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指导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先解决学生主动阅读的原动力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之中。长期以来,小学生处于“被阅读”的境地,阅读兴趣不高,这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以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例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热情地歌唱了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在以往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质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指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6年7月1日,这条铁路终于正式通车了。”(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学生看完多媒体的图片,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了,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学会提出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白杨》后,让学生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探究这些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否相同,它们是如何借物喻人的,各有哪些优点。
3.引导学生提问,实现有效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然后让全班同学去讨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钱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当小钱得救了,他想感激谁?为什么感激?如果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充分调动了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体会了助人为乐的思想。
4.发展阅读评价视角,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倡导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去评价。研习新课程,我们明确了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基于这种理解,我们立足现状,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丰富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展示阅读的收获,通过多种形式的鼓励,使学生沉醉于书香世界中。第一,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组员之间进行良性的阅读竞争。这样有利于维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第二,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班级、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了阅读兴趣。第三,游艺。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开展“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相信阅读之花会越开越美丽。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指导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先解决学生主动阅读的原动力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之中。长期以来,小学生处于“被阅读”的境地,阅读兴趣不高,这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以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例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热情地歌唱了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在以往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质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指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6年7月1日,这条铁路终于正式通车了。”(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学生看完多媒体的图片,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了,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学会提出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白杨》后,让学生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探究这些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否相同,它们是如何借物喻人的,各有哪些优点。
3.引导学生提问,实现有效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然后让全班同学去讨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钱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当小钱得救了,他想感激谁?为什么感激?如果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充分调动了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体会了助人为乐的思想。
4.发展阅读评价视角,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倡导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去评价。研习新课程,我们明确了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基于这种理解,我们立足现状,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丰富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展示阅读的收获,通过多种形式的鼓励,使学生沉醉于书香世界中。第一,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组员之间进行良性的阅读竞争。这样有利于维持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第二,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班级、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了阅读兴趣。第三,游艺。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开展“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相信阅读之花会越开越美丽。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