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广播文艺精品的发展,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作品就会流于平庸,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把广播文艺不断地从一个层次带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地。可是在创新过程中,如何选题、手法怎样表现,确立了主题如何选点,怎样让花费大力气创作的精品节目吸引听众。是值得探讨的。
一、精品的选题要有新意
选题在精品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精品节目的完成,都是一个艰辛的艺术之旅。选题失败,所有的努力都等于白费。因此,在选题上,必须把握准确,要有新意。要善于探讨新的领域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所以,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踏着时代的步伐去探讨研究新的因素,新的观念,去创作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符合广大人民要求的广播文艺精品。所以选题,在创意的初期,就应该具有这些思维和内涵,要考虑到赋予它新的成分在里面。当然,选题要有新意,也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只要是对广播文艺发展有益的,只要是广大听众喜爱的,所有的新领域,新内容,都是应当努力地去研究,去表现的。
选题的过程,是创作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决策过程,要创作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你的节目档次的高低,能否成为精品,可以说在选题的一开始就决定下来了。因此,在选题的时候除了主题要新,内容要新以外,一定还要考虑到你创作的空间大不大,是否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我们是艺术创作,需要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选材范围的大小,音响资料的广泛度,采访问题的伸缩性,都是一些最基础的创作要素。
漯河电台综艺专题《红岩背后的故事》荣获了中国广播文研会评比一等奖,最初选题,笔者首先考虑到它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音响资料。从事广播文艺的人都有同感,在广播文艺创作中,综艺节目是最难完成的。一方面它的时间超过了其他节目,在30分钟以上,而且必须有三种以上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另外在评定这个节目时对它的要求过高,大家有意无意地把题材重大,内容厚重,主题突出,作为主要标准;再则在审美取向上,则偏爱深沉、凝重、壮烈,最好还能有一定的哲理思索,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而《红岩背后的故事》基本符合了这些条件。特别是在节目的音响资料上十分丰厚,围绕着红岩的故事,呈现的艺术作品很多,电影、戏剧、歌剧、小说,都可以调动配合使用,挑选余地比较大。在写作与表现方面回旋余地也比较宽阔。由此可以看出,在创作的同一范畴和同一方向内,由于选题的不同,得出的效果也是会千差万别的。
二、精品的主题选点要创新
精品的主题确定之后,选取从哪个角度,哪个点进入十分重要。比如,有很多精品的选题都是围绕典型人物来做的,要把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来写,在选点上要精细,开口一定要小。
文学专题《平民作家南豫见》荣获了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评比一等奖。南豫见是河南的知名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对于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笔者就是从一个平民的角度来切入的,他虽然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但他每天和普通人一样,去买菜,去接触百姓的生活。透过平民的视角来感受典型人物,这就区别于一般的平铺直叙,不仅很巧妙,也很有新意。所以,写典型人物着力点放在普通人的情感方面,放在那些不为大家所知的闪光的、鲜活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上,很容易取得成功。
三、创作手法上的新意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这也是广播文艺进步的一个规律。此外,有许多其他边缘艺术形式也都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纳的,所以使用边缘艺术的形式与技巧为我所用,在广播文艺精品创作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当然,这种借鉴,吸纳和突破也不是无限制的,随意性的。它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合情合理,自然流畅,欣赏性强,有助于节目整体质量的提高。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学习和掌握原有的知识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广播文艺都有哪些表现方式,表现手法,还要有哪些技术面的操作等,这些都是必需掌握的。广播文艺是一个大的概念,绝不是哪个单一的门类所能包容,所能完美表现的,它需要多种艺术的形式手法来扶助,来烘托。比如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舞剧、戏曲、广播剧、电视剧和电影这些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性,它的审美观,甚至一些表现手法都是互联互通的。因此我们也是可以在节目中相互吸纳和借鉴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质,是搞好广播文艺精品的基本要求。
四、文艺精品的思路创新
文艺精品除了要在选题及手法上创新外,重要的还要创新思路。按照广播文艺的创作常规,文艺作品经常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追求感动,展现人性美”,过去创作的一些文艺作品许多是照着这个路子走的,比如漯河台获省一等奖的作品《为爱飞翔》、《情满蒿山》、《悠悠骨笛情》其着力点都在亲情,爱情上;又如二等奖的作品《献给家乡人民的爱》、《远去的承诺》突出的仍然是一个“情”字。当然,这样一种创作思路也未尝不可。但是过分依赖于突出这个“情”字,让文艺精品大多是中规中矩,不偏不离,紧紧围绕“情”字做文章,紧紧扣着“情”字搞创作,很少涉及其他的内容形式,就不容易突破和创新,一个“情”字固然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但绝不是唯一主题。文艺创作应该提倡多样性,提倡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说:“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说要开阔视野,放开手脚,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出一个艺术创作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所以,文艺精品创作应该构筑在全方位上,展现在时代精神的框架之上,向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索取素材,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深化主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敢于尝试我们尚未尝试的主题、内容、形式;勇于涉足我们尚未涉足的领域,在广播文艺精品创作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漯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
一、精品的选题要有新意
选题在精品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精品节目的完成,都是一个艰辛的艺术之旅。选题失败,所有的努力都等于白费。因此,在选题上,必须把握准确,要有新意。要善于探讨新的领域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所以,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踏着时代的步伐去探讨研究新的因素,新的观念,去创作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符合广大人民要求的广播文艺精品。所以选题,在创意的初期,就应该具有这些思维和内涵,要考虑到赋予它新的成分在里面。当然,选题要有新意,也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只要是对广播文艺发展有益的,只要是广大听众喜爱的,所有的新领域,新内容,都是应当努力地去研究,去表现的。
选题的过程,是创作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决策过程,要创作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你的节目档次的高低,能否成为精品,可以说在选题的一开始就决定下来了。因此,在选题的时候除了主题要新,内容要新以外,一定还要考虑到你创作的空间大不大,是否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我们是艺术创作,需要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选材范围的大小,音响资料的广泛度,采访问题的伸缩性,都是一些最基础的创作要素。
漯河电台综艺专题《红岩背后的故事》荣获了中国广播文研会评比一等奖,最初选题,笔者首先考虑到它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音响资料。从事广播文艺的人都有同感,在广播文艺创作中,综艺节目是最难完成的。一方面它的时间超过了其他节目,在30分钟以上,而且必须有三种以上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另外在评定这个节目时对它的要求过高,大家有意无意地把题材重大,内容厚重,主题突出,作为主要标准;再则在审美取向上,则偏爱深沉、凝重、壮烈,最好还能有一定的哲理思索,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而《红岩背后的故事》基本符合了这些条件。特别是在节目的音响资料上十分丰厚,围绕着红岩的故事,呈现的艺术作品很多,电影、戏剧、歌剧、小说,都可以调动配合使用,挑选余地比较大。在写作与表现方面回旋余地也比较宽阔。由此可以看出,在创作的同一范畴和同一方向内,由于选题的不同,得出的效果也是会千差万别的。
二、精品的主题选点要创新
精品的主题确定之后,选取从哪个角度,哪个点进入十分重要。比如,有很多精品的选题都是围绕典型人物来做的,要把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来写,在选点上要精细,开口一定要小。
文学专题《平民作家南豫见》荣获了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评比一等奖。南豫见是河南的知名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对于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笔者就是从一个平民的角度来切入的,他虽然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但他每天和普通人一样,去买菜,去接触百姓的生活。透过平民的视角来感受典型人物,这就区别于一般的平铺直叙,不仅很巧妙,也很有新意。所以,写典型人物着力点放在普通人的情感方面,放在那些不为大家所知的闪光的、鲜活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上,很容易取得成功。
三、创作手法上的新意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这也是广播文艺进步的一个规律。此外,有许多其他边缘艺术形式也都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纳的,所以使用边缘艺术的形式与技巧为我所用,在广播文艺精品创作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当然,这种借鉴,吸纳和突破也不是无限制的,随意性的。它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合情合理,自然流畅,欣赏性强,有助于节目整体质量的提高。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学习和掌握原有的知识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广播文艺都有哪些表现方式,表现手法,还要有哪些技术面的操作等,这些都是必需掌握的。广播文艺是一个大的概念,绝不是哪个单一的门类所能包容,所能完美表现的,它需要多种艺术的形式手法来扶助,来烘托。比如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舞剧、戏曲、广播剧、电视剧和电影这些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性,它的审美观,甚至一些表现手法都是互联互通的。因此我们也是可以在节目中相互吸纳和借鉴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质,是搞好广播文艺精品的基本要求。
四、文艺精品的思路创新
文艺精品除了要在选题及手法上创新外,重要的还要创新思路。按照广播文艺的创作常规,文艺作品经常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追求感动,展现人性美”,过去创作的一些文艺作品许多是照着这个路子走的,比如漯河台获省一等奖的作品《为爱飞翔》、《情满蒿山》、《悠悠骨笛情》其着力点都在亲情,爱情上;又如二等奖的作品《献给家乡人民的爱》、《远去的承诺》突出的仍然是一个“情”字。当然,这样一种创作思路也未尝不可。但是过分依赖于突出这个“情”字,让文艺精品大多是中规中矩,不偏不离,紧紧围绕“情”字做文章,紧紧扣着“情”字搞创作,很少涉及其他的内容形式,就不容易突破和创新,一个“情”字固然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但绝不是唯一主题。文艺创作应该提倡多样性,提倡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说:“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说要开阔视野,放开手脚,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出一个艺术创作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所以,文艺精品创作应该构筑在全方位上,展现在时代精神的框架之上,向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索取素材,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深化主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敢于尝试我们尚未尝试的主题、内容、形式;勇于涉足我们尚未涉足的领域,在广播文艺精品创作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漯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