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史》在新课改后相较旧教材,在每章的前面加进了世界史的概述,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平衡坐标审视中国,视野开阔了不少,相比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编写,这是历史认知观念的一个积极转变,也是一个巨大进步。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人文素养 爱国精神 世界眼光 历史进程
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睿智,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鉴别、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活动,为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及和谐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为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所助益。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历史是过往人类的智慧及经验教训的凝结,其成败得失,足以资鉴后世。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自觉认识自身的过程。”②“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③虽然历史在向前发展,今必胜昔,但历史的发展,古今又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应以从中学习解决当今问题的智慧和技巧为目的,尤其是我们处于社会巨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有必要进行学史以为今用的探讨,即“鉴古知今”。
对于高三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以下见解,以与方家切磋。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三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教授中国古代史时应开宗明义,将祖国的历史形象地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强调指出,这条长河自远古发端,已经历上百万年。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历经神话传说时代、先秦时代、封建时代。一直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割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多少先贤演绎的多少故事依次上演,中国人有自觉编撰历史的意识,保留了古国丰富的文明发展的轨迹。正反两面历史,其中都有相应的史例可供当今借鉴。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可以形象地将我国历史长河进行区隔,三皇五帝到如今依次定点在这条长河上。一段一个王朝,以政治史为经,举凡每一王朝之起,之结,共历多少年,多少帝,其间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组织、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兵制等阶段补充,再以经济(包括税制、土地制度、农业、工商业),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艺术、民俗),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为纬,杂以前后王朝的因果承递脉络,再将每一王朝的相应史实填充上去,形成一个丰富且可知性的鲜活的链条。这样民族史的演变发展、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便一目了然。这样,爱国精神、济世情怀、人文精神便自然会在学习中得到强化,民族根基的深厚会使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部中国古代史,便如一部清晰的长轴画卷,前朝后世对照比较,自可融会贯通,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
二、强化以世界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发展的意识
祖国悠久辉煌的历史,一方面能激发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造成民族的整体优势心理,这一点发展到了极端,造成整个民族的盲目自大,思想僵化,乃至故步自封。言必华夏五千年古国古,视外族为夷。这种心态充其量只是一种安于现状、自恋过去,与发展无益。这样会造成我们民族的短视,造成民族发展进步的灾难。其例俯拾即是,仅以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乾隆皇帝对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态度和他给英王的书信内容可见一斑。历史教材中编写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主动外交,其航海时间比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上,是和平外交,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但与西欧的新航路开辟相比较,前者七次之后便黯然收场,后者将世界真正连在一起,世界才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世界,这样相较,世界上的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航海,对后世的意义价值便一目了然。乾隆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④这是出自一个帝国的领袖的思想,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其落后性已不能仅用可悲评判。当时西方的几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已成功,第一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相较之下,我们的民族还热衷于山呼万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自我感觉良好,道光皇帝竞问出“英吉利与回疆有无陆路相通”这样在今天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梦话。由此可见,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民族,到后来1840年的被动挨打,已在情理之中,是历史的必然惩罚。历史是公正威严的,从不以温情给无知者和鄙陋自大者。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必然会将整个民族引向衰亡。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应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作横向的联系分析,视野宽了,看问题必然会全面,因为有了一个参照物在,进行对照,才能明白世界所兴者为何,中国所衰者为何。习近平同志说过,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为了这个世代中国人伟大梦想的早日实现,当今的我们应当有超越汉唐开放的胸襟见识,立足自己,海纳百川。
总之,高中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具有世界视角,有批判分析历史的眼光。在改革开放,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显得尤为必要。
注释: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②③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
④梁延楠《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人文素养 爱国精神 世界眼光 历史进程
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睿智,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鉴别、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活动,为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及和谐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为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所助益。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历史是过往人类的智慧及经验教训的凝结,其成败得失,足以资鉴后世。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自觉认识自身的过程。”②“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③虽然历史在向前发展,今必胜昔,但历史的发展,古今又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应以从中学习解决当今问题的智慧和技巧为目的,尤其是我们处于社会巨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有必要进行学史以为今用的探讨,即“鉴古知今”。
对于高三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以下见解,以与方家切磋。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三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教授中国古代史时应开宗明义,将祖国的历史形象地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强调指出,这条长河自远古发端,已经历上百万年。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历经神话传说时代、先秦时代、封建时代。一直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割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多少先贤演绎的多少故事依次上演,中国人有自觉编撰历史的意识,保留了古国丰富的文明发展的轨迹。正反两面历史,其中都有相应的史例可供当今借鉴。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可以形象地将我国历史长河进行区隔,三皇五帝到如今依次定点在这条长河上。一段一个王朝,以政治史为经,举凡每一王朝之起,之结,共历多少年,多少帝,其间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组织、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兵制等阶段补充,再以经济(包括税制、土地制度、农业、工商业),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艺术、民俗),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为纬,杂以前后王朝的因果承递脉络,再将每一王朝的相应史实填充上去,形成一个丰富且可知性的鲜活的链条。这样民族史的演变发展、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便一目了然。这样,爱国精神、济世情怀、人文精神便自然会在学习中得到强化,民族根基的深厚会使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部中国古代史,便如一部清晰的长轴画卷,前朝后世对照比较,自可融会贯通,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
二、强化以世界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发展的意识
祖国悠久辉煌的历史,一方面能激发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造成民族的整体优势心理,这一点发展到了极端,造成整个民族的盲目自大,思想僵化,乃至故步自封。言必华夏五千年古国古,视外族为夷。这种心态充其量只是一种安于现状、自恋过去,与发展无益。这样会造成我们民族的短视,造成民族发展进步的灾难。其例俯拾即是,仅以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乾隆皇帝对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态度和他给英王的书信内容可见一斑。历史教材中编写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主动外交,其航海时间比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上,是和平外交,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但与西欧的新航路开辟相比较,前者七次之后便黯然收场,后者将世界真正连在一起,世界才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世界,这样相较,世界上的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航海,对后世的意义价值便一目了然。乾隆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④这是出自一个帝国的领袖的思想,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其落后性已不能仅用可悲评判。当时西方的几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已成功,第一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相较之下,我们的民族还热衷于山呼万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自我感觉良好,道光皇帝竞问出“英吉利与回疆有无陆路相通”这样在今天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梦话。由此可见,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民族,到后来1840年的被动挨打,已在情理之中,是历史的必然惩罚。历史是公正威严的,从不以温情给无知者和鄙陋自大者。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必然会将整个民族引向衰亡。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应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作横向的联系分析,视野宽了,看问题必然会全面,因为有了一个参照物在,进行对照,才能明白世界所兴者为何,中国所衰者为何。习近平同志说过,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为了这个世代中国人伟大梦想的早日实现,当今的我们应当有超越汉唐开放的胸襟见识,立足自己,海纳百川。
总之,高中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具有世界视角,有批判分析历史的眼光。在改革开放,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显得尤为必要。
注释: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②③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
④梁延楠《粤海关志》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