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及定位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学校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指导学科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及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如何看待、分析及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这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实现程度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了解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的心理规律;理解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以及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读懂和该学科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简单的有关内容的研究。
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心理规律及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真正把学到的这些理论用到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中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继续学习进行更多的实操练习。这就体现出了实践场所的重要性,只是目前,很多大学里这种随时可实践的场所太少了。所以学生们学完这个学科后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可能并没有变成可操作性的知识。
另外,学完这个课后,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相关的现象感兴趣,并且在主动自己尝试研究,这方面达到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三、对课程内容的处理及教材利用情况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结合教育实际案例集体分析讨论。本课程所订的教材《当代教育心理学》结构很好,将该学科的内容分为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五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两部分,所讲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基本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的。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其中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是教育心理学的前继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和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这些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又要保持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这些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该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和结合案例集体讨论的形式。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言语解释理论的同时配有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理论。同时在介绍理论的应用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教育现象、教学现场的小视频或漫画形式的案例,这样避免内容呈现形式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视、听觉疲劳。比如,在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时,每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是用客体永久性、思维集中化、不可逆这些简单的词描述,学生们可能不太明白,这时配有相关的实验视频,能量守恒实验、三山实验等,学生们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很清楚。
介绍完理论本身及其应用后给出案例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分析此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回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学生们在分析案例时虽然有时候思路比较乱,分析不够透彻,但是经过讨论这个过程,他们有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知道了如何把理论用到实践中;虽然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时比较激烈,课堂偶尔会暂时失控,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观点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比如,在讲完学习动机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谈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很多学生说了自己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统一了并且各自意识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心的学生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改变。
有些章节的内容在前继课程中接触过,只是在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这些理论本身比较熟悉,只是应用方面不同,所以针对这些内容直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同时教师对部分难理解的内容给以解释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练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该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导入,有效的、有趣的课程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兴趣或者认知冲突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地坚持学习该章内容。比如,在讲授品德一章时,用当时的新闻“小悦悦车祸事件”作为课程导入,引出道德及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学生们从情感上被打动,同时也认识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一起学习如何培养良好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学生们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知识,授课效果非常好。所以整个一学期,教师在课程导入上花费了很大心思,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学心理”这块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先介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部分学到的内容设计一堂课,课程内容自选,要求体现出这部分所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空间的安排,课堂管理等。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设置及实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加深,同时体验了课堂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索
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学生们在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可是一下课,学生把教材一扔,整个一周都不看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复习,真正完成的没有几个学生,所以每次上完课,下次上课前进行课前回忆时,大家把上次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想了很多方法,课前回忆提问,并且把课前回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虽然有一定作用,效果都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讨论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激励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继续寻找合适的激励办法。
六、课程内容的拓展
在授课的过程中,讲到相应章節内容时教师都会给学生补充一些有趣的最新的相关研究,同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去尝试。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师生合作共同在做三个课题,其中一个课题被定为我校学生重点课题。学生科研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2] 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 Psychology :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 of 10th revised ed. January 1, 2011.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学校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指导学科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及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如何看待、分析及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这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实现程度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了解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的心理规律;理解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以及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读懂和该学科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简单的有关内容的研究。
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心理规律及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真正把学到的这些理论用到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中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继续学习进行更多的实操练习。这就体现出了实践场所的重要性,只是目前,很多大学里这种随时可实践的场所太少了。所以学生们学完这个学科后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可能并没有变成可操作性的知识。
另外,学完这个课后,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相关的现象感兴趣,并且在主动自己尝试研究,这方面达到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三、对课程内容的处理及教材利用情况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结合教育实际案例集体分析讨论。本课程所订的教材《当代教育心理学》结构很好,将该学科的内容分为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五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两部分,所讲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基本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的。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其中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是教育心理学的前继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和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这些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又要保持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这些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该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和结合案例集体讨论的形式。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言语解释理论的同时配有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理论。同时在介绍理论的应用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教育现象、教学现场的小视频或漫画形式的案例,这样避免内容呈现形式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视、听觉疲劳。比如,在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时,每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是用客体永久性、思维集中化、不可逆这些简单的词描述,学生们可能不太明白,这时配有相关的实验视频,能量守恒实验、三山实验等,学生们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很清楚。
介绍完理论本身及其应用后给出案例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分析此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回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学生们在分析案例时虽然有时候思路比较乱,分析不够透彻,但是经过讨论这个过程,他们有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知道了如何把理论用到实践中;虽然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时比较激烈,课堂偶尔会暂时失控,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观点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比如,在讲完学习动机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谈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很多学生说了自己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统一了并且各自意识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心的学生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改变。
有些章节的内容在前继课程中接触过,只是在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这些理论本身比较熟悉,只是应用方面不同,所以针对这些内容直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同时教师对部分难理解的内容给以解释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练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该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导入,有效的、有趣的课程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兴趣或者认知冲突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地坚持学习该章内容。比如,在讲授品德一章时,用当时的新闻“小悦悦车祸事件”作为课程导入,引出道德及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学生们从情感上被打动,同时也认识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一起学习如何培养良好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学生们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知识,授课效果非常好。所以整个一学期,教师在课程导入上花费了很大心思,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学心理”这块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先介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部分学到的内容设计一堂课,课程内容自选,要求体现出这部分所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空间的安排,课堂管理等。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设置及实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加深,同时体验了课堂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索
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学生们在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可是一下课,学生把教材一扔,整个一周都不看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复习,真正完成的没有几个学生,所以每次上完课,下次上课前进行课前回忆时,大家把上次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想了很多方法,课前回忆提问,并且把课前回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虽然有一定作用,效果都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讨论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激励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继续寻找合适的激励办法。
六、课程内容的拓展
在授课的过程中,讲到相应章節内容时教师都会给学生补充一些有趣的最新的相关研究,同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去尝试。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师生合作共同在做三个课题,其中一个课题被定为我校学生重点课题。学生科研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2] 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 Psychology :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 of 10th revised ed. January 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