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阗画法肯定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么它来自何处?于阗包括于阗国的这座叫做丹丹乌里克的城中的人又来自何方?属于那个民族?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这样一座城?
1900年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挖掘到许许多多画在木板上的画,其中一块木板上的画让斯坦因惊喜无比。在这块画板上,画着一个人身鼠头的形象,鼠头上戴着王冠,两个侍者站立在他的身旁。这不正是唐玄奘在他的记述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述的那个荒诞而奇异的“圣鼠之王”的传说故事吗?
这是关于于阗国传国的故事。取经回国的玄奘,路过昆仑山下大漠边缘的于阗国,看到这里的人民笃信佛法,而且信奉的是和他的信仰一样的大乘佛教,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于是他看到在大沙漠中,有一个小山丘,这沙丘不是自然堆积而成,竟是众多的老鼠拱成的,更奇的是当地人不但不灭鼠反而为其“修祠祀祭,每到其穴,必下车祭拜”。这里有一老鼠果然也有异象,大如刺猬,毛则“金银异色,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是为群鼠的酋长。
当地人告诉玄奘,当年数十万匈奴大军进犯于阗的时候,于阗王只有数万兵众,恐力不敌,素知沙中的鼠很神奇,便“焚香请鼠,少加军力”。夜里和阗王梦见一只大老鼠告诉他,天亮的时候合战,必当全胜。天未明时,于阗王便长驱掩杀而来,匈奴急起应战,这才发现,衣服、弓弦、盔甲的带子全部断了,是这些圣鼠咬的。于阗王大胜,从而拯救了于阗。
这个被认作是《大唐西域记》里最荒诞不经的故事,居然在丹丹乌里克找到了对应。那么,这座沙漠中的孤城,必定与于阗国有关,而于阗国的人信奉沙漠里的鼠王,也不是虚传。
■ 杰谢古城
2004年的中日考古学家,在相隔100多年后再次叩访这座孤城废墟,这一次的考察和研究,不仅敲定了丹丹乌里克与于阗国的关系,而且找到了这座古城在唐代的名字——杰谢。
“‘杰谢’(Gaysāta)一名应该来自于当地的胡语——于阗语。此后,过往的粟特等中亚胡人、驻屯的唐朝军人和家属,与当地的居民一起生活在这里”。北京大学历史学者荣新江说。
找到了杰谢这个唐代的名字,历史学家们便在浩淼的中国典籍里找到了这个沙漠古城的位置。或许我们无法知道在它从公元4世纪开始营造到公元9世纪之间的500多年曾经叫过什么名字,但当它叫“杰谢”的时候,它是大唐帝国设置的安西节度四镇中的于阗镇下属的一个军事重地,是庞大而严密的唐朝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环。随着兵力的增强,安西四镇上升为军,军以下设守捉、城、镇、戍、堡等军事建制,杰谢正是其中的一个“镇”。于是一幅1200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公元7世纪初年大唐帝国诞生的时候,欧亚大陆上横陈着四股强大的势力,他们互相冲撞撕杀、攻城略地,都在寻求自己生存下去的机会——唐、东突厥、西突厥、吐蕃。在四强争战的铁蹄之下,于阗如一枚小小的危卵,滚动着、腾挪着,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被击碎的命运。
这个身处昆仑与大漠夹袭之下的、绿洲飞地上的国家,到了唐初至少已经有了1000年的传国史。但它的血脉不是汉唐的,不是东西突厥的,也不是吐蕃的,他们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民族塞人的后裔,操印欧语系的东伊朗语,以城郭为居,以农耕为业。这个文明在四周强大的文明的强制与胁迫下不断地发生着混血,又在这种混血中坚守着自己,它的文明因为混血和坚守并存而格外杂陈缤纷。
公元7世纪初,西突厥雄霸西域,于阗臣属于它,国王以突厥官号为号,国内有突厥人监国;而当唐太宗图谋西域的时候,于阗国王立即遣使入唐敬献上于阗玉制成的玉带;当大唐军队破高昌国(今天的吐鲁番)进入西域时,于阗国王更是闻风而动,将儿子送唐朝廷入侍为人质,以示忠诚;而当西突厥向唐请婚示好时,唐太宗提出的条件便是割让龟兹、于阗等西域五国为大唐公主的聘礼;而当大唐军队破龟兹深入西域时,于阗国王立即派儿子赶着骆驼去慰劳唐军。当西突厥的势力稍消时,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又越过昆仑山,直下于阗,于阗王不得不落走长安,借大唐之地以避战乱。
于阗国尚且如此,作为一国之下的一座城池的命运自不必说。公元4世纪建城的丹丹乌里克,虽地处沙漠深处,但因有一块两条大河灌溉的绿洲,自然是难得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作为唐代杰谢镇,正是贯穿沙漠的要道,是南可以到达于阗国,北可以连通龟兹国的要地,是沙漠中无论是行军还是商旅必须依傍才能生存的一块绿洲。
敦煌第98窟东壁南侧留下了一张于阗国王的画像,这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国家国王的面容。唐灭亡后,各种对抗的势力瞬间崩散,西域大乱,乱世中于阗国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曹议金政权结盟,于阗王李圣天娶曹之女为皇后。这幅敦煌的画像,就是老丈人曹议金为女婿所绘制的,画像的题榜为“大朝天宝于阗国大圣天明天子即是窟主”。于阗王高冠重冕身穿广袖龙袍,腰佩长剑,眉清目秀,完全是一副中原帝王的扮相,但我们从他两耳所戴的耳饰和手上的硕大的戒指上,还能看出些许的民族风俗。
“公元前1世纪以来,匈奴、汉朝、贵霜、曹魏、西晋、柔然、曹哒、西突厥等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强大政治集团都曾直接或间接地统治过于阗,其结果之一,是使于阗的文化变成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混血儿,甚至于失掉了自身文化的某些本色”。北大历史学者荣新江撰文说(荣新江:“丹丹乌里克的考古调查与唐代于阗杰谢镇”,《新疆文物》2005.3P31页)。
德国学者克林凯特在他的书中引用一个十世纪晚期的无名作家的哀叹表达了对这种多文化的混合的迷茫和无可奈何:吐蕃人、匈奴人、中国人和其它外国人,“损害了我们的和田国家”(《丝绸古道上的文化》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而文化的混血不仅仅来自于战争,还有对先进文明的思慕。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了一块木版画,上面画的是东方的丝绸技术是如何泄露到西方的,这个故事记载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国王私嘱公主,如果嫁过来还想穿丝绸的话,就悄悄带蚕种过来。这位公主真的将蚕种藏在发髻中,顺利过关。斯坦因发现的那块版画上,公主用手指着自己的头发,那里正是藏蚕种的地方,于阗于是遍植蚕桑。
大唐、突厥、吐蕃、印度、中亚文明熏染着丹丹乌里克,于是今天出土的许多东西就含有了多种文明的因素,这也让考古学家很犯难,它们让人很难分清楚是属于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的,也不能确定是外来的还是于阗本地的。■
1900年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挖掘到许许多多画在木板上的画,其中一块木板上的画让斯坦因惊喜无比。在这块画板上,画着一个人身鼠头的形象,鼠头上戴着王冠,两个侍者站立在他的身旁。这不正是唐玄奘在他的记述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述的那个荒诞而奇异的“圣鼠之王”的传说故事吗?
这是关于于阗国传国的故事。取经回国的玄奘,路过昆仑山下大漠边缘的于阗国,看到这里的人民笃信佛法,而且信奉的是和他的信仰一样的大乘佛教,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于是他看到在大沙漠中,有一个小山丘,这沙丘不是自然堆积而成,竟是众多的老鼠拱成的,更奇的是当地人不但不灭鼠反而为其“修祠祀祭,每到其穴,必下车祭拜”。这里有一老鼠果然也有异象,大如刺猬,毛则“金银异色,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是为群鼠的酋长。
当地人告诉玄奘,当年数十万匈奴大军进犯于阗的时候,于阗王只有数万兵众,恐力不敌,素知沙中的鼠很神奇,便“焚香请鼠,少加军力”。夜里和阗王梦见一只大老鼠告诉他,天亮的时候合战,必当全胜。天未明时,于阗王便长驱掩杀而来,匈奴急起应战,这才发现,衣服、弓弦、盔甲的带子全部断了,是这些圣鼠咬的。于阗王大胜,从而拯救了于阗。
这个被认作是《大唐西域记》里最荒诞不经的故事,居然在丹丹乌里克找到了对应。那么,这座沙漠中的孤城,必定与于阗国有关,而于阗国的人信奉沙漠里的鼠王,也不是虚传。
■ 杰谢古城
2004年的中日考古学家,在相隔100多年后再次叩访这座孤城废墟,这一次的考察和研究,不仅敲定了丹丹乌里克与于阗国的关系,而且找到了这座古城在唐代的名字——杰谢。
“‘杰谢’(Gaysāta)一名应该来自于当地的胡语——于阗语。此后,过往的粟特等中亚胡人、驻屯的唐朝军人和家属,与当地的居民一起生活在这里”。北京大学历史学者荣新江说。
找到了杰谢这个唐代的名字,历史学家们便在浩淼的中国典籍里找到了这个沙漠古城的位置。或许我们无法知道在它从公元4世纪开始营造到公元9世纪之间的500多年曾经叫过什么名字,但当它叫“杰谢”的时候,它是大唐帝国设置的安西节度四镇中的于阗镇下属的一个军事重地,是庞大而严密的唐朝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环。随着兵力的增强,安西四镇上升为军,军以下设守捉、城、镇、戍、堡等军事建制,杰谢正是其中的一个“镇”。于是一幅1200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公元7世纪初年大唐帝国诞生的时候,欧亚大陆上横陈着四股强大的势力,他们互相冲撞撕杀、攻城略地,都在寻求自己生存下去的机会——唐、东突厥、西突厥、吐蕃。在四强争战的铁蹄之下,于阗如一枚小小的危卵,滚动着、腾挪着,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被击碎的命运。
这个身处昆仑与大漠夹袭之下的、绿洲飞地上的国家,到了唐初至少已经有了1000年的传国史。但它的血脉不是汉唐的,不是东西突厥的,也不是吐蕃的,他们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民族塞人的后裔,操印欧语系的东伊朗语,以城郭为居,以农耕为业。这个文明在四周强大的文明的强制与胁迫下不断地发生着混血,又在这种混血中坚守着自己,它的文明因为混血和坚守并存而格外杂陈缤纷。
公元7世纪初,西突厥雄霸西域,于阗臣属于它,国王以突厥官号为号,国内有突厥人监国;而当唐太宗图谋西域的时候,于阗国王立即遣使入唐敬献上于阗玉制成的玉带;当大唐军队破高昌国(今天的吐鲁番)进入西域时,于阗国王更是闻风而动,将儿子送唐朝廷入侍为人质,以示忠诚;而当西突厥向唐请婚示好时,唐太宗提出的条件便是割让龟兹、于阗等西域五国为大唐公主的聘礼;而当大唐军队破龟兹深入西域时,于阗国王立即派儿子赶着骆驼去慰劳唐军。当西突厥的势力稍消时,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又越过昆仑山,直下于阗,于阗王不得不落走长安,借大唐之地以避战乱。
于阗国尚且如此,作为一国之下的一座城池的命运自不必说。公元4世纪建城的丹丹乌里克,虽地处沙漠深处,但因有一块两条大河灌溉的绿洲,自然是难得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作为唐代杰谢镇,正是贯穿沙漠的要道,是南可以到达于阗国,北可以连通龟兹国的要地,是沙漠中无论是行军还是商旅必须依傍才能生存的一块绿洲。
敦煌第98窟东壁南侧留下了一张于阗国王的画像,这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国家国王的面容。唐灭亡后,各种对抗的势力瞬间崩散,西域大乱,乱世中于阗国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曹议金政权结盟,于阗王李圣天娶曹之女为皇后。这幅敦煌的画像,就是老丈人曹议金为女婿所绘制的,画像的题榜为“大朝天宝于阗国大圣天明天子即是窟主”。于阗王高冠重冕身穿广袖龙袍,腰佩长剑,眉清目秀,完全是一副中原帝王的扮相,但我们从他两耳所戴的耳饰和手上的硕大的戒指上,还能看出些许的民族风俗。
“公元前1世纪以来,匈奴、汉朝、贵霜、曹魏、西晋、柔然、曹哒、西突厥等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强大政治集团都曾直接或间接地统治过于阗,其结果之一,是使于阗的文化变成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混血儿,甚至于失掉了自身文化的某些本色”。北大历史学者荣新江撰文说(荣新江:“丹丹乌里克的考古调查与唐代于阗杰谢镇”,《新疆文物》2005.3P31页)。
德国学者克林凯特在他的书中引用一个十世纪晚期的无名作家的哀叹表达了对这种多文化的混合的迷茫和无可奈何:吐蕃人、匈奴人、中国人和其它外国人,“损害了我们的和田国家”(《丝绸古道上的文化》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而文化的混血不仅仅来自于战争,还有对先进文明的思慕。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了一块木版画,上面画的是东方的丝绸技术是如何泄露到西方的,这个故事记载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国王私嘱公主,如果嫁过来还想穿丝绸的话,就悄悄带蚕种过来。这位公主真的将蚕种藏在发髻中,顺利过关。斯坦因发现的那块版画上,公主用手指着自己的头发,那里正是藏蚕种的地方,于阗于是遍植蚕桑。
大唐、突厥、吐蕃、印度、中亚文明熏染着丹丹乌里克,于是今天出土的许多东西就含有了多种文明的因素,这也让考古学家很犯难,它们让人很难分清楚是属于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的,也不能确定是外来的还是于阗本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