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为母亲写一篇小传,我感觉这个要求有些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传记类文章的写作还比较陌生。另外,初中入学以来,学生已经写过几篇描写母亲的记叙文,现在再写母亲,很难写出新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为母亲写出入情入理的小传呢?经过细致的探讨,我反复研究了第一单元的课文,决定充分利用《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激发对母亲的情感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在完成了对《我的母亲》全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悟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作者胡适《先母行述》中的一段话:“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以此感受作者因没能报答母亲而产生的万分遗憾之情。然后,又出示了《韩诗外传》中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从学生们的表情和表达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是啊,哪个人能不为享受母亲的关爱而骄傲,而哪一个人又能不因“亲不待”而抱憾呢?最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随着一组幼童生活画面的出现,字幕徐徐打出: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做人的道理…… 动情的音乐响起,我分明看到学生们已是泪眼朦胧。
二、 指导小传的写法
我首先根据教材中的提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小传的概念和写法: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述较简略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决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它要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为了让学生对小传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我给学生印发了《胡适传》中关于母亲的一部分文字:“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这部分内容可以算作是为胡适母亲写的小传,而教材中节选的是《胡适自传》中对母亲的一些回忆。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如何写小传。
有了这样的铺垫和蓄势之后,学生们胸中有真情,下笔有方法,《母亲小传》很快就完成了,而且空前的成功。在第二天的作文展示课上,不少学生一边读一边流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我也意外地发现,原来他们居然能如此深切理解自己的母亲,理解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甚至能理解母亲再嫁的辛酸与无奈。无疑,这次的作文训练效果很好。
这次的尝试使我感受到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优势,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又能使学生于无形之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三得!
当然,这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所选的阅读文本一定要与所练的作文有相通之处,包括情感、写法、题材等方面;二是务必设计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丝毫没有预设的痕迹而完全是自然的生成。
附:母亲小传
河北涿州市实验中学239班 刘 蕊
我的母亲姓朱,出生在农村。由于家中已有两个女孩,大人们都希望再生个男孩,所以给母亲起名建弟。也许是这个名字起了作用,母亲真的有了个弟弟。
母亲小时在老家没少吃苦,家里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收麦子、编筐这些农活便都由母亲来做。近来母亲的心脏一直不好,想必与这有一定关系吧。可是现在逢年过节母亲总要回娘家看望老人,我和她说:“他们以前对您那么不好,您干什么还要每年都去看他们,干脆不往来!”母亲却对我说:“他们是长辈,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不能不尽做晚辈的义务”。母亲这种以德报怨的心胸,我恐怕一辈子都学不来。
母亲十七八岁便独自出来打拼,其中的过程肯定很艰辛,可她不忘充实自己,自学考取了会计证。
经过几年的闯荡,母亲遇见了父亲。他们结了婚并有了我,我们一起回到涿州。本以为能就此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我清楚地记得我三岁时的一天,我和母亲外出回来,却见家中一片狼藉,父亲连同家中的积蓄都已不知去向。母亲颤抖着手拉着我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破败不堪的家。我当时好怕,我怕她会经受不住打击也离我而去,不争气地哭了起来。母亲蹲下身来紧紧抱住我:“别怕,还有妈妈!”
后来母亲向法院申请离婚,一个人拉扯着我。给别人打工不太挣钱,母亲便做起了小买卖。她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晚上十二点多才睡。那段日子是最苦的,可母亲却从没向我说过苦,从没当着我的面哭过。可是每当我半夜醒来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缝补衣服,每当我看到母亲那原本漂亮的双手变得又黄又糙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母亲看到后,总是抱着我安慰:“傻孩子,哭什么,有妈妈在呢,妈妈再苦也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母亲总算熬出来了。再后来,母亲遇到我现在的父亲,与他重新组合成一个家庭。经过父亲母亲两人的努力,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并且又添了一位新成员——妹妹。
母亲说她感谢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让她学会了坚强。
(作者单位:涿州市实验中学)
一、激发对母亲的情感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在完成了对《我的母亲》全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悟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作者胡适《先母行述》中的一段话:“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以此感受作者因没能报答母亲而产生的万分遗憾之情。然后,又出示了《韩诗外传》中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从学生们的表情和表达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是啊,哪个人能不为享受母亲的关爱而骄傲,而哪一个人又能不因“亲不待”而抱憾呢?最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随着一组幼童生活画面的出现,字幕徐徐打出: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做人的道理…… 动情的音乐响起,我分明看到学生们已是泪眼朦胧。
二、 指导小传的写法
我首先根据教材中的提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小传的概念和写法: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述较简略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决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它要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为了让学生对小传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我给学生印发了《胡适传》中关于母亲的一部分文字:“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这部分内容可以算作是为胡适母亲写的小传,而教材中节选的是《胡适自传》中对母亲的一些回忆。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如何写小传。
有了这样的铺垫和蓄势之后,学生们胸中有真情,下笔有方法,《母亲小传》很快就完成了,而且空前的成功。在第二天的作文展示课上,不少学生一边读一边流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我也意外地发现,原来他们居然能如此深切理解自己的母亲,理解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甚至能理解母亲再嫁的辛酸与无奈。无疑,这次的作文训练效果很好。
这次的尝试使我感受到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优势,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又能使学生于无形之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三得!
当然,这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所选的阅读文本一定要与所练的作文有相通之处,包括情感、写法、题材等方面;二是务必设计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丝毫没有预设的痕迹而完全是自然的生成。
附:母亲小传
河北涿州市实验中学239班 刘 蕊
我的母亲姓朱,出生在农村。由于家中已有两个女孩,大人们都希望再生个男孩,所以给母亲起名建弟。也许是这个名字起了作用,母亲真的有了个弟弟。
母亲小时在老家没少吃苦,家里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收麦子、编筐这些农活便都由母亲来做。近来母亲的心脏一直不好,想必与这有一定关系吧。可是现在逢年过节母亲总要回娘家看望老人,我和她说:“他们以前对您那么不好,您干什么还要每年都去看他们,干脆不往来!”母亲却对我说:“他们是长辈,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不能不尽做晚辈的义务”。母亲这种以德报怨的心胸,我恐怕一辈子都学不来。
母亲十七八岁便独自出来打拼,其中的过程肯定很艰辛,可她不忘充实自己,自学考取了会计证。
经过几年的闯荡,母亲遇见了父亲。他们结了婚并有了我,我们一起回到涿州。本以为能就此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我清楚地记得我三岁时的一天,我和母亲外出回来,却见家中一片狼藉,父亲连同家中的积蓄都已不知去向。母亲颤抖着手拉着我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破败不堪的家。我当时好怕,我怕她会经受不住打击也离我而去,不争气地哭了起来。母亲蹲下身来紧紧抱住我:“别怕,还有妈妈!”
后来母亲向法院申请离婚,一个人拉扯着我。给别人打工不太挣钱,母亲便做起了小买卖。她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晚上十二点多才睡。那段日子是最苦的,可母亲却从没向我说过苦,从没当着我的面哭过。可是每当我半夜醒来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缝补衣服,每当我看到母亲那原本漂亮的双手变得又黄又糙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母亲看到后,总是抱着我安慰:“傻孩子,哭什么,有妈妈在呢,妈妈再苦也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母亲总算熬出来了。再后来,母亲遇到我现在的父亲,与他重新组合成一个家庭。经过父亲母亲两人的努力,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并且又添了一位新成员——妹妹。
母亲说她感谢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让她学会了坚强。
(作者单位:涿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