于口。”可谓唱尽了戏子一生的悲苦与无奈,然而身为戏子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是个例外。
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戏曲上颇有造诣,为人孤洁,一生清白,纤尘不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只娶了妻子果素瑛一人,也爱了她一生。
程砚秋与果素瑛的相遇,其实并不浪漫,二人是通过相亲认识的。
那一年,程砚秋18岁,在经历了幼年的家道中落,熬过了童年学习戏曲的惨痛后,终于以超凡的文武之功,让行内外耳目一新,后来又经恩师介绍,拜师于梅兰芳。那时,他每天都跟着师父梅兰芳跑场,非常辛苦。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尤其在与程砚秋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愈发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
先说长相,程砚秋本就唇红齿白,相貌俊朗,一眼就让人喜欢,而且在学艺上也很用功,特别能吃苦。王明华得知程砚秋仍旧孤身一人,体谅他学艺辛苦、生活不易,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怜惜。思来想去,王明华想到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贤内助,以便有人陪他一起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她作为师母对程砚秋最善意的关心。
不久后,王明华找到了同是梨园世家的果家,那时,戏曲界大多是套连环的关系,当家的果湘林是旦角,女主人余素霞是名角余叔岩的大姐,最重要的是,这对夫妻有两个不错的女儿。王明华准备将果家女儿介绍给程砚秋,并特意安排了一场“相亲”。
彼时,果家大女儿比小女儿年长三岁,都尚未婚配,按照次序,果家想把大女儿介绍给程砚秋。于是,春寒乍暖时节,王明华借梅家老太太生日的机会,请余素霞带着大女儿,程家老太太领着程砚秋,同去梅宅相看。回家后,余素霞对丈夫说起程砚秋,饶有兴致地描述说:“程砚秋个头挺高,小眼睛,但模样还不错。”听了妻子的话,果湘林接过话来:“光看相貌可不行,还得看看他在台上演得怎么样。”
他们随后去看了程砚秋演的一场戏,虽然程砚秋那时候嗓子还没变过来,但唱念做派不差,在果家人看来,这个小伙子还是挺有前途的,也算默认了程砚秋。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程砚秋娶的便是果家大女儿,可毕竟是相亲,在女方家考察男方的同时,出于对程砚秋以后幸福的考虑,王明华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果家大女儿虽然不错,但是果家二女儿素瑛和砚秋同岁,又生得俊俏水灵,相比之下,这两个孩子在一起更为合适些。”
余素霞得知后不太乐意,甚至有些生气:“说媒又不是挑白菜,怎么可以随便换人!”王明华见果家一时不接受,便几次三番跑到果家劝说,最终,开明的果家人同意了。虽说程砚秋和果素瑛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可以想象,皆在梨園界的他们一定是互相听说过彼此的,说不定对对方还有一丝好感。
缘分之事,妙不可言,二人就这样被撮合在了一起。于是,18岁的程砚秋与果素瑛订婚,19岁正式结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程砚秋正式出师,独立组班。
不过,彼时的程家依旧是贫寒至极,为什么果素瑛能够陪着他一起创业,一起走过艰难的岁月?这不得不提及果素瑛父母的经历:果湘林出身贫寒之家,余素霞却出自梨园名门世家,夫妻恩爱,又相扶相持,虽然有一段辛酸的过往,但日子终究是越过越好。对于程砚秋与果素瑛的结合,果家父母自然也就比旁人要通透些。
据说,果素瑛的婚事惊动了她大嫂娘家的妈妈,这个“长辈”还特意跑来劝阻果湘林夫妇:“你们两位怎么越来越糊涂了?程家穷得不得了,程家老太太每天挎着竹篮上街买煤球,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怎么能让闺女跟着去受穷。”但余素霞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只应了句:“会给的给儿郎,不会给的给家当,小人儿又忠诚又老成,人很用功,有什么给不得?”这番说辞,铿锵有力,说得对方无言以对,只能悻悻而去。
可见,果素瑛生在如此开明又和善的家庭,自然就不会嫌贫爱富,加之她自小教养极好,且识文断字,可谓有才又有德。在父母的影响下,果素瑛与程砚秋的相处一直都很融洽,程砚秋也十分爱护自己的妻子,敬重、感激岳父和岳母。
后来果素瑛追忆程砚秋生平时说道:“我们两人艰难创业,一起经历了黑暗的风风雨雨,在共同生活的35年间,互相信任,感情甚笃。”可见,她对自己与程砚秋的婚姻是满意的,她懂他,他敬她,所以,两人相互扶持,恩爱两不疑。
果素瑛原本在京剧方面也是颇有造诣,但婚后,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全身心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孝敬婆婆。程砚秋也因有了贤内助,有了更多时间来潜心钻研京剧艺术。原本家贫的程砚秋成婚后,在妻子的用心照顾下,也养成了每餐吃肉的习惯。但每次开唱之前,为了保持演唱的流畅性,程砚秋只能吃清粥小菜,往往到了表演结束,已是饥肠辘辘。
果素瑛是懂程砚秋的,她记下了丈夫的饮食习惯,总是在程砚秋回家之后,端上他爱吃的肉。程砚秋看着桌上的饭菜,心中一股暖流涌来:“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妻子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动着程砚秋,成名之后的他,其艺术魅力大增,一时间被许多富家太太、小姐们所倾慕。
每逢唱完戏,经常会有一些女士在后台等他,甚至有人托送照片给程砚秋,说自己知道他已经结婚,但心甘情愿做他的姨太太。面对众多诱惑,程砚秋淡然处之,他对妻子忠贞不移的态度,有口皆碑,果素瑛也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而且,程砚秋也是依赖果素瑛的,每逢遇到什么事情,总喜欢和妻子商量,在外边高兴或是烦心,回到家里总是第一时间向妻子倾诉。他曾在日记中写过“与素瑛畅谈人生”的字句,视果素瑛为知己,说她是位有“正义品质”的女子。
所谓好的婚姻,大抵如此:我说的,你都懂,你要做的,我都支持,相互信任,彼此坦诚,更关键的是,可以同享福共患难。程砚秋和果素瑛的婚姻就是这样经营的,结果越来越好。
程砚秋曾在给果素瑛的一封信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人生就是演悲剧……不管是多么美好圆满的家庭,总是悲多欢少,到结局还是以悲收场。是爱得太深了,才如此害怕那逃不过的生离死别吧,那么就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相守。”程砚秋与果素瑛相守数十载,历经了不少风风雨雨,两人依然恩爱如初,但分别的那天终究来了。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突发性梗死而离世。那一刻,她就像失了魂,想哭却又不能哭。她想让他安心上路,也想告诉他:“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吾爱永恒。人生短暂,爱过,相濡以沫过,就已足够,倘若今生还没有尽兴,那就但求来世,还能做你的妻,为你温上一碗粥吧。”其中的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编 辑/羽 川
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戏曲上颇有造诣,为人孤洁,一生清白,纤尘不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只娶了妻子果素瑛一人,也爱了她一生。
程砚秋与果素瑛的相遇,其实并不浪漫,二人是通过相亲认识的。
那一年,程砚秋18岁,在经历了幼年的家道中落,熬过了童年学习戏曲的惨痛后,终于以超凡的文武之功,让行内外耳目一新,后来又经恩师介绍,拜师于梅兰芳。那时,他每天都跟着师父梅兰芳跑场,非常辛苦。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尤其在与程砚秋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愈发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
先说长相,程砚秋本就唇红齿白,相貌俊朗,一眼就让人喜欢,而且在学艺上也很用功,特别能吃苦。王明华得知程砚秋仍旧孤身一人,体谅他学艺辛苦、生活不易,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怜惜。思来想去,王明华想到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贤内助,以便有人陪他一起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她作为师母对程砚秋最善意的关心。
不久后,王明华找到了同是梨园世家的果家,那时,戏曲界大多是套连环的关系,当家的果湘林是旦角,女主人余素霞是名角余叔岩的大姐,最重要的是,这对夫妻有两个不错的女儿。王明华准备将果家女儿介绍给程砚秋,并特意安排了一场“相亲”。
彼时,果家大女儿比小女儿年长三岁,都尚未婚配,按照次序,果家想把大女儿介绍给程砚秋。于是,春寒乍暖时节,王明华借梅家老太太生日的机会,请余素霞带着大女儿,程家老太太领着程砚秋,同去梅宅相看。回家后,余素霞对丈夫说起程砚秋,饶有兴致地描述说:“程砚秋个头挺高,小眼睛,但模样还不错。”听了妻子的话,果湘林接过话来:“光看相貌可不行,还得看看他在台上演得怎么样。”
他们随后去看了程砚秋演的一场戏,虽然程砚秋那时候嗓子还没变过来,但唱念做派不差,在果家人看来,这个小伙子还是挺有前途的,也算默认了程砚秋。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程砚秋娶的便是果家大女儿,可毕竟是相亲,在女方家考察男方的同时,出于对程砚秋以后幸福的考虑,王明华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果家大女儿虽然不错,但是果家二女儿素瑛和砚秋同岁,又生得俊俏水灵,相比之下,这两个孩子在一起更为合适些。”
余素霞得知后不太乐意,甚至有些生气:“说媒又不是挑白菜,怎么可以随便换人!”王明华见果家一时不接受,便几次三番跑到果家劝说,最终,开明的果家人同意了。虽说程砚秋和果素瑛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可以想象,皆在梨園界的他们一定是互相听说过彼此的,说不定对对方还有一丝好感。
缘分之事,妙不可言,二人就这样被撮合在了一起。于是,18岁的程砚秋与果素瑛订婚,19岁正式结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程砚秋正式出师,独立组班。
不过,彼时的程家依旧是贫寒至极,为什么果素瑛能够陪着他一起创业,一起走过艰难的岁月?这不得不提及果素瑛父母的经历:果湘林出身贫寒之家,余素霞却出自梨园名门世家,夫妻恩爱,又相扶相持,虽然有一段辛酸的过往,但日子终究是越过越好。对于程砚秋与果素瑛的结合,果家父母自然也就比旁人要通透些。
据说,果素瑛的婚事惊动了她大嫂娘家的妈妈,这个“长辈”还特意跑来劝阻果湘林夫妇:“你们两位怎么越来越糊涂了?程家穷得不得了,程家老太太每天挎着竹篮上街买煤球,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怎么能让闺女跟着去受穷。”但余素霞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只应了句:“会给的给儿郎,不会给的给家当,小人儿又忠诚又老成,人很用功,有什么给不得?”这番说辞,铿锵有力,说得对方无言以对,只能悻悻而去。
可见,果素瑛生在如此开明又和善的家庭,自然就不会嫌贫爱富,加之她自小教养极好,且识文断字,可谓有才又有德。在父母的影响下,果素瑛与程砚秋的相处一直都很融洽,程砚秋也十分爱护自己的妻子,敬重、感激岳父和岳母。
后来果素瑛追忆程砚秋生平时说道:“我们两人艰难创业,一起经历了黑暗的风风雨雨,在共同生活的35年间,互相信任,感情甚笃。”可见,她对自己与程砚秋的婚姻是满意的,她懂他,他敬她,所以,两人相互扶持,恩爱两不疑。
果素瑛原本在京剧方面也是颇有造诣,但婚后,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全身心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孝敬婆婆。程砚秋也因有了贤内助,有了更多时间来潜心钻研京剧艺术。原本家贫的程砚秋成婚后,在妻子的用心照顾下,也养成了每餐吃肉的习惯。但每次开唱之前,为了保持演唱的流畅性,程砚秋只能吃清粥小菜,往往到了表演结束,已是饥肠辘辘。
果素瑛是懂程砚秋的,她记下了丈夫的饮食习惯,总是在程砚秋回家之后,端上他爱吃的肉。程砚秋看着桌上的饭菜,心中一股暖流涌来:“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妻子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动着程砚秋,成名之后的他,其艺术魅力大增,一时间被许多富家太太、小姐们所倾慕。
每逢唱完戏,经常会有一些女士在后台等他,甚至有人托送照片给程砚秋,说自己知道他已经结婚,但心甘情愿做他的姨太太。面对众多诱惑,程砚秋淡然处之,他对妻子忠贞不移的态度,有口皆碑,果素瑛也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而且,程砚秋也是依赖果素瑛的,每逢遇到什么事情,总喜欢和妻子商量,在外边高兴或是烦心,回到家里总是第一时间向妻子倾诉。他曾在日记中写过“与素瑛畅谈人生”的字句,视果素瑛为知己,说她是位有“正义品质”的女子。
所谓好的婚姻,大抵如此:我说的,你都懂,你要做的,我都支持,相互信任,彼此坦诚,更关键的是,可以同享福共患难。程砚秋和果素瑛的婚姻就是这样经营的,结果越来越好。
程砚秋曾在给果素瑛的一封信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人生就是演悲剧……不管是多么美好圆满的家庭,总是悲多欢少,到结局还是以悲收场。是爱得太深了,才如此害怕那逃不过的生离死别吧,那么就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相守。”程砚秋与果素瑛相守数十载,历经了不少风风雨雨,两人依然恩爱如初,但分别的那天终究来了。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突发性梗死而离世。那一刻,她就像失了魂,想哭却又不能哭。她想让他安心上路,也想告诉他:“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吾爱永恒。人生短暂,爱过,相濡以沫过,就已足够,倘若今生还没有尽兴,那就但求来世,还能做你的妻,为你温上一碗粥吧。”其中的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编 辑/羽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