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的三种误区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1:“我希望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长期处于象牙塔内、只对社会进行有限接触的学生来说,不知道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对人生未来的取舍一片模糊,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你说“我希望首先能正确认识自己”,这就有问题了。
  试想从今天起,大家每天起床后给自己树立目标,花更多时间思考、认识自己,坚持一年后,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吗?
  答案是否定的。认识自我不能靠空想来完成,它需要一个人离开舒适区,走出宿舍和校门,去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否定自己的上一个想法,调整和优化下一次尝试。
  换言之,只有在“选择—实践—否定—再选择”的循环里,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比如,有同学觉得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人,结果回老家某单位实习,对着报纸坐了两天清闲的办公室就崩溃了。这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既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希望能保有一定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簡单地“闲着”“待着”就够了。
  实践试错之外,认识自己还有另一条途径,就是扩大信息面。学校相对“封闭”,同学们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和行业中正在翻天覆地发生的变化,有极大的鸿沟。可能在行业内的一家小公司,底层员工都知道的重大事件,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却未必知晓,因此在竞争中反而不具优势。
  其实,在这个时代,信息是非常容易获取的。哪怕只订阅两个行业相关的公众号,认真阅读,也足以了解行业大事了。当你的见识足够广博后,就会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也想像某某那样,走一条这样那样的路。
  误区2:“我最希望知道我想要什么。”
  人生中,那些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依靠愿望来得到的,而是依靠一次又一次艰难的取舍和放弃来证明的。也就是说:你是否愿意为了某个目标,放弃其他也很重要的东西。
  当你说“我想从事咨询行业”或“金融领域”的时候,你是否爱这个职业到宁愿放弃闲暇陪家人的时间,甚至愿意去做这个行业中最基础的杂活?
  如果不愿意,那么就要深入挖掘下去:既然我不愿意放弃其他那些,那么我究竟是看重这份工作中的什么?是亮丽的光环,还是收入?还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说“金融不错”,于是跟风?
  一步步深挖下去,多自问“愿意放弃什么来得到这个机会”,会帮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所求。
  误区3:“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害怕选错。”
  日本偶像团体AKB48的队长高桥南要退役时,和团队创始人秋元康一起吃饭。后者那时已是著名创意大师、策划大神了。他问高桥南:“你退役后打算干什么?”高桥南说:“还没想好,可能拍电视,可能出单曲,可能转型,但无论做什么都怕选错。”
  秋元康“安慰”她:“没关系啊!反正你一定会选错的!”高桥南大呼:“这叫什么话!”
  秋元康说:“总怕选错的人迟迟不会选择,还不如一开始就假设自己会选错,然后努力把做错的选择,一点一点变好。”
  身边绝大部分人关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都有机缘巧合的意味。可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即便当初随便一选,十年后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当初自以为“深思熟虑”做出选择的,比如我自己,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后,还是跳槽转型了。那么,我的第一份工作究竟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呢?如果说选对了,按理说就不必转型;可如果说选错了,它却塑造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之后我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惠泽。
  而且,实际情况恰恰是:大部分人的职业经历往往和他们的第二份工作更相关。应聘第一份工作时,你还身处校园,眼界、人脉有限,只能处于“被工作选择”的状态;而第二份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主动地寻找和选择了,有了第一份工作积累的想法和认知,第二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朝着正确方向的进一步探索”。
  (摘自《青年参考》)
其他文献
图/本刊记者 梁辰  柴静最大的恐惧来自视力表。  8岁的她站在教室走道里,捂着左眼,老师拿着小棍点着视力表最底下一行。她早就近视了,但谁也没看出来,因为她背熟了最后一行。老师喊着:“1.5,下一个。”她不动声色回到座位上。  之后多年,她都可能梦回这个其他人听来觉得很普通的一幕,那是她童年最恐惧的一幕。  采访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时,一向告诫自己在电视采访中要约束个人感受的柴静绷不住了,她鬼使神差地
图/受访者提供  从大学讲师到图书管理员,杨飞用8000字意外把自己推向舆论风口浪尖,他以不写论文被调离教学岗位的圈内人身份,抨击学术期刊买版面的怪现象以及高校科研体制客观上对不正之风的助长,这个皇帝新装故事里的小孩在微博世界收获36000多次转发和7000多个“赞”。  热闹持续一周,历经说明、质疑、解释、补充说明后,好奇心散去,杨飞回到打卡上下班、老父常年病瘫、身边无妻儿陪伴的孤独生活,并以此
意外获救的朝鲜文官  明朝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十七日,一艘突然闯入台州海域的奇怪商船,把当地军民吓了一跳。  在那个年头,对岸的日本倭寇,瞅冷子就会跑来骚扰,化妆成商船凑过来浑水摸鱼,也是惯用套路。于是台州驻军紧急行动,待到这商船靠岸,大批明朝官兵立刻上前逮个正着。谁知哆哆嗦嗦从船上爬出来的,却并非凶神恶煞的倭寇,却是一个文官模样的朝鲜人,还有42个随从,全是筋疲力尽的样子。  经过一番严格
分裂法德  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了,就像一个刚刚拿到新玩具的老顽童,他显得极度亢奋,蹦蹦跳跳地向世界展示着他的标新立异——至少在表面上,展示一种对前任总统奥巴马、美国的朋友、美国的敌人,都全面颠覆的标新立异的印象。  一系列标新立异的举动中。特朗普在2017年6月1日的所为,并不显得多么奇怪。这一天,他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  针对特朗普的决定,美国的敌人和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甚至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修炼好演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演讲者可以给自己打开多个门路。否则,一次演讲失败会导致连锁反应,以后再想踏入该圈子就困难了。说得严重点,可能该领域的大门就此关闭了。就我愚见,有高校教学经历的经济学者,经过了高校课堂的历练,能够更快地掌握演讲的技巧,比那些没有高校教书匠经历的学者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是如何炼成的呢?我总结至少需要跨越如下门槛:  第一,口齿的
按照主人公安德的自述,这个故事发生在来自外星的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50年前,毫无还手之力的人类节节败退,上千万人死于浩劫。要不是传奇英雄梅泽·拉克姆在关键时刻出人意料地力挽狂澜,人类几乎惨遭灭绝。他们就从那时候起为抵御虫族的卷土重来做准备。而国际舰队认定,这个星球的希望是那些绝顶聪明的孩子。  国际舰队在太空中建立了战斗学院和指挥学院,培训经过选拔的天才儿童的指挥能力、决断意志、战斗勇气和反应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但
前两季《神探夏洛克》(以下简称《神夏》)不仅将柯南道尔的原著粉碎重整,更与时俱进地将史上所有福尔摩斯系列影视作品逼回了“那个年代”。即便同样将背景设定在当下的美版《演绎法》,也没能制造出这么狂拽酷炫的效果来。每年只出3集,再用华丽的视效、快节奏与慢英伦风的和谐混搭,以及全球人民都看得出、只有主创打死不认账的“基”、“腐”之情,狠狠吊住观众的胃口。经过两年6集的历练,两位主演成功上位,特别是扮演夏洛
历史学科主要讲述过去的事情,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尤其在农村初中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够丰富,获取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师讲授。而有些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硬把生活实践内容塞给学生,变成了另一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充分理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观点,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枯燥乏味,近似一潭死水。怎样激活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和
斯大林格勒战役向来被认为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恢宏也最惨烈的战役。持续一年的战斗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苏联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德国人则每天损失两千多名士兵,最终造成双方约两百万的伤亡。  这场战役整体或局部的故事曾经反复被搬上银幕,其中仅前苏联/俄罗斯就曾出品十余部,德国也曾有3次出品,好莱坞则以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2001)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