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高职院校“2+1+0.5+0.5”協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调查和分析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情况,可以构建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可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课程体系的衔接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011-04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积极探索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试点工作,对于完善我省职业教育层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广东省教育厅在2013年首次开展本科-高职院校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试点工作,并于当年批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联合办学,共同开设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试点。该试点当年秋季正式招生,共招生48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其协同培养特色是“2+1+0.5+0.5”(即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第3年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课学习及专业实训,第4年第一学期顶岗实习,第4年第二学期自主选择开展毕业设计的院校,其招生在本科院校进行,有单独专业招生代码,按照本科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不同于江苏、天津等省市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其培养模式是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再到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即“3+2”分段培养[1],其招生在高职专科院校进行,按照高职专科招生),因此,不能照搬江苏、天津等省市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的经验,需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并进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专科因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造成学生基础理论欠缺,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应用型本科因过度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导致毕业生刚入职时实践操作技能较弱。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需充分利用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构建相互衔接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一、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的是学科属性,高职专科教育强调的是岗位属性[2][3],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需衔接贯通。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人才属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行业或岗位特性。[4]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协同育人课程内容的选择,其课程内容需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它侧重于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也有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其突出优势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将本科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相结合,能有效克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限性,使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与具体职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职业发展潜能。
  (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课程体系构建首先需开展广泛调研,对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进行分析,剖析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在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按“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学习领域转换”的步骤,将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化处理。
  我们通过调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已毕业并参加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获得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存在相似性,部分岗位相同,如施工员、空调运行管理员;部分岗位工作内容相近,如空调热泵机组售后工程师和制冷空调维修工程师;但很多岗位存在一定的级别差异,如应用型本科毕业做暖通设计的岗位是暖通工程师,而高职毕业生常见的是绘图员。此外,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也有一些差异,如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事制冷设备开发的岗位是制冷/暖通研发工程师,而高职毕业生做设备的岗位主要是制冷空调产品测试员/品检。因此,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岗位既有衔接,又有区别,衔接主要是对技术岗位的操作技能,区别主要是设计及研发能力的要求。通过合理的本科-高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培养,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厚基础”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设计及研发能力,利用高职院校“重技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设计及研发能力,从而达到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职业能力要求。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是由两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的,课程体系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
  (三)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教学方式
  根据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实践教学平台贯穿大一至大四,从而保证了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大学四年不断线。
  1.通识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   通识必修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均须开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含学科基础必修和学科基础选修,学科基础必修课包括数学类(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制图类(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建筑工程制图)、大学物理、能源与动力工程三大基础课(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专业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电工与电子技术。这些课程安排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完成,参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学科基础必修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专业潜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科基础选修课有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绘图、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工程经济学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计算机绘图主要学习proe软件和鸿业暖通软件,通过对这些软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制图和设计能力;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学习主要是提高学生解决空调系统或空调设备控制技术方面的能力。学科基础选修课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选择。
  通识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在满足岗位“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应适当拓宽、加深知识内容,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厚基础”的特点。此外,知识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其中大一、大二的课程,采用本科教材教学,按照应用型本科课时量和授课内容开展教学,但针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中过于理论且偏向研究的章节简单介绍或省略不讲。
  2.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设置
  专业课程平台包含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充足且具有成熟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方法,专业课程平台原则上安排在高职院校进行,但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微调。如专业必修课中机械设计基础和空气调节课程可以安排在本科院校进行,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两门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较久,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且这两门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更适合在本科院校进行。专业选修课除专业英语外,其他均安排在高职院校进行。这样安排既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比例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技术理论的应用,实践课程比例相对高职院校低。我们在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高达28.1%(不含理论课实验),实践课程有序的分步实施,让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和升华。在实践课程设置中,我们充分利用两校的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厚基础”的基础上注重“高技能”的提升。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开设的同时进行1周的电工电子技术实习,以提高学生对强电及弱电电路连接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共3门,其中两门安排在本科院校,按照本科教学对设计要求较高的特点进行。实训课程均安排在高职专科院校,利用其实训设备及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设计需结合工程及生产实际,建议以顶岗实习内容进行选题。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也可以是施工报告或销售策略总结,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时,需将创新学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技能。
  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教学的实践
  (一)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学的实践
  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学按照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进行,这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论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理解,改善高职专科教育基础理论不足的缺陷。但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协同班学生考试不及格率较普通班高,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其中的原因是协同班学生进校时分数较普通班低,且很多学生是通过调剂进入协同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另外,由于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安排,大四主要是进行校企协同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一年无理论课,因此,大一、大二安排的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较多,尤其是大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在以后的课程体系修改中,应在满足基本理论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再减少学科基础课教学内容及课时数,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教学的实践
  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入了实践内容,如在制冷原理及设备教学中安排学生参观了高职院校的中央空调系统机房,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课教学中我们利用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充足的设备,进行了很多模拟实际的生产操作,如在制冷空调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利用实训中心空调设备生产线,分组进行空调设备的设计、组装及测试,使学生对空调设备生产有了直接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學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一个学期的校企协同综合实训(即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上岗工作的无缝对接。
  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毕业设计人数48人,直接从顶岗实习课题中获得毕业设计题目的15人,间接从顶岗实习中获得毕业设计题目的19人,从企业中获得的毕业设计题目共34人,可见,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的比例较高,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更接近。
  三、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衔接
  在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协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衔接总体较好,但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1.与自动控制相关的基础知识欠缺,造成热工测试及自动化课学习困难。
  2.在学习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程前缺少相关设计软件(鸿业暖通)的前期课程学习。
  3.缺乏辅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如制冷中级工、制冷高级工考证衔接相关的课程。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制定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时,由于学时及课程的限制,一些课程没有纳入进来,如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暖通空调CAD。自动控制原理课会学习到相关的自控知识,暖通空调CAD课程中有鸿业暖通软件的学习,其中,考虑到自动控制原理课的理论性强、难度大,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用不上,所以就没有开设。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程在制定课程体系时确实存在衔接课程考虑不到位的问题,当时考虑到计算机绘图会对相关软件进行介绍,但最后任课教师没有改革并补充鸿业暖通软件介绍的内容。对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本科高校对此无要求,因此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针对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今后需对其培养目标及过程进行进一步规范,以解决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核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6]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存在部分课程衔接不当甚至脱节的现象,需进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衔接并不是简单地将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加以整合,而是需要系统化的改革和设计。
  设置协同育人课程的同时需撰写教学大纲,清楚注明需讲解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完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此外,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无与之配套的教材,其课程体系与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均不同,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差异,因此可撰写适合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教材。
  四、结语
  本科-高职院校“2+1+0.5+0.5”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针对该模式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能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参与协同培养的学生对此课程体系比较满意,但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在构建中还存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衔接等问题。在今后协同育人实践中,要不断完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摸索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为其他专业的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云峰,季本山.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策略——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5):29-32.
  [2] 孙小红.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性研究——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9):94.
  [3] 刘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6(5):101-105.
  [4] 丁姣,阎杰,林海琳,等.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特色研究——以仲愷农业工程学院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涂料方向)协同育人为例[J].广东化工,2016(7):218-219.
  [5] 邹海燕,徐明华.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147-150.
  [6] 贾晓慧.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33-234.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工科课程体系中,嘉宾论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聘请特定的嘉宾走进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构建了嘉宾论坛进课堂模式,形成了以“情景性”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产学研在课堂的融合、贯通。嘉宾论坛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拓宽就业途径等方面对我国新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昆士兰大学;嘉
期刊
[摘 要]梅西大学为“学习的革命”发源地,笔者于该校访学三个月,进修高等教育教学法。等结合在梅西大学所学所见,对梅西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并为我校金融专业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共同体;学科素养知识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031-03  梅西大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移动学习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如何提高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一种有效融合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研究以移动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微信及“微助教”公众号辅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践证明,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
期刊
[摘 要]高校仿真实践教学以虚实结合、能够模拟复杂实际环境的优越性得到广泛关注。通过结合仿真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依据教育部对仿真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部署,以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践教育基地为例,分别从平台开放、师资力量、考核制度、课程管理、设备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仿真实践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仿真;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考核制度;课程管理;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的文化适应情况备受关注,但是目前多数学者主要关注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很少有人关注文化适应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与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从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角度分析他们的教学行为,从而发现文化适应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期帮助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顺利完成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任务。  [关键词]文化适应;汉语教师志
期刊
[摘 要]课程建设品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西南石油大学对渗流物理基础课程进行了建设与改革。该研究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该课程的开课背景及跨专业属性;基于该课程的开课现状研究了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利用达成度指标对3年以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该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规定的毕业要求。该课程建设与改
期刊
[摘 要]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科研实力以及学校的竞争力,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励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聘任体系的缺陷,高校应建立教师职称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评审工作的影响,合理设定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
期刊
[摘 要]法学教育是培养和提升法律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而法学教育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则决定了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法学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训练与提高法科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关键,对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高
期刊
[摘 要]信号与系统课程历来是一门重要而又难教难学的课程。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该研究阐述了邵阳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与改革;信号与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
期刊
[摘 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调查基于里克特量表设计,从情绪、行为、成就感三个维度测量了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该类课程学习中存在学习倦怠现象,这需要给予重视,切实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