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产电影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产电影也分化出了很多类型,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类型呈现的特点、社会价值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及解读。
关键词: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类型
近年来,国产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国产电影类型也不断丰富。在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中,有一类电影初绽头角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2014年,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推出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亲爱的》,短短一个月就创造了3.5亿人民币的票房。另外,还有《解救吾先生》,《湄公河行动》,《失孤》等等,都广受好评。这一类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故事原型都是根据真实的案件(或事件)改编的。《亲爱的》改编自深圳市民彭高峰的寻子经历。《湄公河行动》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国商船遇袭案。《解救吾先生》改编自2004年吴若甫绑架案。这一电影类型并非国内首创,若干年前,韩国电影《素媛》,《杀人回忆》等就已经证实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本文将从“真”与“善”的角度探讨,为何此类影片会获得观众青睐。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类型特点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具有其独有的共性与特点。首先,在对于被改编的“真实事件”的选择上,往往是当年轰动社会的大事件。例如电影《湄公河行动》的故事原型是2011年发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国商船遇袭案。此案涉及13名被害中国公民,5名武装恐怖分子,大量毒品,数小时交火,又涉及中泰两国。案发后一时间世界为之哗然。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商业电影本质决定了其故事原型往往是“大案”、“疑案”。这种故事极容易吸引眼球,也便于展现视觉奇观(爆炸,枪战等等)。这也决定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往往与犯罪、悬疑等类型混搭。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故事情节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除了如实地展现事件始末之外,影片主要着力表现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人生变化[1]。因此,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往往采用“大事件小人物”的形式。例如韩国影片《素媛》中,主角就是一个平凡的韩国家庭。即便是韩国影片《辩护人》,虽然是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釜林事件辩护为原型,但是在其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中,主角也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如果说叙述“大事件”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么展现“小人物”则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些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角们,更能获得观众的同情与认同,具有情感优势。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真实性”探讨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与其他类型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以“真实事件”为故事原型。但是不同与人物传记片或是纪录片,“真”并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首要目的。因此,在如何保留“真实性”的情况下,更好地改编来反映主题,就成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电影《亲爱的》为例。影片主要采取复合式的改编方法。电影剧本主要依据两个新闻事件。一是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历时三年找回失踪儿子的故事,经过改编,彭高峰成为片中主角。另一个是孙海洋多年寻子未果仍不放弃的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中的一条支线。两个故事被符合在一起,两位人物分别称为主角和配角,一同构建起一个争夺孩子的故事。
正如上文所说,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事件,辨别是非的层面,而应该深层挖掘事件背后的人文关怀,社会现象。如同在《亲爱的》的改编中,故事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批判上。并不是说父母就是好的就是受害者,人贩子就是坏的他的妻子也不是好东西,正必压邪。影片挖掘了“拐卖”对于被拐孩子父母,对于买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都是一种伤痛。,让观众对于“拐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司法机关对“拐卖问题”的无助感到更加痛心。另外,《亲爱的》的故事主要矛盾并不是正面人物父亲与反面人物人贩子之间的斗争,而是父亲与亲生儿子之间如何寻回因为时间隔阂的亲情。这一设置更加引人深省。使得影片的主题深度得到提升。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的人物十分强调普通人这一概念。不管是正反双方,一般都是可能就生活在你我身旁的普通百姓。韩国影片《素媛》的主人公是一位8岁的女孩儿和她以开杂货铺为生的家庭。中国影片《盲井》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底层的矿井工人。
选择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一方面是更能取得观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更能体现出其社会性。看似戏剧性的情节并不是天方夜谭,它可能此时此刻就在你我身边上演。这种真实感,这种体验性,更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看着悲剧在荧幕上演,再转头看看我们身处的世界,也是一样的残酷。这也是为什么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确实能够影响现实世界。电影《熔炉》的热映在韩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熔炉热”,并进而发酵成“熔炉效应”。在民众的高声疾呼下,当年案件被重新审理,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甚至于,韩国国会竟然为此特别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称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罚力度。由此可见,“真实性”能够给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带来的力量。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价值
笔者看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核心应该就是关注其社会效应,引导观众思考。类型叙事也好,构建人物关系也好,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服务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比其他类型电影更能够传达出其自身的(导演的)价值观。传达出“善”的价值观,才能使电影有灵魂。
因此,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虽然常常带有犯罪、悬疑等元素,但影片呈现出的并不是暴力美学或是着重创造悬疑气氛。影片的重点往往在于反思。反思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反思不合理制度对寻常百姓带来的迫害,反思社会冷漠不经意间对个体产生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张凤雯.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J].艺术科技》, 2015 (5) :73-73
关键词: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类型
近年来,国产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国产电影类型也不断丰富。在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中,有一类电影初绽头角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2014年,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推出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亲爱的》,短短一个月就创造了3.5亿人民币的票房。另外,还有《解救吾先生》,《湄公河行动》,《失孤》等等,都广受好评。这一类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故事原型都是根据真实的案件(或事件)改编的。《亲爱的》改编自深圳市民彭高峰的寻子经历。《湄公河行动》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国商船遇袭案。《解救吾先生》改编自2004年吴若甫绑架案。这一电影类型并非国内首创,若干年前,韩国电影《素媛》,《杀人回忆》等就已经证实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本文将从“真”与“善”的角度探讨,为何此类影片会获得观众青睐。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类型特点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具有其独有的共性与特点。首先,在对于被改编的“真实事件”的选择上,往往是当年轰动社会的大事件。例如电影《湄公河行动》的故事原型是2011年发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国商船遇袭案。此案涉及13名被害中国公民,5名武装恐怖分子,大量毒品,数小时交火,又涉及中泰两国。案发后一时间世界为之哗然。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商业电影本质决定了其故事原型往往是“大案”、“疑案”。这种故事极容易吸引眼球,也便于展现视觉奇观(爆炸,枪战等等)。这也决定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往往与犯罪、悬疑等类型混搭。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故事情节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除了如实地展现事件始末之外,影片主要着力表现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人生变化[1]。因此,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往往采用“大事件小人物”的形式。例如韩国影片《素媛》中,主角就是一个平凡的韩国家庭。即便是韩国影片《辩护人》,虽然是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釜林事件辩护为原型,但是在其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中,主角也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如果说叙述“大事件”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么展现“小人物”则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些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角们,更能获得观众的同情与认同,具有情感优势。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真实性”探讨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与其他类型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以“真实事件”为故事原型。但是不同与人物传记片或是纪录片,“真”并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首要目的。因此,在如何保留“真实性”的情况下,更好地改编来反映主题,就成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电影《亲爱的》为例。影片主要采取复合式的改编方法。电影剧本主要依据两个新闻事件。一是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历时三年找回失踪儿子的故事,经过改编,彭高峰成为片中主角。另一个是孙海洋多年寻子未果仍不放弃的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中的一条支线。两个故事被符合在一起,两位人物分别称为主角和配角,一同构建起一个争夺孩子的故事。
正如上文所说,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事件,辨别是非的层面,而应该深层挖掘事件背后的人文关怀,社会现象。如同在《亲爱的》的改编中,故事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批判上。并不是说父母就是好的就是受害者,人贩子就是坏的他的妻子也不是好东西,正必压邪。影片挖掘了“拐卖”对于被拐孩子父母,对于买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都是一种伤痛。,让观众对于“拐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司法机关对“拐卖问题”的无助感到更加痛心。另外,《亲爱的》的故事主要矛盾并不是正面人物父亲与反面人物人贩子之间的斗争,而是父亲与亲生儿子之间如何寻回因为时间隔阂的亲情。这一设置更加引人深省。使得影片的主题深度得到提升。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的人物十分强调普通人这一概念。不管是正反双方,一般都是可能就生活在你我身旁的普通百姓。韩国影片《素媛》的主人公是一位8岁的女孩儿和她以开杂货铺为生的家庭。中国影片《盲井》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底层的矿井工人。
选择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一方面是更能取得观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更能体现出其社会性。看似戏剧性的情节并不是天方夜谭,它可能此时此刻就在你我身边上演。这种真实感,这种体验性,更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看着悲剧在荧幕上演,再转头看看我们身处的世界,也是一样的残酷。这也是为什么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确实能够影响现实世界。电影《熔炉》的热映在韩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熔炉热”,并进而发酵成“熔炉效应”。在民众的高声疾呼下,当年案件被重新审理,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甚至于,韩国国会竟然为此特别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称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罚力度。由此可见,“真实性”能够给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带来的力量。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价值
笔者看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核心应该就是关注其社会效应,引导观众思考。类型叙事也好,构建人物关系也好,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服务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比其他类型电影更能够传达出其自身的(导演的)价值观。传达出“善”的价值观,才能使电影有灵魂。
因此,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虽然常常带有犯罪、悬疑等元素,但影片呈现出的并不是暴力美学或是着重创造悬疑气氛。影片的重点往往在于反思。反思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反思不合理制度对寻常百姓带来的迫害,反思社会冷漠不经意间对个体产生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张凤雯.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J].艺术科技》, 2015 (5) :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