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原因,自控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出现诸多“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本文提出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建立规矩,约束行为,“情、理、矩”三管齐下,才能有效促使其转变。
关键词:问题学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制度约束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最令班主任头疼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如何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是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看法。
一、以情感人:动之以情,触其心灵,发其深思
中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时常犯一些错误,在涉及教育问题时,只有触及他们心灵的深处,才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自觉纠正。
有一次,笔者巡视九年级实验操作训练时,在实验楼的大厅遇到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她拿着手机,听着音乐。笔者上前问她怎么没有上实验操作课,她情绪非常激动,接着便号啕大哭。她的这一行为完全出乎笔者的预料,直觉告诉笔者,这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刺激,否则,不会如此激动。于是,笔者把她叫到外面的座椅上坐下,没有直接谈她目前的问题,而是问及她的家庭情况,谈话得知该学生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和父母联系较少。最近,爷爷住院,中午和晚上她要与奶奶轮流陪床,她把手机带到学校是为能及时与爷爷取得联系,被笔者发现后,知道违反了学校纪律,再加上最近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才出现开头的一幕。笔者了解后,首先肯定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学生,懂得感恩,但带手机到学校,不上实验操作课确实违反了学校规定,事出有因,可以给相关教师解释说明。同时,针对她的家庭情况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实际,笔者耐心与她说明实验操作训练在毕业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笔者与其父母进行了电话沟通,剖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建议在各自能力范围之下,尽最大可能到医院照顾老人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其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中考复习之中。同时,建议其父母在中考前多回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平稳学生的心理,支持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她的父母答应一定尽力做到。通过后续多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该生从事情发生到中考近三个月的时间都能比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时间的投入也相对较大,最后顺利地毕业,考上了高中。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开始反思:假如一开始笔者处理问题不与学生平等沟通,不耐心听学生倾诉,不走进学生内心,以情感人,而是按照学校规定草率处理,会有这种效果吗?假如一开始笔者处理问题不用心去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极力说服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注重情感熏陶,真心为学生解决目前的问题,以心换心,触及学生的心灵,会有这种效果吗?“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只有投入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理服人:晓之以理,激发思想,促其改变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只用批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促使问题学生越来越叛逆。教师应该给问题学生讲道理,用宽容的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做到“严爱结合”;用学生身边真实事例来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去加以引导;用朋友一样的心态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让他们从内心里认识和接受错误,从而改正。
班上转来一名学生,从入班开始就经常和其他学生打架,保证书没少写,但收效不大。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打架的认识” 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讲一个中学生打架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然后就此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讲了,可他就是不愿意上讲台,笔者没有逼他,而是把自己收集到的学生打架恶性事件图文并茂地罗列出来,然后安排小组讨论。这些事例虽然有些是学生熟知的,但拿到班会这种正式场合来讲,再经过小组的讨论还是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震动。事后,该学生在日记本上写道:“通过这次班会,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打架带来的危害,今后,我再也不打架了。”从那时起到初中毕业,他收敛了许多,极少打架和其他学生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对于學生的教育,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挖掘其思想根源,只有让他从本质上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才能有效地促其改变。
三、制度约束:建立规矩,约束行为,转变思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问题学生,在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同时,不妨通过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建立必要的班规班纪,把问题学生的问题关进班级制度规矩的笼子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让制度植根于问题学生的内心,使其内化于心,方能外显于行,才能在强大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转变其思想,约束其行为。
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内的地板上时常会发现嚼过的口香糖,就这一现象笔者在班会讲过多遍,但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班委制订了班级《校内杜绝吃口香糖》的有关规定。《规定》中明确:学生进校不得吃口香糖,更不得将口香糖吐到楼道及教室的地面上,违反者要在学校公共场所的地面上清理口香糖五个,写出清理口香糖感受说明不少于300字,并在班会上进行宣读。制度出台后的一周内,有两名经常吃口香糖的学生在校内又被发现吃口香糖,笔者没有像以往进行说教,而是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处理。其中一名学生在感受中这样写道“我清理五个口香糖共用时近11分钟,在清理过程中还险些两次伤了自己的手,通过清理,我切实体会到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吃口香糖太对了,在校吃口香糖既不文明也不卫生,更重要的是口香糖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我以后绝不在校吃口香糖了,就算在校外吃,我也要确保把嚼过的扔到垃圾桶内,我说到做到,希望同学们和老师监督我的言行,同时,我也会监督其他同学”,此后校内学生吃口香糖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内心产生震动和需要时,才会获得自我改变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规矩的框架内,让问题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结合班级有关规定现身说法,效果远比班主任的说教好得多。
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他们的需要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和理解。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只要从情感上多一些关爱,从过程上多一些理解,从方法上多一些引导,结合必要的班规班纪约束,“情、理、矩”三管齐下,真心努力去做,才能有效促使其转变,收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问题学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制度约束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最令班主任头疼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如何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是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看法。
一、以情感人:动之以情,触其心灵,发其深思
中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时常犯一些错误,在涉及教育问题时,只有触及他们心灵的深处,才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自觉纠正。
有一次,笔者巡视九年级实验操作训练时,在实验楼的大厅遇到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她拿着手机,听着音乐。笔者上前问她怎么没有上实验操作课,她情绪非常激动,接着便号啕大哭。她的这一行为完全出乎笔者的预料,直觉告诉笔者,这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刺激,否则,不会如此激动。于是,笔者把她叫到外面的座椅上坐下,没有直接谈她目前的问题,而是问及她的家庭情况,谈话得知该学生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和父母联系较少。最近,爷爷住院,中午和晚上她要与奶奶轮流陪床,她把手机带到学校是为能及时与爷爷取得联系,被笔者发现后,知道违反了学校纪律,再加上最近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才出现开头的一幕。笔者了解后,首先肯定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学生,懂得感恩,但带手机到学校,不上实验操作课确实违反了学校规定,事出有因,可以给相关教师解释说明。同时,针对她的家庭情况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实际,笔者耐心与她说明实验操作训练在毕业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笔者与其父母进行了电话沟通,剖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建议在各自能力范围之下,尽最大可能到医院照顾老人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其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中考复习之中。同时,建议其父母在中考前多回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平稳学生的心理,支持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她的父母答应一定尽力做到。通过后续多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该生从事情发生到中考近三个月的时间都能比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时间的投入也相对较大,最后顺利地毕业,考上了高中。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开始反思:假如一开始笔者处理问题不与学生平等沟通,不耐心听学生倾诉,不走进学生内心,以情感人,而是按照学校规定草率处理,会有这种效果吗?假如一开始笔者处理问题不用心去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极力说服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注重情感熏陶,真心为学生解决目前的问题,以心换心,触及学生的心灵,会有这种效果吗?“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只有投入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理服人:晓之以理,激发思想,促其改变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只用批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促使问题学生越来越叛逆。教师应该给问题学生讲道理,用宽容的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做到“严爱结合”;用学生身边真实事例来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去加以引导;用朋友一样的心态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让他们从内心里认识和接受错误,从而改正。
班上转来一名学生,从入班开始就经常和其他学生打架,保证书没少写,但收效不大。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打架的认识” 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讲一个中学生打架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然后就此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讲了,可他就是不愿意上讲台,笔者没有逼他,而是把自己收集到的学生打架恶性事件图文并茂地罗列出来,然后安排小组讨论。这些事例虽然有些是学生熟知的,但拿到班会这种正式场合来讲,再经过小组的讨论还是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震动。事后,该学生在日记本上写道:“通过这次班会,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打架带来的危害,今后,我再也不打架了。”从那时起到初中毕业,他收敛了许多,极少打架和其他学生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对于學生的教育,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挖掘其思想根源,只有让他从本质上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才能有效地促其改变。
三、制度约束:建立规矩,约束行为,转变思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问题学生,在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同时,不妨通过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建立必要的班规班纪,把问题学生的问题关进班级制度规矩的笼子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让制度植根于问题学生的内心,使其内化于心,方能外显于行,才能在强大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转变其思想,约束其行为。
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内的地板上时常会发现嚼过的口香糖,就这一现象笔者在班会讲过多遍,但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班委制订了班级《校内杜绝吃口香糖》的有关规定。《规定》中明确:学生进校不得吃口香糖,更不得将口香糖吐到楼道及教室的地面上,违反者要在学校公共场所的地面上清理口香糖五个,写出清理口香糖感受说明不少于300字,并在班会上进行宣读。制度出台后的一周内,有两名经常吃口香糖的学生在校内又被发现吃口香糖,笔者没有像以往进行说教,而是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处理。其中一名学生在感受中这样写道“我清理五个口香糖共用时近11分钟,在清理过程中还险些两次伤了自己的手,通过清理,我切实体会到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吃口香糖太对了,在校吃口香糖既不文明也不卫生,更重要的是口香糖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我以后绝不在校吃口香糖了,就算在校外吃,我也要确保把嚼过的扔到垃圾桶内,我说到做到,希望同学们和老师监督我的言行,同时,我也会监督其他同学”,此后校内学生吃口香糖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内心产生震动和需要时,才会获得自我改变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规矩的框架内,让问题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结合班级有关规定现身说法,效果远比班主任的说教好得多。
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他们的需要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和理解。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只要从情感上多一些关爱,从过程上多一些理解,从方法上多一些引导,结合必要的班规班纪约束,“情、理、矩”三管齐下,真心努力去做,才能有效促使其转变,收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