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因而它的实现也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撑的,例如制度保障、历史条件、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结构等等,但是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因为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受益者,因此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的中国更应如此。另外,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可以说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是主导。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从农民和政府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民 政府
一、制约农民现代化的因素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力量。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向现代转型,任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安排在传统的农民手里都是一堆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现代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而农民的现代化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了。
农民现代化是农民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身份转化过程,其主要包括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而使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该定义前半部分,即“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强调的是农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化过程和状况;该定义的后半部分,即“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强调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农民应具备的相关素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作为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延缓了农民的现代化步伐,使得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很低。阻碍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来自许多方面:既有农民自身因素,有农业和农村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因素。具体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社会传统、人口、文化教育和其他外部条件等。
二、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需要有健全的支撑体系作为保障。所谓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是指在现代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健康、稳定推进而建立的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支持政策与制度体系。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它是根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条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就需要政府在其中起关键和指导作用。
纵观历史,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不曾缺位。同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看,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区情不同,但政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如:各国或地区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体系,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或农场的合作组织;非农化和城市化。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力图促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因而农民从传统转为现代化和政府在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就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传统性和非理性思维、农民无法突破的刚性的政治因素导致农民政治意识淡薄以及隐性的过剩的劳动力等种种因素限制了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于对政权稳固、国家安全以及当时市场现实的考虑,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业成为发展工业所需原料及资金的提供者。长此以往,对农业过度的“索取”和工业并没有反哺农业所造成的恶果最终必然会显现出来。再加上农业政策上的连续不当、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以及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等又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进程。因此,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是很多的,要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困难是不现实的。所以,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中正.中国农民现代化及其推进策略[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北省来凤县接龙中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民 政府
一、制约农民现代化的因素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力量。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向现代转型,任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安排在传统的农民手里都是一堆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现代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而农民的现代化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了。
农民现代化是农民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身份转化过程,其主要包括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而使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该定义前半部分,即“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强调的是农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化过程和状况;该定义的后半部分,即“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强调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农民应具备的相关素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作为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延缓了农民的现代化步伐,使得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很低。阻碍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来自许多方面:既有农民自身因素,有农业和农村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因素。具体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社会传统、人口、文化教育和其他外部条件等。
二、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需要有健全的支撑体系作为保障。所谓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是指在现代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健康、稳定推进而建立的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支持政策与制度体系。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它是根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条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就需要政府在其中起关键和指导作用。
纵观历史,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不曾缺位。同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看,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区情不同,但政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如:各国或地区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体系,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或农场的合作组织;非农化和城市化。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力图促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因而农民从传统转为现代化和政府在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就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传统性和非理性思维、农民无法突破的刚性的政治因素导致农民政治意识淡薄以及隐性的过剩的劳动力等种种因素限制了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于对政权稳固、国家安全以及当时市场现实的考虑,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业成为发展工业所需原料及资金的提供者。长此以往,对农业过度的“索取”和工业并没有反哺农业所造成的恶果最终必然会显现出来。再加上农业政策上的连续不当、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以及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等又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进程。因此,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是很多的,要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困难是不现实的。所以,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中正.中国农民现代化及其推进策略[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北省来凤县接龙中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