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七年:给你朋友圈点赞的人越来越少了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海边度假的Cindy从987张照片中选出了9张,裁剪、美颜、调色、加滤镜,配上第三版英文文案“The peaceful time”,标注了自己所在的海景豪华五星酒店,赶在晚间朋友圈高峰时段来临前发出了照片,然后坐等收赞。
  一个小时过去了,Cindy只收到了32个赞。尽管这一年来她的微信好友新增了234个,但点赞数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0%。几天后,她默默删除了这条没什么赞的朋友圈。
  问了身边去美国西部的Vivian,去自驾的Alex,以及去欧洲的Jessica,都表示自己的朋友圈点赞者寥寥,只有去长城穿越人山人海的张小胖收获了12楼的“哈哈哈哈哈”。
  发现没,如今的朋友圈,斗图大赛没了热闹。

微信七年,痒了


  2011年1月21日,闷热潮湿的广州,一只蝴蝶悄然扇动翅膀,短短七年时间,微信掀起了移动社交的风暴,几乎颠覆中国人的移动社交生态。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如今“逃离朋友圈”浪潮涌起,朋友圈七年,我们是真的有点痒了。
  全球调研巨头凯度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社交媒体的狂潮正在退却,人们花在社交工具上的时间正在变少。2018年,在接受调研的中国网民中,有15%的人认为社交媒体导致其生活质量变差,这个数字比2017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满意度得分为67分,而在2014年时这个数字为73.4分。
  人们似乎都患上了一种病社交媒体倦怠症。曾经,我们和世界的联系太过松散,总想把叫好声攥在手里,假装身处闹市,掩盖难以面对的孤独。如今,我们被无穷无尽的内容、信息、联系人所包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这些关系。当过量信息蜂拥而至,我们难免疲倦。
  “只有老年人才玩微信,95后都玩QQ”,可以说很形象了。

朋友圈“人设”,崩了


  朋友圈所呈现的,大多是修饰后的人生。
  旅途中处处都是风景,最终呈现的,可能就是表情和衣服最好看的两三张;通宵做PPT,尽管内心千万咒骂声奔腾而过,最后发出来的,却是一句“越奋斗,越自由”;和公司同事出去团建,不管过程多么糟心小伙伴多么不靠谱,最后还是要发一张集体照,感慨“相聚是缘,有你真好”。这样的套路大家都懂,各自心照不宣。
  人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终将厌倦这样的“虚拟人生”。《群体性孤独》的作者Sherry Turkle认为,尽管社交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藏身之所”,在各种软件的帮助下我们能成功避免暴露弱点,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消极地做自己”的能力,那种无需筛选、不用隐藏、不加包装,以更加真实的状态面对他人的能力。
  真正亲密的人,总是在第一时间分享喜怒哀乐,做完头发就兴冲冲地问好看吗,打牌赢了60块都要汇报,哪顾得上纠结,到底要為这张抓拍选用哪款滤镜。
  美剧《再造淑女》描述了“P图大师”Elisa社交上瘾的生活。她生活的全部就是满足网友喜好和性感PS自拍。在Facebook上,她拥有过万粉丝;但现实生活中,她生病在家时甚至没有一个朋友有时间为她送药。当Elisa浑身湿漉漉地躺在浴缸里发烧痛哭,双手却还麻木的回复Instagram上的粉丝留言,没有什么场景比这个更加讽刺了。
  心理学家Laura Demesi在研究中发现,那些将自己装饰得华丽完美的人其实正传达着相反的信息他们的内心孤独、空虚且焦虑。
  很难说,朋友圈中的人设带来的到底是鲜花还是枷锁。

朋友圈中,没有朋友


  朋友圈早已不是熟人社交,而是陌生人的江湖。
  今天拜访一个客户,就要加几个好友;明天去一家饭店吃饭,还要加老板微信才能打折。微信几乎承载了所有社交生活的重量,曾经朋友间的亲密感和私密功能,也在快速消退中。
  朋友圈早已不是那个能让我们逃离现实、安全表达自我的社区,而变成了比真实社交圈还要可怕的“圈子”。
  于是,很多人在朋友圈中患了“失语症”:发生病照片想要求安慰怕别人觉得矫情,发大餐照片怕别人觉得装,就连发一个岁月静好的日常也怕别人觉得无聊没营养……”每次发之前都会思索下该不该发,发了该屏蔽哪些人。想了一圈,好累,最后选择不发。”
  知乎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我们能在朋友圈看到每天学习英语的打卡狂人,出入各类高端学术会议的商业精英,每日练瑜伽和做烘焙的生活达人,夜深人静发电影评论的文艺小咖……朋友圈里有这么多人,唯独没有自己的朋友。
其他文献
摘 要: 范小青是一位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不断寻求创作新变的作家,长篇小说 《女同志》 是其近年来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着其创作上的变化,也通过完整地讲述主人公万丽在机关工作的人生历程,形态毕现地绘制出一部女干部的官场生存录。  关键词:范小青 《女同志》 女干部 官场生存  印象中,范小青的作品风格与其故乡苏州的气质高度一致,都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淡而有味,小中见大。待系列阅读了其20世纪90
发小是指從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不分男女,同性之间可称为“总角之交”,异性之间可叫作“青梅竹马”。南方人说:“我们是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北方人说:“我们是一起光着屁股混大的。”  在我们成长的最初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发小。发小之间的友谊,常常不亚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发小很少从小一直走到老了,尤其是出生在城里的人,于是“发小”常常成了一种“记忆”。但发小的交情是真情,不会随
离家在外久了,回家就是幸福。与熟悉的饭菜久别重逢,饭后陪父母看看电视,即便是看自己最不喜欢的地方台新闻,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睡着了,而房间里的灯还亮着。我蹑手蹑脚地进屋,生怕一不小心发出什么声音惊扰到他们,关掉了母亲床边的那盏灯,踮着脚尖慢慢挪出房间。  不知什么时候起,每天最喜欢在这个时候做这一件事,在睡前关掉父母床前这一盏灯的。以前上学念书的时候,我常常在灯下复习功课到深
摘 要: 《水浒传》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用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放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智取生辰纲》就是选自小说《水浒传》第十六回。主要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去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人夺取的经过。情节起状,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明快生动,而这些特点恰恰也是小说《水浒传》的艺术特点。由《智取生辰纲》中的人物,我们可以了解《水
“拍戏就像长跑,起跑的时候你端了一碗水,是满的,你开始跑,水会洒出去,到终点水还剩下多少,就是你呈现出来的东西。洒出去的都是遗憾。你又想跑得快,又想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此只有眼前路,再无身后身。”2017年8月,网剧《河神》大结局当天,李现在微博上发了这两段话,配图是他在剧中扮演的“小河神”郭得友的背影。  这条微博收获了9万次点赞,一万多条留言中很多都是对李现的表白。随后,出品方在北京举
摘 要:《聊斋志异》的因果观融入了佛教业感缘起和六道轮回的思想,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弥补儒家伦理道德说教的无力,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蒲松龄的婚恋观视一夫多妻多子嗣为理想生活,同时又吸收释道两教尊重、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自然观上,蒲松龄以庄子齐物论为基础,表现出万物平等、众生有情的观念。《聊斋志异》中的因果观、婚恋观和自然观皆能体现蒲松龄三教融合的价值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 儒、释、道 价值
2018年3月4日,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把小金人放到地上,轻轻拍了拍它的头,然后张开双手,热情邀请当晚所有获得提名的女性起立,和她分享这个荣耀的时刻。  和其他女性相比,麦克多蒙德当晚的打扮并不妩媚,她说话的语气和作派甚至有点硬邦邦。但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比如让她第二次摘得奥斯卡影后的《三块广告牌》中,那位
#稳定情绪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吗#  面对现下各种关于现代人生活状态与方式的议题,众多网友感慨:成长似乎让人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你认为稳定情绪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吗?  @怡小贴:谁没有遇上点问题的时候呢?不管年龄多大,“情绪自由”还是可以有的,不必因为是成年人就要时刻紧绷。  @莎莎愛吃炒蟹:保持情绪稳定很重要,但给自己留一个释放的窗口同样重要。成熟的人既不会给别人添堵,也不会委屈自己。  @周哥在路
馒头大师”张玮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自媒体人的典范,他的“馒头说”则是知名大众历史科普公众号。2016年7月15日,张玮在“馒头说”上推送自己的第一篇讲历史故事的文章《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 杨贵妃自缢》时,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公众号文章会结集成书。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
平台能够精准对接供求双方,有助于提振消费需求。大部分平台的业务是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产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高效配置各类生活资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张成刚  新就业形态中的灵活就业、共享用工、自由就业等方式,与传统劳动用工方式不同,需要相关配套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以更好保障和服务新就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