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平时注重概念的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水平。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度。第二,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第三,充分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第四,在具体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并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关键词】物理概念 良好的情绪 巩固 深化 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0-02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如何把握好大纲的要求,搞好物理课教学,使学生把课本要求的基本知识真正学到?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几乎都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有关。平时注重概念的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水平。
一般说来,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度。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逼真的情景又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可用实验演示,图表,幻灯机,或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等。例如可先唱一首电影插曲:“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接着设问:如何理解“青山”之“走”,青山会“走”吗?是歌词出错了吗?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由“淹不死人的海”这一故事引出“密度”的概念。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第二,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最能突出本质特征的现象和实验,并从这些现象和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我们观察到了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械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抽出来,又反映着一系列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就是“机械运动”。
第三,充分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
概念形成以后,必须充分阐明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概念的关键字词,或交代清楚概念的定义式及单位,通过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本質特征,外延则是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如在讲授“热值”的概念时,它的定义是“一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来的能量”。关键词语是“完全”,表明燃料是全部燃烧完,假如燃料不是全部燃烧完,所放出来的能量就不能定义为热值;又如在讲授力学中“功”的概念时,讲清楚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物体所受外力作用;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若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力作用时,应分别求出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些功的代数和,叫这几个力对物体做的合功。功的正负不表示功的方向,它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
第四,在具体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并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物理概念虽已形成,但学生往往印象不深,理解也不透彻,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运用来进一步巩固,并借此深化概念、活化概念。需要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来纠正学生的模糊认识。
如在学生学习过“比热容”概念后,教师设问:“质量为m千克的某物质温度升高了△t摄氏度时,吸收的热量是Q焦耳。求物质的比热容。”也许学生会很容易解出来。但接着追问:“当这种物质吸收2Q焦耳的热量时,其比热容又是多少?”或许会有学生回答,吸热加倍,则比热容也加倍。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比热容是否与吸收的热量有关?通过分析,让学生悟出比热容不变的道理,从而加深比热容是物质固有属性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几点:
(1)为什么要引入某一物理概念?它是怎样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
(2)某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它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如果是物理量概念,它的量值是多少?量度单位是什么?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4)它与其它有关物理量有什么联系?在形成某一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它的教学是知识的开拓过程。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这一基础,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天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物理概念 良好的情绪 巩固 深化 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0-02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如何把握好大纲的要求,搞好物理课教学,使学生把课本要求的基本知识真正学到?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几乎都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有关。平时注重概念的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水平。
一般说来,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度。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逼真的情景又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可用实验演示,图表,幻灯机,或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等。例如可先唱一首电影插曲:“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接着设问:如何理解“青山”之“走”,青山会“走”吗?是歌词出错了吗?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由“淹不死人的海”这一故事引出“密度”的概念。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第二,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最能突出本质特征的现象和实验,并从这些现象和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我们观察到了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械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抽出来,又反映着一系列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就是“机械运动”。
第三,充分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
概念形成以后,必须充分阐明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概念的关键字词,或交代清楚概念的定义式及单位,通过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本質特征,外延则是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如在讲授“热值”的概念时,它的定义是“一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来的能量”。关键词语是“完全”,表明燃料是全部燃烧完,假如燃料不是全部燃烧完,所放出来的能量就不能定义为热值;又如在讲授力学中“功”的概念时,讲清楚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物体所受外力作用;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若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力作用时,应分别求出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些功的代数和,叫这几个力对物体做的合功。功的正负不表示功的方向,它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
第四,在具体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并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物理概念虽已形成,但学生往往印象不深,理解也不透彻,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运用来进一步巩固,并借此深化概念、活化概念。需要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来纠正学生的模糊认识。
如在学生学习过“比热容”概念后,教师设问:“质量为m千克的某物质温度升高了△t摄氏度时,吸收的热量是Q焦耳。求物质的比热容。”也许学生会很容易解出来。但接着追问:“当这种物质吸收2Q焦耳的热量时,其比热容又是多少?”或许会有学生回答,吸热加倍,则比热容也加倍。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比热容是否与吸收的热量有关?通过分析,让学生悟出比热容不变的道理,从而加深比热容是物质固有属性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几点:
(1)为什么要引入某一物理概念?它是怎样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
(2)某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它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如果是物理量概念,它的量值是多少?量度单位是什么?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4)它与其它有关物理量有什么联系?在形成某一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它的教学是知识的开拓过程。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这一基础,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天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