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车上坎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朋友下乡,行至途中,遇到一段正在翻修的路,新路与老路接合处,有一道明显的坎。习惯了城市道路的小车,因为底盘太低,试了几次也上不去。天色已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想找个工具相助也难。正当无计可施之际,同行的吴君提出一个方案:把车头调过来,改为倒车而上。
  按这个办法一试,果然,问题迎刃而解——因为车子后部底座偏高,改为倒车方式后,后轮可轻易上去,而此时前轮也把前方的底座顺势抬起来了,小车底盘也就不再与那道坎“亲密”碰磕。
  换个方式,倒车上坎,效果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路一变天地宽”啊,拿这件小事来说,这一变,还真是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继续受困于此了。
  我常常觉得,一件事能办到什么程度,一个人能走到什么地步,思维方式非常重要。“一根筋”的人,也许可以把已有既定模式的事情干得很出彩,但要让它更上层楼,焕然一新,则勉为其难,近乎苛求。社会的进步,主要还是靠“发散型思维”来推动。思维发散,就经常创新,就能更大限度地探索世界的真相,更大程度地挖掘出事物的各种可能。
  被称为“圣人”的王阳明,幼年与爷爷等长辈赏月时曾有一首“打油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诗能够流传下来,固然与王阳明日后的成就有关(所谓“名人效应”),但平心而论,对一个孩童而言,其看问题的角度,的确让长辈们震撼。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以独特的视角看问题,难怪王阳明能成为“三不朽”的人物。
  换个角度看问题,需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时刻想到,世界是多元的,事物是多面的,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必有不同的收获,只要你勤于变换位置。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这么大的秤,怎么办?总不能把大象给分尸了吧。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寻找可拆分的代替物。这就是思维的作用。人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基本在理,若非如此,世界怎么能有如许发展?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破除思维定式。惯性未必一向有效,经验未必总是可靠。“人云亦云”是思维固化的重要原因,它使人习惯偷懒,甘愿跟着别人的感觉走。这种按部就班的处事方式,只会让人衰退落伍。与此相比较,我们更需要的是质疑精神。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前人或名人说的也不一定全对,每个人都可以勇敢、主动地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索。敢于怀疑,敢于否定,才能踩出新路,拓出新天。哥白尼质疑“地心说”,所以形成了他的“日心说”;王守仁质疑先贤朱熹,于是有了阳明心学的大成;袁隆平质疑“无性杂交”学说,杂交水稻由此“柳暗花明又一村”。质疑,推动着历史车轮在“否定之否定”中不停步地滚滚向前。
  良好的思维,来自善于动脑的习惯,更来自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以前面提到的那位吴君为例,他曾在某单位担任办公室主任多年,接触面广,学习精神强,平日处理的事情比普通人员多,所以在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历练”的结果。办法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断而敢行,办法才会多起来。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每一个人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注重“事上练”,能力提升必定“功到自然成”。
  (常朔摘自《大众日报》2019年1月18日 圖/潆夏)
其他文献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信用看作成事的根本,成事的土壤。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取信于人,守信于人”的故事。我的这位同学就这样。  十几年前,他放弃了城中優越的工作,回家创业。那几年养殖发达,饲料供不应求,便和朋友在当地一起开了家饲料加工厂。随着产量日益增加,仅靠当地货源已不能满足生产,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东北的一家农场。双方沟通后,他和朋友一起去农
鄭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是有味,尤其上联,可称警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这个真不简单,少年时读到的几个字,就咬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我们也读书,甚至还读过不少书,但可曾咬住一句两句?比如孔孟老庄,我们都读过
儿时听各种鸟声,觉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后来离开故土,在异乡听到鸟声,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原来鸟声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乡村广袤的天地有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它会感染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何况是春光中的鸟声呢。春日回老家,当双脚踏进故土,首先迎接我的是鸟声。晚上,躺在老屋的床上,侧耳静听,能听见草丛里的虫鸣和夜莺的叫声。夜深了,乡村变得无比寂静。  天蒙蒙亮的时候,屋外就传来鸟儿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将你“装配”到什么位置,你都能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用一句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
小明年近而立,已有7年职场经历。由于未婚,如今偶尔还被称为“男孩子”。这七年间,小明跳来跳去,换过七八份工作,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群众,被管理人员。不过比起职场菜鸟,他多了一些生存经验,比如进一家新公司,知道首先要摸排与自己相关人等的情况。在中国,做人永远比做事重要。  小明到新公司报到的第一周里,起码有5个同事提醒他留意真真,告诫他此人难缠。后来小明知道“真真”并非小名,也不是笔名,只是个外号。那位
我和她的对立从少女期就开始了,那时我十一二岁,已经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不允许她进我的房间打扫卫生,不允许她动我书桌上的东西,我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来自她的关爱。晚上,我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她收拾完家务,端一杯红糖水送到我房里。我冲她吼:“出去,我不喝!”她无奈地把水放在我的床头,悄悄地退了出去。  我事事和她作對,却又处处维护她。我七岁那年,有一天,她带我到奶奶家玩,伯伯正在看叔叔从部队寄来的信,
我喜欢回忆,回忆在我,是打捞幸福的别样方式。  想想,五六岁或者七八岁,不需要大人照顾了,自己又有了小小的思想,脚下像刮着风,既可以呼啦啦地到处疯跑疯玩,又没到该懂事该帮大人分担劳作的年龄。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买卖——钻沟爬崖下河,哪里刺激哪里让大人提心吊胆哪里就是小家伙们的主战场。只有在收麦时节,小家伙们才最最安静,变得异常听话。  ——温暖的麦秸,是他(她)们无法抵抗的诱惑!  在小家伙们的眼里,
乡是穷乡,村是僻壤,山是连着山,连河都少见。在湘南新民村附近的柳泉水库上面,山谷里却是泉声淙淙,十几口泥鳅池静卧在山谷里,一尾尾大小不一的泥鳅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4月下旬,在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的基地里,几名养殖技术人员正在培育临武县欧老板订的8000余万尾泥鳅种苗。“经过五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基地培育的台湾泥鳅已具备向市场大面积供应的条件。”回乡创业者陈彬的喜
会不会时常想起这么一个人,你們交集不算多,但彼此都有着孤独的灵魂,并在某一刻温柔共振?  “你确定就这样碌碌一生吗?”大二那年,看着桌上的热饮渐渐冷却,面对岿然不动的阿黄,作为被辅导员委派前去奉劝他多花些心思在学业上的班长,我终于失去了最后一点春风化雨的耐心。  很难想象眼前颓丧的人,刚进大学时曾一度是风云人物。父亲早逝,寒门逆袭,高考成绩优秀,受爱心人士资助……随着系主任声情并茂的讲述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