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9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杭州采荷二小赵海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中的精彩片段至今回昧起来仍意犹未尽, 片段一:(当学生借助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认识了0.1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杭州采荷二小赵海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中的精彩片段至今回昧起来仍意犹未尽,
片段一:(当学生借助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认识了0.1后)
其他文献
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会预习吗? 前一天,老师总会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明天所要学的知识,但学生会预习吗?结果又如何呢?学生往往片面的把预习理解为看数学书,走马观花,把习题囫囵吞枣地先做一遍便认为预习完成,
片段一: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引入 (复习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后……)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生:(迫不及待地)我知道,就是…… 师:(感到意外,稍微一愣,随即打断学生的发言)哦,你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很好,不过,其他同学还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你请坐,
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要对学生的数学发展能力给予一定的关注,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观察,只有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洞察真相,发现问题的本质,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不断解决数学问题,不断充实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学会观察,把握审题技巧,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能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家需要碰无数次的“壁”才能成功,同样数学学习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得出正确的结论,碰壁又何妨?失败又怎样?“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是否该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碰碰壁?如果课堂探究变得顺利和通畅,固然节约了时间,但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从错误中、弯路中学习的机会,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将是极为不利的,让学生在碰壁中经历尝试、探究
一、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最基础的知识,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回顾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有一些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之后,老师都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但在练习设计时,有些老师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思想,只是在不多的40分钟内,给每道题目都穿上了“花衣裳”:第一题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第二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出最多的做法,再提选组长到讲台上汇报:第三题让学生根据题意编个故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或者走弯路。找不到解题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解题切入点,也就是明确解题时应往哪个方向,结合哪个知识点去思考,它就像黑暗中进发出的火花,可以闪现出前进的道路,而这个火花可能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定义、定理、一张基本图形、一个规律、一种数据,甚至是一个猜想,它们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隐约约,有的需要反复推敲,因此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在浙江全省已全面开始4年多了,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新的高度,各学校都展开了研究性学习,我校也不例,一个尴尬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全校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中,竟然很少或没有学生选择数学研究课题,其实,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数学,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寻找”它、发现它,怎么样将问题数学建模化,下面拟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在高中数学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