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软玉矿床比较丰富,分布比较广泛,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不断有新的发现,成为中华近万年灿烂玉文化发展的物质资源保障。对此,前人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一大批学术成果问世,但对软玉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作者在广泛学习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测试及综合分析,对中国软玉矿床的空间分布、成因类型和开发历史的演化,从总体上作一初步总结和概括,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一 中国软玉矿床的空间分布
根据地质资料,中国已知的矿带、矿床或矿点计有20多处,分布于10几个省区。
1 新疆自治区是我国软玉矿最多的省区。
南疆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矿带:自西向东包括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于田、且末、若羌等,矿带长约儿00公里。
北疆天山:玛纳斯矿带
2 青海省 是我国软玉矿较多的省区。
中西部东昆仑山矿带:集中于格尔木地区,包括三岔口、九八沟、拖拉海沟、没革沟、万宝沟、大灶火、小灶火、野牛沟等。
北部祁连山一带
西部芒崖
中东部都兰
3 甘肃省
东部临洮马衔山
西部安西马鬃山
4 陕西省
陕南秦岭凤县
5 西藏自治区
集中于藏南地区,包括日喀则、那曲、昂仁、拉孜、萨嘎等地。
6 四川省
川西地区的汶川县和石棉县
7 贵州省
贵州南部的罗甸县
8 广西省
广西中部大化一带
9 福建省
福建北部的南平地区
10 江西省
江西南部的的兴国和东北部的弋阳
11 江苏省
江苏南部的溧阳小梅岭
12 河南省
河南西部的栾川
13 辽宁省
辽宁南部的岫岩和海城一带,包括细玉沟、瓦子沟、桑皮峪等。
14 吉林省
吉林中部的磐石
15 黑龙江省
黑龙江中部的铁力
16 台湾东部的花莲
二 中国软玉矿床的成因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以软玉形成的母岩不同可分为碳酸盐岩蚀变型和超基性岩蚀变型两大类;以软玉形成的地质地貌环境不同可分为原生矿床和砂矿床两大类,砂矿又可细分为坡积型、洪积型、冲积型等。
1 根据形成母岩不同的分类
(1)碳酸盐岩蚀变型
此类软玉矿床是由富含Ca、Mg的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经富含Si和H20的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交代蚀变而成。
该类软玉矿床如新疆的和田、于田、且末,青海的格尔木,甘肃的安西马鬃山和临洮的马衔山,陕西的汉中,辽宁的岫岩和海域,吉林的磐石,黑龙江的铁力,河南的栾川,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兴国,四川的汶川,贵州的罗甸,广西的大化,江苏的溧阳等。
该类矿床所产出的软玉以透闪石为主,极少有阳起石。玉石的颜色以浅色为主(白色、青白色、青色、黄色、浅绿色),个别情况含石墨时可形成黑色的墨玉。密度相对较小(一般<3)。
(2)超基性岩蚀变型
此类软玉矿床是由超基性岩(橄榄岩、辉榄岩等)在强烈的自变质过程中,经富含Ca、Si、H20的热液交代蚀变而成。
该类软玉矿床如新疆北天山的玛纳斯玉矿和阿尔金山玉矿,青海的祁连山玉矿和芒崖玉矿,四川石棉县的玉矿,西藏日喀则一带的玉矿,江西的弋阳玉矿,台湾的花莲玉矿等。
此类矿床所产出的软玉以阳起石为主,部分为透闪石,玉石的颜色以深绿色为主,透光观察黑点较多(铬铁矿),密度相对较高(一般>3)。市场上一般称为碧玉。
上述两类玉石的外观特征有明显差别。其主要化学元素成分含量和微量元素成分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别(见表l和表2)。在主要化学元素成分含量方面,超基性岩蚀变型软玉的铁明显高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而镁和硅明显低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在微量元素成分含量方面,超基性岩蚀变型软玉的铬、镍、钴明显高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
与全球软玉矿相比,中国软玉矿中的碳酸盐岩蚀变型比较多,而世界各国总体上以超基性岩蚀变型为主。
2 根据产出地质地貌环境不同的分类
(1)原生型软玉矿床
是指埋藏于母岩(碳酸盐岩或超基性岩)中的呈脉状、团块状、透镜状等矿体中的软玉。一般都产于山上,需凿洞开采,市场上称为“山料”。被采出的玉石块一般均为大大小小的棱角状。
(2)砂矿型软玉矿床
是指由于地壳上升,原生软玉矿体裸露地表,在长期的构造作用下发生破碎,破碎的玉石块体再通过重力、冰川、洪水、河流、风沙等作用使其移动至各种地表环境中沉积下来而成的次生砾石型软玉矿床。
根据产出的地貌环境可分为坡积型、洪积型和冲积型砂矿。
1 坡积型软玉砂矿
由于重力作用和流水冲刷,破碎的原生矿石沿山坡下滑,沉积散布于山坡中相对低凹的地方,即形成坡积型软玉砂矿。坡积型的玉砾因移动距离短,基本保持原型,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如果埋藏时间长,经风化作用也可长皮。市场上一般称此种玉砾为“山流水”料。
2 洪积型软玉砂矿
由于周期性的暴雨发生急流洪水,携带山间沟谷中的大量砾石碎屑(包括软玉砾石)冲出沟谷至山外开阔地,洪水流速迅速减缓,大量泥砂砾石沉积形成洪积扇,其中的软玉砾石即形成为洪积型砂矿。由于搬运距离较长,软玉砾石经过一定的磨蚀作用,多呈次棱角状。
市场上被称为“戈壁料”的和田软玉,其基本属性应是洪积型软玉砂矿,即它是由洪水作用将山上的破碎玉块冲到戈壁滩上而成,大都保留了棱角状,部分有所磨损而成次棱角状。但与其它地区的洪积型软玉砂矿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它处于一种气候干旱的戈壁滩,不断地遭受着风沙的磨蚀作用,表面不长皮,但被风沙打磨抛光并形成似麻点状的表面构造。
3 冲积型软玉砂矿
当山坡和山间沟谷中的软玉砾石随洪水搬运至附近的河流中时,由于河流流水的长期作用,软玉砾石经历长期滚动磨蚀和相互碰撞,其棱角逐渐园化,并产生一些裂纹和凹坑,外形主要呈浑园状或次园状。而当河水改道,软玉砾石固定埋藏于泥砂层中后,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其玉砾表层可形成厚度不等的皮层。市场上俗称“子料”。
由于软玉砾石在河水中经过长期磨爬滚打,一些质地粗糙的部分被逐渐肢解或磨掉,从而提高了质量。因此,子料相对于山料,总体质量有所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流行说子料比山料好,子料比山料贵的根本原因。
三 中国软玉矿床的开发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老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据考古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块奠基石,有着近万年的悠久历史,是区别世界上其它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玉 器历史起始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范围之广、器形纹饰之多、内容之丰富、做工之精细、影响之深远,在世界上是无以伦比的。因之,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其高超的玉雕工艺被誉为“东方艺术”。
在长达近万年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所用玉料品种有20多种,其中占主导的玉料品种是软玉,但各地区的软玉被开发利用的早晚和主次地位是不同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其演化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见表3。
1 新石器时代(距今万年——4000年左右)
此阶段可称为地方玉开发利用阶段,各地的多个软玉矿相继被开发利用。
首先是辽宁岫岩和海城一带的软玉,经考古研究确定距今8200年-4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红山文化、新乐文化、小河沿文化、小珠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大部或相当一部分为岫岩软玉所制,表明岫岩软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软玉玉料,是中华玉文化的先锋,堪称“中华第一玉”。
近年来在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了软玉矿,被一些学者(闻广等)认定为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但经仔细观察,两者在组构上差异较大,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和田软玉(唐延龄、杨伯达等)。但据近年来的深入观察研究,其玉质特征与和田软玉差别较大。经初步观察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特征与甘肃马鬃山和临洮马衔山软玉矿所产玉石特征有一定相似性,仰韶文化玉器的玉质特征与近年发现的汉中地区软玉的特征有一定相似性,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藏的卡诺文化和曲贡文化遗址中也产出了一些玉斧等,观察其玉质特征属碧玉类,其玉料来源可能与藏南日喀则附近的超基性岩蚀变形成的软玉矿有关。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软玉的开发即在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全面开花。
2 三代——汉代(距今4000年-2000年左右)
此阶段可称为地方玉与和田玉并立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新石器时代已开发利用的玉矿,有的已经停止,有的仍在继续,如辽宁岫岩软玉在殷商的好墓中,在河北满城的汉墓中的大量出现。另外其他一些地区的地方玉也有新的开发,如四川汶川的龙溪软玉,对应三星滩文化和金沙文化遗址的古玉器,台湾的花莲软玉对应了卑南文化的古玉器。
在此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考古遗址中陆续出现了大量质量好的和田软玉,从好墓开始,至春秋战国到汉代,和田软玉陆续挺进中原,形成了与地方玉并立发展的用玉格局。
3 唐代——清代(距今2000年-200年)
此阶段可称为和田软玉主导阶段。
由于和田玉的玉质优良,质量上乘,是为软玉中的精英,因此当其挺进中原后,逐渐代替了各地方的玉,成为用玉的主流,从而形成了和田软玉一花独放,几乎垄断的局面。在此阶段,地方玉的开发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如明朝时期的岫岩软玉的开发,清朝时期玛纳斯碧玉的开发。
4 乾隆——现代(距今200多年至现在)
此阶段,和田软玉继续发挥其玉石精英的作用,但基于缅甸翡翠的大量进入,用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翡翠的色彩艳丽丰富,质地坚硬细腻,晶莹剔透,顿得皇宫贵族特别是妃子太后的青睐和喜爱,其中,慈喜太后对翡翠的酷爱是众所周知的,其价值很快超过了和田玉,被誉为“玉石之王”,直到今天。因此,这阶段可称为和田玉和翡翠并立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器市场空前繁荣,对玉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老的玉矿已不能满足要求,许多人把目光转向新玉矿的发现和开发,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1年青海格尔木三岔口大玉矿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填补了和田软玉资源的不足,2008年,精彩的金镶玉(青海玉)奥运奖牌的成功设计是中华优秀玉文化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弘扬中华玉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期,岫岩县在修铁路和挖采河金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软玉砂矿(俗称“河磨玉”),继而又在细玉沟沟头深处发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条软玉单矿脉(俗称老玉),使“中华第一玉”在现代重获新生,为弘扬中华玉文化谱写了新篇章。近几年,又陆续发现了黑龙江省的铁力软玉、河南的栾川软玉(俗称伊原玉)、广西的大化软玉、贵州的罗甸软玉等,并已雕琢玉件上市,为越来越繁荣的玉器市场增添了活力。我们期望更多更好软玉矿的发现,以推动现代中华玉产业的大发展和玉文化的大繁荣。
一 中国软玉矿床的空间分布
根据地质资料,中国已知的矿带、矿床或矿点计有20多处,分布于10几个省区。
1 新疆自治区是我国软玉矿最多的省区。
南疆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矿带:自西向东包括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于田、且末、若羌等,矿带长约儿00公里。
北疆天山:玛纳斯矿带
2 青海省 是我国软玉矿较多的省区。
中西部东昆仑山矿带:集中于格尔木地区,包括三岔口、九八沟、拖拉海沟、没革沟、万宝沟、大灶火、小灶火、野牛沟等。
北部祁连山一带
西部芒崖
中东部都兰
3 甘肃省
东部临洮马衔山
西部安西马鬃山
4 陕西省
陕南秦岭凤县
5 西藏自治区
集中于藏南地区,包括日喀则、那曲、昂仁、拉孜、萨嘎等地。
6 四川省
川西地区的汶川县和石棉县
7 贵州省
贵州南部的罗甸县
8 广西省
广西中部大化一带
9 福建省
福建北部的南平地区
10 江西省
江西南部的的兴国和东北部的弋阳
11 江苏省
江苏南部的溧阳小梅岭
12 河南省
河南西部的栾川
13 辽宁省
辽宁南部的岫岩和海城一带,包括细玉沟、瓦子沟、桑皮峪等。
14 吉林省
吉林中部的磐石
15 黑龙江省
黑龙江中部的铁力
16 台湾东部的花莲
二 中国软玉矿床的成因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以软玉形成的母岩不同可分为碳酸盐岩蚀变型和超基性岩蚀变型两大类;以软玉形成的地质地貌环境不同可分为原生矿床和砂矿床两大类,砂矿又可细分为坡积型、洪积型、冲积型等。
1 根据形成母岩不同的分类
(1)碳酸盐岩蚀变型
此类软玉矿床是由富含Ca、Mg的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经富含Si和H20的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交代蚀变而成。
该类软玉矿床如新疆的和田、于田、且末,青海的格尔木,甘肃的安西马鬃山和临洮的马衔山,陕西的汉中,辽宁的岫岩和海域,吉林的磐石,黑龙江的铁力,河南的栾川,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兴国,四川的汶川,贵州的罗甸,广西的大化,江苏的溧阳等。
该类矿床所产出的软玉以透闪石为主,极少有阳起石。玉石的颜色以浅色为主(白色、青白色、青色、黄色、浅绿色),个别情况含石墨时可形成黑色的墨玉。密度相对较小(一般<3)。
(2)超基性岩蚀变型
此类软玉矿床是由超基性岩(橄榄岩、辉榄岩等)在强烈的自变质过程中,经富含Ca、Si、H20的热液交代蚀变而成。
该类软玉矿床如新疆北天山的玛纳斯玉矿和阿尔金山玉矿,青海的祁连山玉矿和芒崖玉矿,四川石棉县的玉矿,西藏日喀则一带的玉矿,江西的弋阳玉矿,台湾的花莲玉矿等。
此类矿床所产出的软玉以阳起石为主,部分为透闪石,玉石的颜色以深绿色为主,透光观察黑点较多(铬铁矿),密度相对较高(一般>3)。市场上一般称为碧玉。
上述两类玉石的外观特征有明显差别。其主要化学元素成分含量和微量元素成分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别(见表l和表2)。在主要化学元素成分含量方面,超基性岩蚀变型软玉的铁明显高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而镁和硅明显低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在微量元素成分含量方面,超基性岩蚀变型软玉的铬、镍、钴明显高于碳酸盐岩蚀变型软玉。
与全球软玉矿相比,中国软玉矿中的碳酸盐岩蚀变型比较多,而世界各国总体上以超基性岩蚀变型为主。
2 根据产出地质地貌环境不同的分类
(1)原生型软玉矿床
是指埋藏于母岩(碳酸盐岩或超基性岩)中的呈脉状、团块状、透镜状等矿体中的软玉。一般都产于山上,需凿洞开采,市场上称为“山料”。被采出的玉石块一般均为大大小小的棱角状。
(2)砂矿型软玉矿床
是指由于地壳上升,原生软玉矿体裸露地表,在长期的构造作用下发生破碎,破碎的玉石块体再通过重力、冰川、洪水、河流、风沙等作用使其移动至各种地表环境中沉积下来而成的次生砾石型软玉矿床。
根据产出的地貌环境可分为坡积型、洪积型和冲积型砂矿。
1 坡积型软玉砂矿
由于重力作用和流水冲刷,破碎的原生矿石沿山坡下滑,沉积散布于山坡中相对低凹的地方,即形成坡积型软玉砂矿。坡积型的玉砾因移动距离短,基本保持原型,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如果埋藏时间长,经风化作用也可长皮。市场上一般称此种玉砾为“山流水”料。
2 洪积型软玉砂矿
由于周期性的暴雨发生急流洪水,携带山间沟谷中的大量砾石碎屑(包括软玉砾石)冲出沟谷至山外开阔地,洪水流速迅速减缓,大量泥砂砾石沉积形成洪积扇,其中的软玉砾石即形成为洪积型砂矿。由于搬运距离较长,软玉砾石经过一定的磨蚀作用,多呈次棱角状。
市场上被称为“戈壁料”的和田软玉,其基本属性应是洪积型软玉砂矿,即它是由洪水作用将山上的破碎玉块冲到戈壁滩上而成,大都保留了棱角状,部分有所磨损而成次棱角状。但与其它地区的洪积型软玉砂矿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它处于一种气候干旱的戈壁滩,不断地遭受着风沙的磨蚀作用,表面不长皮,但被风沙打磨抛光并形成似麻点状的表面构造。
3 冲积型软玉砂矿
当山坡和山间沟谷中的软玉砾石随洪水搬运至附近的河流中时,由于河流流水的长期作用,软玉砾石经历长期滚动磨蚀和相互碰撞,其棱角逐渐园化,并产生一些裂纹和凹坑,外形主要呈浑园状或次园状。而当河水改道,软玉砾石固定埋藏于泥砂层中后,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其玉砾表层可形成厚度不等的皮层。市场上俗称“子料”。
由于软玉砾石在河水中经过长期磨爬滚打,一些质地粗糙的部分被逐渐肢解或磨掉,从而提高了质量。因此,子料相对于山料,总体质量有所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流行说子料比山料好,子料比山料贵的根本原因。
三 中国软玉矿床的开发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老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据考古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块奠基石,有着近万年的悠久历史,是区别世界上其它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玉 器历史起始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范围之广、器形纹饰之多、内容之丰富、做工之精细、影响之深远,在世界上是无以伦比的。因之,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其高超的玉雕工艺被誉为“东方艺术”。
在长达近万年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所用玉料品种有20多种,其中占主导的玉料品种是软玉,但各地区的软玉被开发利用的早晚和主次地位是不同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其演化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见表3。
1 新石器时代(距今万年——4000年左右)
此阶段可称为地方玉开发利用阶段,各地的多个软玉矿相继被开发利用。
首先是辽宁岫岩和海城一带的软玉,经考古研究确定距今8200年-4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红山文化、新乐文化、小河沿文化、小珠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大部或相当一部分为岫岩软玉所制,表明岫岩软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软玉玉料,是中华玉文化的先锋,堪称“中华第一玉”。
近年来在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了软玉矿,被一些学者(闻广等)认定为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但经仔细观察,两者在组构上差异较大,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和田软玉(唐延龄、杨伯达等)。但据近年来的深入观察研究,其玉质特征与和田软玉差别较大。经初步观察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特征与甘肃马鬃山和临洮马衔山软玉矿所产玉石特征有一定相似性,仰韶文化玉器的玉质特征与近年发现的汉中地区软玉的特征有一定相似性,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藏的卡诺文化和曲贡文化遗址中也产出了一些玉斧等,观察其玉质特征属碧玉类,其玉料来源可能与藏南日喀则附近的超基性岩蚀变形成的软玉矿有关。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软玉的开发即在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全面开花。
2 三代——汉代(距今4000年-2000年左右)
此阶段可称为地方玉与和田玉并立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新石器时代已开发利用的玉矿,有的已经停止,有的仍在继续,如辽宁岫岩软玉在殷商的好墓中,在河北满城的汉墓中的大量出现。另外其他一些地区的地方玉也有新的开发,如四川汶川的龙溪软玉,对应三星滩文化和金沙文化遗址的古玉器,台湾的花莲软玉对应了卑南文化的古玉器。
在此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考古遗址中陆续出现了大量质量好的和田软玉,从好墓开始,至春秋战国到汉代,和田软玉陆续挺进中原,形成了与地方玉并立发展的用玉格局。
3 唐代——清代(距今2000年-200年)
此阶段可称为和田软玉主导阶段。
由于和田玉的玉质优良,质量上乘,是为软玉中的精英,因此当其挺进中原后,逐渐代替了各地方的玉,成为用玉的主流,从而形成了和田软玉一花独放,几乎垄断的局面。在此阶段,地方玉的开发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如明朝时期的岫岩软玉的开发,清朝时期玛纳斯碧玉的开发。
4 乾隆——现代(距今200多年至现在)
此阶段,和田软玉继续发挥其玉石精英的作用,但基于缅甸翡翠的大量进入,用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翡翠的色彩艳丽丰富,质地坚硬细腻,晶莹剔透,顿得皇宫贵族特别是妃子太后的青睐和喜爱,其中,慈喜太后对翡翠的酷爱是众所周知的,其价值很快超过了和田玉,被誉为“玉石之王”,直到今天。因此,这阶段可称为和田玉和翡翠并立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器市场空前繁荣,对玉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老的玉矿已不能满足要求,许多人把目光转向新玉矿的发现和开发,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1年青海格尔木三岔口大玉矿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填补了和田软玉资源的不足,2008年,精彩的金镶玉(青海玉)奥运奖牌的成功设计是中华优秀玉文化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弘扬中华玉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期,岫岩县在修铁路和挖采河金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软玉砂矿(俗称“河磨玉”),继而又在细玉沟沟头深处发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条软玉单矿脉(俗称老玉),使“中华第一玉”在现代重获新生,为弘扬中华玉文化谱写了新篇章。近几年,又陆续发现了黑龙江省的铁力软玉、河南的栾川软玉(俗称伊原玉)、广西的大化软玉、贵州的罗甸软玉等,并已雕琢玉件上市,为越来越繁荣的玉器市场增添了活力。我们期望更多更好软玉矿的发现,以推动现代中华玉产业的大发展和玉文化的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