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统治者对忠孝节义、敬老养亲的旌表促成了山东孝文化的通俗化,孕育出无数“孝”主题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以大舜系列传说为典型代表。舜所奉行的孝道,在今天看来不乏愚孝的色彩,但其孝行对其后来的仁政功绩的间接影响却不容忽视。基于此,舜传说中蕴含的鲁孝文化需要时人辩证地看待、分析、传承。
关键词:舜;孝文化;民间文学
一、关于儒家孝文化的分支脉络:敬老养亲的鲁孝文化
中国是人情伦理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把伦理观比作一顶皇冠,那么孝文化千百年来则一直是皇冠上的明珠,具有不可漫漶的地位。如梁漱溟曾云,“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山东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尤以孝文化丰富灿烂而成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代的统治者们,热衷于推行儒家政教思想与制度,大倡对忠孝节义、敬老养亲的旌表,形成了山东孝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辩证看待舜的传说对孝文化的影响
相传,舜生于今山东永济县的诸冯村。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去世了,父亲瞽叟娶了继室,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然而从那以后,舜的父母一直对他施以种种虐待和迫害,但舜却始终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即以孝行扬名,为四邻所称颂。
十年后,尧欲选舜为即位人,便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借机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自己在各方面也彰显出了卓荦不凡的政治才干和高尚伟大的人格力量。尧很高兴,赏赐给舜絺衣(细葛布衣)、琴、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眼见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于是想伺机杀掉他,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着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一次没成,瞽叟又想办法命舜掘井,等到井挖得很深时,瞽叟和象马上开始填土,誓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找地方躲了一段时间。被亲生父兄所害,侥幸逃生,却无家可归,令人唏嘘。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舜被活埋而死了,便开始分舜的财产。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留给了父母和瞽叟。舜这时出现,象大惊,嘴里却虚伪道:“我思舜正郁陶!”舜却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恭善兄弟,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又相传,舜曾离家到历山耕种以逃避父母对他的虐待,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丝毫不计前嫌旧恶。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母爱之情令舜颇为动容。他的眼前浮现出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来,
“陟彼舜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 没张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住如驰,父母运兮吾将安归。”
意思是: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所谓的孝行,如果放在今天,势必会被扣上“愚孝”的帽子——自己已经面临性命之虞,依然没有自保的意识,只是一味地抛弃原则和底线地恪守孝道。但当我们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便可以理解虞舜对儒家思想、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殊意义。
舜与尧一样,同是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舜的传说事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仁政,一为孝行。儒家以孝道为正轨,舜的形象正好可以作为证悟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人格典范。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也曾经多次宣扬舜的孝行,倡导人们努力向舜学习,敬爱父母,恭顺兄長,“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显然,正是因为统治者对儒家的器用,儒家伦理观对孝文化的重视与宣传,于是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形成了极为深刻独特的舜文化。
三、舜传说中的孝文化之传承与嬗变
欲考究舜传说背后的孝文化之迭变与传承,先要圈定此孝文化的影响波及范围。关于舜的传说的发祥地,历来众说纷纭。出于课题论证与研究的需要,我们仅以山东为基准。
山东孝文化底蕴深厚,在形成的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因而也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孝的论见多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完备的孝理论逐渐形成,儒家成为先秦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西汉以来,孝道也渐渐成为统治者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工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被神圣化为天意神授,后又出现了三纲五常之说,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孝的完整、系统的内涵逐渐形成。同时,在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观念被极力宣扬和鼓吹的客观环境中,孝德观念逐渐通俗化,为大舜“孝”主题传说的萌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梁漱溟说:“举凡社会习俗、国家法律,持以与西洋较,在我莫不寓有人与人相与之情者,在彼恒出以人与人相对之势。”现今中国,虽已日露法理社会之表,但内核始终被浓郁的血缘伦理所浸淫。孝文化成为个中重要的道德标准和衡量筹码之一,大舜传说背后所昭示的孝文化虽在历史上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系统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又因为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是孝道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时代的特性。基于此,辩证弘扬儒家孝道中的优秀成分,抛弃传统伦理社会中的愚孝糟粕,对于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具有正面意义,在今天仍然值得不断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杜庆余. 从临沂汉墓建造看沂蒙孝文化[C]// 山东省民俗学会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 2014.
[2] 秦海滢. 传统孝文化的传播与外延--以明代山东为研究对象[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6(1):63-67.
[3] 孙冬生, 夏静, SUNDong-sheng, et al. 论梁漱溟的政治文化观[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4] 董书涛. 走近舜帝 关注舜文化[C]// 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关键词:舜;孝文化;民间文学
一、关于儒家孝文化的分支脉络:敬老养亲的鲁孝文化
中国是人情伦理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把伦理观比作一顶皇冠,那么孝文化千百年来则一直是皇冠上的明珠,具有不可漫漶的地位。如梁漱溟曾云,“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山东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尤以孝文化丰富灿烂而成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代的统治者们,热衷于推行儒家政教思想与制度,大倡对忠孝节义、敬老养亲的旌表,形成了山东孝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辩证看待舜的传说对孝文化的影响
相传,舜生于今山东永济县的诸冯村。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去世了,父亲瞽叟娶了继室,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然而从那以后,舜的父母一直对他施以种种虐待和迫害,但舜却始终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即以孝行扬名,为四邻所称颂。
十年后,尧欲选舜为即位人,便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借机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自己在各方面也彰显出了卓荦不凡的政治才干和高尚伟大的人格力量。尧很高兴,赏赐给舜絺衣(细葛布衣)、琴、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眼见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于是想伺机杀掉他,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着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一次没成,瞽叟又想办法命舜掘井,等到井挖得很深时,瞽叟和象马上开始填土,誓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找地方躲了一段时间。被亲生父兄所害,侥幸逃生,却无家可归,令人唏嘘。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舜被活埋而死了,便开始分舜的财产。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留给了父母和瞽叟。舜这时出现,象大惊,嘴里却虚伪道:“我思舜正郁陶!”舜却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恭善兄弟,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又相传,舜曾离家到历山耕种以逃避父母对他的虐待,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丝毫不计前嫌旧恶。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母爱之情令舜颇为动容。他的眼前浮现出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来,
“陟彼舜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 没张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住如驰,父母运兮吾将安归。”
意思是: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所谓的孝行,如果放在今天,势必会被扣上“愚孝”的帽子——自己已经面临性命之虞,依然没有自保的意识,只是一味地抛弃原则和底线地恪守孝道。但当我们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便可以理解虞舜对儒家思想、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殊意义。
舜与尧一样,同是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舜的传说事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仁政,一为孝行。儒家以孝道为正轨,舜的形象正好可以作为证悟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人格典范。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也曾经多次宣扬舜的孝行,倡导人们努力向舜学习,敬爱父母,恭顺兄長,“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显然,正是因为统治者对儒家的器用,儒家伦理观对孝文化的重视与宣传,于是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形成了极为深刻独特的舜文化。
三、舜传说中的孝文化之传承与嬗变
欲考究舜传说背后的孝文化之迭变与传承,先要圈定此孝文化的影响波及范围。关于舜的传说的发祥地,历来众说纷纭。出于课题论证与研究的需要,我们仅以山东为基准。
山东孝文化底蕴深厚,在形成的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因而也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孝的论见多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完备的孝理论逐渐形成,儒家成为先秦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西汉以来,孝道也渐渐成为统治者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工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被神圣化为天意神授,后又出现了三纲五常之说,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孝的完整、系统的内涵逐渐形成。同时,在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观念被极力宣扬和鼓吹的客观环境中,孝德观念逐渐通俗化,为大舜“孝”主题传说的萌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梁漱溟说:“举凡社会习俗、国家法律,持以与西洋较,在我莫不寓有人与人相与之情者,在彼恒出以人与人相对之势。”现今中国,虽已日露法理社会之表,但内核始终被浓郁的血缘伦理所浸淫。孝文化成为个中重要的道德标准和衡量筹码之一,大舜传说背后所昭示的孝文化虽在历史上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系统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又因为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是孝道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时代的特性。基于此,辩证弘扬儒家孝道中的优秀成分,抛弃传统伦理社会中的愚孝糟粕,对于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具有正面意义,在今天仍然值得不断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杜庆余. 从临沂汉墓建造看沂蒙孝文化[C]// 山东省民俗学会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 2014.
[2] 秦海滢. 传统孝文化的传播与外延--以明代山东为研究对象[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6(1):63-67.
[3] 孙冬生, 夏静, SUNDong-sheng, et al. 论梁漱溟的政治文化观[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4] 董书涛. 走近舜帝 关注舜文化[C]// 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