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无数事实证明: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执行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收入预期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在微观上,农民只有在收入增加的前提下才能扩大供给,农民收入预期不好,政府的安全供给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年来,黔东南州围绕农民增收,出台优惠政策、壮大菜畜主导产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728元增加到20lO年的3164元,年均增长7.5%,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黔东南州是欠发达、欠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结合我州农民实际情况,作了认真的分析,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黔东南州农民增收不快的原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全州辖16个县(市)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90个镇,116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 3个民族,我州402万常住人口中,有299万生活在农村,仍有贫困人口85.55万,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般地,农民收入可分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家庭所有收入的总和;纯收入是指农民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小,即扣除投入成本后的纯利润,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州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总体上来看,农民增收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增收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消除,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
(一)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缓慢
从2000年-2005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91元增加到7707元,年均增长8.7%,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85元坟虽到1728元,年均增长为4.4%,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虽然2005年到2010年年均纯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份额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农业持续多年不能给经营者带来收益,就不会有人再对农业进行投资,可能造成中长期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把它看成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英国经济学家简莫利特在分析了世界上884-国家的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人均收入每增加1%,农产品总值中再投入农业的比例应增长0.25%,农业才能稳定发展。
(二)地方财政收入低,财力单薄。即使每年中央、省级也有一定的支农项目和资金投入,但全州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脆弱,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保住重点就顾及不了面上,如顾及了面上也突出不了重点,这种投入的不足,也是造成农民不能增收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从文化素质来看,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的文化。从黔东南州来说,目前16县(市)已“两基”合格,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但为了达到“两基”的目标,有关县乡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负债过重,这里也就不排除有的地方将负债转加给农民身上,增加农民的负担。近年来全州农村子女读大学,读完大学得到就业安置的相应减少,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挣钱,也就不足为怪了。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
(四)城乡差距加大。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投资增长慢,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快。城市居民的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全州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8:1,2005年为4.4:1,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种各样的隐l生福利及住房、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惠。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中的不可比因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要大。
(五)城市化建设严重滞后。所谓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化过程必然带来人口相對集中和人口集中后产生的生活需求,又会为许多在农村是低效益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形成有利可图的发展动力。但我州的城市化严重滞后,2010年我州城镇化率仅为28%。1996年,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45.5%。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促进农民增收应有新思路、新举措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支持保护,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从我州实际看,要继续按照“扩菜、兴牧、优果、稳粮”的思路,因地制宜,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靠特色取胜,一定要坚持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所谓“特色”经济的划分是以客观的科学的价值标准为依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占领市场。如:黎平县平甫村的林下养鸡,台江县展里村发展稻田养鱼,麻江县翁保村发展蓝莓,雷山县乌东村发展冷凉蔬菜,施秉县荆村发展烤烟和中药材,从江县污扣村发展香猪,凯里湾溪街道平茶村发展蔬菜产业,锦屏县雷屯村发展杂稻制种和棉花制种产业。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黔东南州农民增收。一是通村公路。“要致富,先修路,路不通,等着穷”。要在加大通村公路的投入额度时,逐步提高通村公路的等级和质量,做到修一条,通一条,发挥一条的效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应该修、必须修、早点修的通村公路上去。不能全面辅开,面面俱到,只追求数量不讲求质量和效益。二是 农田水利。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作认真抓好,争取项目和资金,发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抓好大中型工程,力保有效的小型工程,使农田水利~i,St真正让农民旱涝保收。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一个地区农民的总体技能如何,代表着这个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某种程度上还预示这个地区农民的贫困与富裕的程度。按照“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注重实质”的要求,逐步完善黔东南州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分期分批培养一批农村实用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又符合当地农业产业需要的人才,并使这些人才逐步成为当地农村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各类专业户。同时动员全州人民一起关注、支持,广泛开展“一户一技能”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使千家万户的农民户均有一人懂得一门农业实用科技,掌握一项致富的门路。
(四)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黔东南山川秀美,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成为我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自2006年以来,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401.65亿元,其中入境旅游收入9739.2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44.43%。所以建议应把我州的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認真研究、落实。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二是全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在各个重点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民大搞农家乐和其他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旅游活州”的目的,使我州乡村旅游越办越大,农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州来说,突出城镇带州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突破口。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创建“文明生态富裕村”为载体,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减少农民。只有农民减少了,农民人均耕地和其他农业资源才能增多,农业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少量农民才能从农业获取更多的收入。
一、黔东南州农民增收不快的原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全州辖16个县(市)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90个镇,116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 3个民族,我州402万常住人口中,有299万生活在农村,仍有贫困人口85.55万,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般地,农民收入可分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家庭所有收入的总和;纯收入是指农民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小,即扣除投入成本后的纯利润,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州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总体上来看,农民增收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增收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消除,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
(一)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缓慢
从2000年-2005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91元增加到7707元,年均增长8.7%,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85元坟虽到1728元,年均增长为4.4%,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虽然2005年到2010年年均纯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份额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农业持续多年不能给经营者带来收益,就不会有人再对农业进行投资,可能造成中长期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把它看成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英国经济学家简莫利特在分析了世界上884-国家的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人均收入每增加1%,农产品总值中再投入农业的比例应增长0.25%,农业才能稳定发展。
(二)地方财政收入低,财力单薄。即使每年中央、省级也有一定的支农项目和资金投入,但全州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脆弱,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保住重点就顾及不了面上,如顾及了面上也突出不了重点,这种投入的不足,也是造成农民不能增收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从文化素质来看,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的文化。从黔东南州来说,目前16县(市)已“两基”合格,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但为了达到“两基”的目标,有关县乡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负债过重,这里也就不排除有的地方将负债转加给农民身上,增加农民的负担。近年来全州农村子女读大学,读完大学得到就业安置的相应减少,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挣钱,也就不足为怪了。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
(四)城乡差距加大。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投资增长慢,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快。城市居民的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全州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8:1,2005年为4.4:1,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种各样的隐l生福利及住房、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惠。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中的不可比因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要大。
(五)城市化建设严重滞后。所谓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化过程必然带来人口相對集中和人口集中后产生的生活需求,又会为许多在农村是低效益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形成有利可图的发展动力。但我州的城市化严重滞后,2010年我州城镇化率仅为28%。1996年,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45.5%。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促进农民增收应有新思路、新举措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支持保护,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从我州实际看,要继续按照“扩菜、兴牧、优果、稳粮”的思路,因地制宜,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靠特色取胜,一定要坚持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所谓“特色”经济的划分是以客观的科学的价值标准为依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占领市场。如:黎平县平甫村的林下养鸡,台江县展里村发展稻田养鱼,麻江县翁保村发展蓝莓,雷山县乌东村发展冷凉蔬菜,施秉县荆村发展烤烟和中药材,从江县污扣村发展香猪,凯里湾溪街道平茶村发展蔬菜产业,锦屏县雷屯村发展杂稻制种和棉花制种产业。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黔东南州农民增收。一是通村公路。“要致富,先修路,路不通,等着穷”。要在加大通村公路的投入额度时,逐步提高通村公路的等级和质量,做到修一条,通一条,发挥一条的效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应该修、必须修、早点修的通村公路上去。不能全面辅开,面面俱到,只追求数量不讲求质量和效益。二是 农田水利。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作认真抓好,争取项目和资金,发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抓好大中型工程,力保有效的小型工程,使农田水利~i,St真正让农民旱涝保收。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一个地区农民的总体技能如何,代表着这个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某种程度上还预示这个地区农民的贫困与富裕的程度。按照“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注重实质”的要求,逐步完善黔东南州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分期分批培养一批农村实用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又符合当地农业产业需要的人才,并使这些人才逐步成为当地农村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各类专业户。同时动员全州人民一起关注、支持,广泛开展“一户一技能”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使千家万户的农民户均有一人懂得一门农业实用科技,掌握一项致富的门路。
(四)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黔东南山川秀美,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成为我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自2006年以来,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401.65亿元,其中入境旅游收入9739.2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44.43%。所以建议应把我州的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認真研究、落实。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二是全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在各个重点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民大搞农家乐和其他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旅游活州”的目的,使我州乡村旅游越办越大,农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州来说,突出城镇带州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突破口。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创建“文明生态富裕村”为载体,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减少农民。只有农民减少了,农民人均耕地和其他农业资源才能增多,农业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少量农民才能从农业获取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