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精粹。寥寥句语,可表现宏伟气势,可抒发对天地万物之胸臆。从热情的诵读中,我们仿佛就走到了诗人面前,与诗人对吟,对唱,喜诗人之所喜,悲诗人之所悲。
古诗课堂教学,浅显者,解诗意,明情感,于此基础,再显深者,数遍诵读加深体会。其实,未达深层,未加品析,何以探究古诗历经千年而不衰,反越显勃发的生命力?未加深入解析,哪能叩开诗人的心灵之门,与其情感融为一体呢?哪能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呢?现对古诗教学作如下浅议:
一、以背景透析诗意
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让学生明了背景,如很多写景诗,旨在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无需融入社会背景教学,但某些古诗句,诗人运用暗喻、代指等手法,或颂扬美好,或抨击时弊,如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意,就难以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的领悟自然逊色不少。如陆游所作的《示儿》一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陆游生于北宋,但僅三年,北宋灭亡,而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求和,宋帝无复国之壮志,甘作一方傀儡。(后南宋为金所灭,此是后话。)诗人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不为朝廷重用,此时,正罢职阴山故里。而诗人复国信念未有丝毫动摇。“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个“悲”字足让人体会诗人目睹国土分离,山河破碎之深切心痛。是以有诗人悲愤的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垂垂老矣,老泪纵横,仰望四野而深沉悲叹。其令华夏子孙吟诗而动容的爱国情感,一览无遗。
二、读诗入境,置身于情
每首诗,必有一番意境。对诗的意境,读而不想,读而不思,那么,脑海中对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必然是模糊和陌生的,对一些情境性极强的诗句,难有深层的感触和领悟。如《长相思》一词中,关于下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边塞士兵中的一员,会听到哪些嘈杂之声而难以进入思乡之梦。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声音,如,狂风在边塞上空肆虐的“呼呼”之声;大雪击打帐篷的“嗒嗒”声,狂风掀起篷布的“呼噜、呼噜”声,各种声音交织,且声响极大,将士们哪还能安然入睡呢?思乡之梦不成,反而加深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因为温暖,宁静的家园,是常年戍守边关,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最想回去的故地。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境,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境地,深入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思乡情切。
三、理解诗意,尽量保留原意
古诗是古文体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格式,受格律的要求,其语法与现代文存在较大的差异。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应把握古诗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语法理解诗意。古诗中,由于受字数所限,押韵需要,存在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如苏轼所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中,可把省略的动词“看”加于诗中:“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再辅图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词序颠倒,也是许多古诗惯有的特征,翻译时,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将颠倒的字词,置于现代汉语的语法典范中,适当调整顺序,不牵强,不附会,顺理成章地进行翻译。某些诗句,句与句之间似乎已断开逻辑关系,但纵观全诗,又浑然一体。对此类诗,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着眼全诗而理解,不能究其片面。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乍一看,两句诗连接性不大,但让学生联系诗的后两句品味,既是现实中的“三千尺”,又是想象中“银河落九天”的飞流,其瀑布的高而险峻,可想而知。于此基础,也就不难理解香炉山在太阳照耀下“生紫烟”了,原来,“紫烟”乃是气势雄伟的瀑布一泻而下激荡起的小水滴所形成的雾气,而诗人是“遥看”,阳光之下,水雾恍如“紫烟”。如此把握全诗理解,足可体会诗人感受之真切,用词之精妙。
最后,还想说,胸中无墨,笔下难成文。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对诗情的感悟。应着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由衷感受、赞赏祖先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这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个人的文学修养,加深我们的文化底蕴。因为,我们要继承、传承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胸中有多少积淀,就注定我们能走多远。
古诗课堂教学,浅显者,解诗意,明情感,于此基础,再显深者,数遍诵读加深体会。其实,未达深层,未加品析,何以探究古诗历经千年而不衰,反越显勃发的生命力?未加深入解析,哪能叩开诗人的心灵之门,与其情感融为一体呢?哪能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呢?现对古诗教学作如下浅议:
一、以背景透析诗意
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让学生明了背景,如很多写景诗,旨在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无需融入社会背景教学,但某些古诗句,诗人运用暗喻、代指等手法,或颂扬美好,或抨击时弊,如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意,就难以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的领悟自然逊色不少。如陆游所作的《示儿》一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陆游生于北宋,但僅三年,北宋灭亡,而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求和,宋帝无复国之壮志,甘作一方傀儡。(后南宋为金所灭,此是后话。)诗人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不为朝廷重用,此时,正罢职阴山故里。而诗人复国信念未有丝毫动摇。“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个“悲”字足让人体会诗人目睹国土分离,山河破碎之深切心痛。是以有诗人悲愤的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垂垂老矣,老泪纵横,仰望四野而深沉悲叹。其令华夏子孙吟诗而动容的爱国情感,一览无遗。
二、读诗入境,置身于情
每首诗,必有一番意境。对诗的意境,读而不想,读而不思,那么,脑海中对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必然是模糊和陌生的,对一些情境性极强的诗句,难有深层的感触和领悟。如《长相思》一词中,关于下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边塞士兵中的一员,会听到哪些嘈杂之声而难以进入思乡之梦。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声音,如,狂风在边塞上空肆虐的“呼呼”之声;大雪击打帐篷的“嗒嗒”声,狂风掀起篷布的“呼噜、呼噜”声,各种声音交织,且声响极大,将士们哪还能安然入睡呢?思乡之梦不成,反而加深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因为温暖,宁静的家园,是常年戍守边关,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最想回去的故地。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境,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境地,深入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思乡情切。
三、理解诗意,尽量保留原意
古诗是古文体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格式,受格律的要求,其语法与现代文存在较大的差异。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应把握古诗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语法理解诗意。古诗中,由于受字数所限,押韵需要,存在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如苏轼所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中,可把省略的动词“看”加于诗中:“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再辅图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词序颠倒,也是许多古诗惯有的特征,翻译时,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将颠倒的字词,置于现代汉语的语法典范中,适当调整顺序,不牵强,不附会,顺理成章地进行翻译。某些诗句,句与句之间似乎已断开逻辑关系,但纵观全诗,又浑然一体。对此类诗,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着眼全诗而理解,不能究其片面。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乍一看,两句诗连接性不大,但让学生联系诗的后两句品味,既是现实中的“三千尺”,又是想象中“银河落九天”的飞流,其瀑布的高而险峻,可想而知。于此基础,也就不难理解香炉山在太阳照耀下“生紫烟”了,原来,“紫烟”乃是气势雄伟的瀑布一泻而下激荡起的小水滴所形成的雾气,而诗人是“遥看”,阳光之下,水雾恍如“紫烟”。如此把握全诗理解,足可体会诗人感受之真切,用词之精妙。
最后,还想说,胸中无墨,笔下难成文。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对诗情的感悟。应着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由衷感受、赞赏祖先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这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个人的文学修养,加深我们的文化底蕴。因为,我们要继承、传承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胸中有多少积淀,就注定我们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