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必要学科。而随着全球化加剧,英语的作用日益显著。加之出国热更是催生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我国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且教学方式传统老套。学生只是以过四六级为目的,而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却仍然开不了口。如何在新时代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是当今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现状;英语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且催生的出国热也加重了英语的国际化地位。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了解世界,开启通往国际社会的金钥匙。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因此,加强英语教育,认清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虽然各高校英语教学千差万别,但都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一般是在12~16学分之间,分四个学期完成。是大学生涯里持续时间最长,占学分最多的课程,可见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仍旧不高。分析发现,其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摆脱了升学压力的束缚,但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部分学校仍以通过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毕业证挂钩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英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该把听说读等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新一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卷面成绩,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造成学生张不开口,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虽然学生在初高中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词汇,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可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以及教育重点的偏移,学生还只限于书面表达、做题、应试,只关注卷面成绩,甚至还出现了刷分的怪现象。而其口语发音,听力对话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这一结果与学生投入十多年时间学习英语的付出不成比例。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内容陈旧。这种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乐趣,丧失了学习语言的热情与主动性,也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英语真正成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帮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迎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高级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过渡到课堂的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课堂的引领者。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自由。
2.改变教学方式,转换课堂形式
既然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有效沟通。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重点地从传统的读写背转移到听说上,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而不只是一纸证书,缺乏实际应用的“哑巴英语”。與此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利用内容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将现代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形象的英语课。与此同时,改善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的要点在于多说多练。课上可以选看美剧,模仿电影桥段,以此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看影片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国文化,一举两得。让学生在真正开口说英语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优化了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全面的教师发展体制,增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体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校际间同学科老师间的交流,总结好的经验及做法,集思广益,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4.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模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仍是老师灌输,学生记笔记,考高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摆脱了升学压力,学习途径更宽广,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广泛。老师应多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自己。学校也可以举办校内活动,如英文演讲,英文话剧,歌唱比赛或者播报英语新闻等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英语氛围浓厚的环境。
三、结语
英语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为目标。但这种改革不是教师,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教师,学生的全方位改变,共同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优化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屠玲丽.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80-81.
[2]王静.浅析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发展[J].文学教育:中,2013(4):95-96.
[3]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现状;英语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且催生的出国热也加重了英语的国际化地位。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了解世界,开启通往国际社会的金钥匙。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因此,加强英语教育,认清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虽然各高校英语教学千差万别,但都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一般是在12~16学分之间,分四个学期完成。是大学生涯里持续时间最长,占学分最多的课程,可见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仍旧不高。分析发现,其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摆脱了升学压力的束缚,但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部分学校仍以通过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毕业证挂钩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英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该把听说读等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新一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卷面成绩,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造成学生张不开口,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虽然学生在初高中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词汇,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可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以及教育重点的偏移,学生还只限于书面表达、做题、应试,只关注卷面成绩,甚至还出现了刷分的怪现象。而其口语发音,听力对话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这一结果与学生投入十多年时间学习英语的付出不成比例。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内容陈旧。这种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乐趣,丧失了学习语言的热情与主动性,也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英语真正成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帮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迎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高级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过渡到课堂的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课堂的引领者。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自由。
2.改变教学方式,转换课堂形式
既然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有效沟通。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重点地从传统的读写背转移到听说上,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而不只是一纸证书,缺乏实际应用的“哑巴英语”。與此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利用内容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将现代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形象的英语课。与此同时,改善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的要点在于多说多练。课上可以选看美剧,模仿电影桥段,以此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看影片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国文化,一举两得。让学生在真正开口说英语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优化了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全面的教师发展体制,增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体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校际间同学科老师间的交流,总结好的经验及做法,集思广益,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4.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模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仍是老师灌输,学生记笔记,考高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摆脱了升学压力,学习途径更宽广,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广泛。老师应多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自己。学校也可以举办校内活动,如英文演讲,英文话剧,歌唱比赛或者播报英语新闻等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英语氛围浓厚的环境。
三、结语
英语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为目标。但这种改革不是教师,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教师,学生的全方位改变,共同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优化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屠玲丽.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80-81.
[2]王静.浅析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发展[J].文学教育:中,2013(4):95-96.
[3]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