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丰富生物课堂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出,生物教学应注重信息技术与生物学习的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不是生物教师的梦想。现行的初中生物学新教材,内容新颖且知识覆盖面广,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但理解力有限,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高的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胜任。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生物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知识,服务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活化”了生物教材,丰富了课堂
  初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解释世界生命奇观和本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单凭干枯的文字叙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感知知识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却能够有力地改变这一缺陷,能“活化”生物教材。
  形象的显示,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授课内容。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习者,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思维神经,促使他们主动抽取学习的意念,从而对课堂内容能形成自身知识建构。这一点是普通的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办到的。例如“花的受精过程”,可以设计成一个动画过程: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一会儿,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随后慢慢地生长、伸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往下移动,并随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接着两个精子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所以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变得比较容易。
  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去观察,然而枯燥的课本既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有的知识图形又不能让学生清楚地去观察,从而就会引发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到位。然而,利用多媒体把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录像等形式,学生观察理解起来起来就显得相当容易。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只凭教师的解说和书上的图例是无法让学生有深切体会的,而且在生活中也无法看得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细胞的分裂过程制成动画,无疑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在“开花与结果”一课中,动画制作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植物花与果实的关系,并且了解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使静变为动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中,其功能是一难点,学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后。接着放映有关草履虫的功能的FLASH动画。从运动,消化,排泄,分裂生殖各个方面演示一遍,最后提问归纳总结,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到草履虫的生活。
  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有利于更好的让学生把握重难点
  多媒体手段在生物教学中能帮助教师有效的组织教学,让学生把握好重难点。 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时,针对学生掌握其内部显微结构这一重难点有一定困难,既不容易观察,又不便讲解的情况,可采用显微画面投影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先用显微投影仪将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投放在银幕上,然后边讲解边板书。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构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导管和筛管、木质部与韧皮部、木纤维与韧皮纤维、春材与秋材等概念的区别。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也为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不少好处,其相对与常规教学手段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针对现阶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宜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质量低下的多媒体会造成学生疲劳。这需要教师要积极提高素质,并且在课下极为精心地准备。因此,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
  (2)多媒体的使用种类要适当。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种类选择是否适当和准确,是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反而不利于教学。
  (3)教师进行的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分散学生注意力。
  四、在设计多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课件已经深入到生物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要正确使用多媒体,使之恰当地出现于不同的课堂和不同内容的讲授之中, 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语文学科,乃至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得阅读者得天下”在时下已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中,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那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采取措施,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所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语文作为传统的语言文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观念与以往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仍需要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技巧需要不断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当下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对高中生物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有效途径  高中生物是一
期刊
摘 要:现今,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很多教师都开始进行新课改的深入研究,以此来挖掘一些新型的教学技术,充分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对于初中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21世纪的人才培养计划任务重、目标多元,正如现代教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来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是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问题;对策  高中英语作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实现教学有效性与课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究新课标,引述国内外文献资料,充分论述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终身体育、兴趣、主体、个体差异与全体等五项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为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了体育工作的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为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也对体育教师更新观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意识;健康;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
期刊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搞好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现代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教育活动,都应向着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方向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
期刊
摘 要:美术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本文中我将以初中美术教学为切入点,具体剖析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美育教学工作,并结合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所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积极推行新的教学体制,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无疑会对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新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方式与行为的转变,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尽快在专业发展中成长起来。因而,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摘 要:现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
期刊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来临,随之而来的在课程标准的调整、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微妙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正作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一、教师更新观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