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侧重于探讨性别歧视在中英文谚语中的体现。分析其出现的根源,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上来应用,应对这些谚语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体现越来越突兀。很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这个现象。谚语,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被主要研究的一个方面。谚语融合了人生的哲理,又能结合世俗的民间生活,在各个级别的课堂上都会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如何来利用中英文谚语的对比分析来启发学生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尽量避免受到性别歧视的干扰,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性别歧视 谚语 历史背景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reflection of gender dixcrimin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How do these proverbs appear and how to apply these proverns in classes are important to an English teacher in ESL classes,especilly for English majors.Everything develop and improve fastly including the laguage.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a very distinctive factor reflected in language.Many researchers do research on this phenomenon.Proverbs is a branch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lre.Proverbs are always truth from life,and it also reflected the ordinary life of common people.Provers are good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in every kind of classes.As an English teacher,how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to realize and understand the gender equality? How to help them avoid the annoyance of gender dixcrimnation appeared in the proverbs and cultures? These are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ender discrimintion; proverbs; historical background
一、中英文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在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中,gender一词是区别于sex一词的属于社会范畴的“性别”。因此在语言的范畴内,很多内容都与性别有了关系。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提炼,在很多方面都沾染了“性别之分”这个标签。譬如在英文的谚语中,有一句“Women in state affairs are like monkeys in glass-houses.” – 女人处理国家大事如同猴子闯入玻璃房子摸不着头脑;另一句“A wise man cares not for what he can not have.” – 智者不做非分之想。这两句英文谚语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第一句谚语中明显贬义的情况下直接提到的是女性,第二句中用“man”来代表整个人类。在英文谚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 A woman’s advice is never to seek.(女人的建议一文不值)。A man of straw is worth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这两句谚语中更加赤裸裸的表达了对女子的轻视,这样的谚语在英语课堂上也需要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说明,都出自于相对古老的英语,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比男性处于更明显的弱势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谚语是语言的凝练。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教育背景。通过千万人认可的谚语也就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和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一直是英语专业课堂上的一个敏感区。因为英语专业男女生比例相差非常悬殊,而女权,性别歧视又是在英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无论是基础阶段的听力,阅读课,还是专业阶段的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课,学生都会很多次的接触到性别歧视这个话题。学生们都喜欢摘抄谚语,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怎样辨别性的使用这些谚语是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性别歧视在谚语中出现的原因
首先从中国和英国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相当长的私有制,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而在这些形态中女性处于弱势和被轻视的状态。英国妇女在工业革命之前几乎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中国有着和英国相似的历史根源,甚至封建的程度更甚,中国女性受压迫受欺凌的时间更长。男尊女卑的思想充斥在汉语和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在汉语中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样荒谬的观点,而且这样的谚语还被拿来广为流传。“A woman,a dog,and a walnut tree,the more you beat them,the better they will be.” (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出义犬)。在这句英文谚语中,也将妻子和犬相提并论,可见女性地位之低下。尤其是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全依附于男性,很难独立。其次从男女特性来看。女性生性柔弱而男性被认为更加勇敢健壮。比如在汉语谚语中就有“女人如水”这样的例子,在英语谚语中有“Woman is made of glass”(女人如水)。在性格上女性多愁善感,男性刚毅勇敢,这就造成了语言运用上的诸多偏见。比如英文谚语“woman is made to weep.”(女人生来就爱哭),就具有一定的偏见,不像其他正能量的谚语那样具有指导意义,相反的,具有反面的消极意义,容易产生误导的作用。另一个原因也源于上述两点,就是对女性的固执偏见。这也是和历史分不开的。有一些谚语中带有迷信的色彩,将一些消极的东西强加于女性身上。更有很多谚语无端的将很多道德枷锁加在女性身上。中文里的“头发长,见识短”就有对应的英文“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学生通常会对这样的中英文同理的巧合更感兴趣,而且这样的谚语在生活中被使用的频率也是很高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很少意识到这其中的歧视,即使意识到也直接忽略掉。因为谚语相对于普通的语言,有一种“权威”感在里面,大多数人会不自觉的“被动”接受。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如果不加以提示,学生们会更容易自然的接受这些谚语。谚语提炼自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短短的精炼的谚语中包含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如此现代的社会,很多谚语已经不适合在正式场合拿出来使用,譬如这些包含着性别歧视的谚语。 三、如何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谚语
谚语是语言的精髓提炼,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谚语内容落后,迷信,不合时宜,但是很多学生仍津津乐道,难以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好的方法。在阅读课堂上加大学生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课外名著的阅读。例如:强制要求学生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并写出一篇评论,这个评论需要带有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批判。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大收获。莎士比亚在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为“Frailty,thy name is women.”,学生读到此句是漠然带过,还是产生思考?老师应该在这样的地方稍加提示。或者加上一些有趣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小故事来引导。除了参照书本来教学外,课外的各种背景知识也应该及时的补充。除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我们都会遇到语言的歧视。例如,可以和学生们分析一些常见的词汇。例如英语词汇 “history”,学生最为熟悉不过的一个词汇,但是细细观察,发现它来源于两个词,“his”和“story”,也就是说,历史是“男人的故事”,与女性毫无关联。“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甚至被“法定化”(李茂莉,周宣丰,2007)。在李茂莉(2007)的文章中还提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即便在这样伟大的作品里,其作者托马斯杰佛逊的措辞也是“…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样的指代表明了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李茂莉,周宣丰,2007)。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学生一致认为在旧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歧视,而历史源远流长的英国和象征发达进步的美国同样有着对女性歧视的根源。文化背景的积淀对于学生辨别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语言学习是一个精细,美好的过程。学会享受语言的美好的同时,学生也应该综合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因素来完善自己。“谚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的缺点和优点。有一些谚语已经过时了,有一些谚语会被创造出来。作为语言学习者,作为英语为外语的语言学习者,比较着中英文中的谚语,辨别的来看,多读些作品,对伟大的作品也用辨别的眼光来看,必然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Gerard Van Herk.What Is Sociolinguistics.2012Wiley-Blackwell.
[2]李茂莉.周宣丰.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刍议[J].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9.2.
[3]汪巧杰.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河北:大众文艺(语言研究).2012.9.136-137.
[4]张美琴.试析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南充:读与写杂志.2011. 6.29.
【关键词】性别歧视 谚语 历史背景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reflection of gender dixcrimin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How do these proverbs appear and how to apply these proverns in classes are important to an English teacher in ESL classes,especilly for English majors.Everything develop and improve fastly including the laguage.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a very distinctive factor reflected in language.Many researchers do research on this phenomenon.Proverbs is a branch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lre.Proverbs are always truth from life,and it also reflected the ordinary life of common people.Provers are good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in every kind of classes.As an English teacher,how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to realize and understand the gender equality? How to help them avoid the annoyance of gender dixcrimnation appeared in the proverbs and cultures? These are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ender discrimintion; proverbs; historical background
一、中英文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在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中,gender一词是区别于sex一词的属于社会范畴的“性别”。因此在语言的范畴内,很多内容都与性别有了关系。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提炼,在很多方面都沾染了“性别之分”这个标签。譬如在英文的谚语中,有一句“Women in state affairs are like monkeys in glass-houses.” – 女人处理国家大事如同猴子闯入玻璃房子摸不着头脑;另一句“A wise man cares not for what he can not have.” – 智者不做非分之想。这两句英文谚语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第一句谚语中明显贬义的情况下直接提到的是女性,第二句中用“man”来代表整个人类。在英文谚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 A woman’s advice is never to seek.(女人的建议一文不值)。A man of straw is worth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这两句谚语中更加赤裸裸的表达了对女子的轻视,这样的谚语在英语课堂上也需要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说明,都出自于相对古老的英语,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比男性处于更明显的弱势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谚语是语言的凝练。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教育背景。通过千万人认可的谚语也就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和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一直是英语专业课堂上的一个敏感区。因为英语专业男女生比例相差非常悬殊,而女权,性别歧视又是在英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无论是基础阶段的听力,阅读课,还是专业阶段的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课,学生都会很多次的接触到性别歧视这个话题。学生们都喜欢摘抄谚语,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怎样辨别性的使用这些谚语是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性别歧视在谚语中出现的原因
首先从中国和英国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相当长的私有制,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而在这些形态中女性处于弱势和被轻视的状态。英国妇女在工业革命之前几乎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中国有着和英国相似的历史根源,甚至封建的程度更甚,中国女性受压迫受欺凌的时间更长。男尊女卑的思想充斥在汉语和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在汉语中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样荒谬的观点,而且这样的谚语还被拿来广为流传。“A woman,a dog,and a walnut tree,the more you beat them,the better they will be.” (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出义犬)。在这句英文谚语中,也将妻子和犬相提并论,可见女性地位之低下。尤其是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全依附于男性,很难独立。其次从男女特性来看。女性生性柔弱而男性被认为更加勇敢健壮。比如在汉语谚语中就有“女人如水”这样的例子,在英语谚语中有“Woman is made of glass”(女人如水)。在性格上女性多愁善感,男性刚毅勇敢,这就造成了语言运用上的诸多偏见。比如英文谚语“woman is made to weep.”(女人生来就爱哭),就具有一定的偏见,不像其他正能量的谚语那样具有指导意义,相反的,具有反面的消极意义,容易产生误导的作用。另一个原因也源于上述两点,就是对女性的固执偏见。这也是和历史分不开的。有一些谚语中带有迷信的色彩,将一些消极的东西强加于女性身上。更有很多谚语无端的将很多道德枷锁加在女性身上。中文里的“头发长,见识短”就有对应的英文“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学生通常会对这样的中英文同理的巧合更感兴趣,而且这样的谚语在生活中被使用的频率也是很高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很少意识到这其中的歧视,即使意识到也直接忽略掉。因为谚语相对于普通的语言,有一种“权威”感在里面,大多数人会不自觉的“被动”接受。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如果不加以提示,学生们会更容易自然的接受这些谚语。谚语提炼自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短短的精炼的谚语中包含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如此现代的社会,很多谚语已经不适合在正式场合拿出来使用,譬如这些包含着性别歧视的谚语。 三、如何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谚语
谚语是语言的精髓提炼,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谚语内容落后,迷信,不合时宜,但是很多学生仍津津乐道,难以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好的方法。在阅读课堂上加大学生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课外名著的阅读。例如:强制要求学生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并写出一篇评论,这个评论需要带有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批判。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大收获。莎士比亚在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为“Frailty,thy name is women.”,学生读到此句是漠然带过,还是产生思考?老师应该在这样的地方稍加提示。或者加上一些有趣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小故事来引导。除了参照书本来教学外,课外的各种背景知识也应该及时的补充。除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我们都会遇到语言的歧视。例如,可以和学生们分析一些常见的词汇。例如英语词汇 “history”,学生最为熟悉不过的一个词汇,但是细细观察,发现它来源于两个词,“his”和“story”,也就是说,历史是“男人的故事”,与女性毫无关联。“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甚至被“法定化”(李茂莉,周宣丰,2007)。在李茂莉(2007)的文章中还提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即便在这样伟大的作品里,其作者托马斯杰佛逊的措辞也是“…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样的指代表明了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李茂莉,周宣丰,2007)。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学生一致认为在旧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歧视,而历史源远流长的英国和象征发达进步的美国同样有着对女性歧视的根源。文化背景的积淀对于学生辨别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语言学习是一个精细,美好的过程。学会享受语言的美好的同时,学生也应该综合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因素来完善自己。“谚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的缺点和优点。有一些谚语已经过时了,有一些谚语会被创造出来。作为语言学习者,作为英语为外语的语言学习者,比较着中英文中的谚语,辨别的来看,多读些作品,对伟大的作品也用辨别的眼光来看,必然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Gerard Van Herk.What Is Sociolinguistics.2012Wiley-Blackwell.
[2]李茂莉.周宣丰.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刍议[J].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9.2.
[3]汪巧杰.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河北:大众文艺(语言研究).2012.9.136-137.
[4]张美琴.试析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南充:读与写杂志.2011.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