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一系列显现的和潜在的挑战,中职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德育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配角;其次,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职校的特点,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和设置进行改革;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德育教学生活;第四,教育者必须转变角色,学生就是知心朋友;第五,开展激励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道德构建;最后,齐抓共管,合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学转变角色激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专业人才的匮乏已将这一问题突现的格外明显,任何一个从事中职教育的人已责无旁贷。中职教学,其特殊的定位和生源实际,决定了其有别于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模式。这个庞大的模式中,笔者认为德育应该是龙头。实际上,任何的教育,德育的教学风格和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全局。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主线,应是各专业的学生中职学习的主要心得,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如何结合目前实际完成德育课程任务,不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考虑并深入探讨的,而且作为学校的领导,如何把德育学科的教学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应该很好地加以探讨研究。
二、德育教学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大气候是在求变与创新中重新调整,以求适应新的形势,这是可喜的。然而,因受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自2001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开始执行以来,通过对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结合德育学科的教学实际,笔者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如何进行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在此谨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谈点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德育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已经提出多年了。毋庸置疑,德育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一个品德不佳、思想败坏的人,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造福于民?然而,这样一个看似人所共知的常识,在我们的教育中又体现的怎样呢?长期以来,不但是大部分教师,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课程普遍存在偏见或轻视:有些是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虽然课程表上都安排有德育课程,但在诸如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面却注意不够;有些是对德育课程口头上说重要,而实际上往往并不重视,德育课往往被架空,被泛化或者边缘化;有些是评价上单纯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忽略学生平时真正的行为表现,使得德育成绩与学生实际相差甚远,有的学生言行不一;有些是学校整体工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培养,学生求学盲目,就业盲目。凡此种种,都是德育教学的误区。而事实是,恰恰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尤为重要。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自制力、社会责任感都要差于高中生。通过中职几年的学习,正是他们重新定位、整合、优化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应将如何“立人”教育作为他们学习的一大板块,所谓“先做人,后做事”,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笔者在课程交流和学术沟通过程中走访过一些中职学校,亲眼目睹的情况是:同是中职学校,有些只管硬件,忽略德育;而有些则校长亲自挂帅,专人负责,活动丰富,学校面貌也明显好于前者。
中国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已到深化阶段,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已绝不能被忽略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或阳奉阴违的政策号令了。应该是着眼于国民素养,着眼于中国的前途,切切实实的落到实处。这便首先要求我们上至高层,下至各校各科,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在教学实际中树起“德育”这面大旗,还德育应有的地位。
2.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职校的特点,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和设置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带来人们观念上的相应变化,如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必须被提到德育工作日程上来,这样我们德育课也相应要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德育课更富有时代精神。
目前,中等职校德育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非常广,然而现行教材却是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内容上只是集合各学科概念,概念堆积现象严重,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根本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要使中等职教德育课既能体现能力特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又能使学生愿学,实现育人目标,对目前德育课教材的综合化改革必须选择在教材内容上既要有系统的灌输,又要有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还要强调社会实践,即,教材应侧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并渗透思想政治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而思想概念和人生观在能力教学内容中形成内在联系,使课程设置能做到上下衔接。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德育教学生活。
德育教学的方法即使在高中尚且需要改进,更何况是在教育必须多样化的中职学校。中职生的特点表现为心理较复杂,喜欢独立自主,自由,形成个性倾向。针对这一倾向,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的“教”应侧重于指导,而不侧重于讲授;教师应率先形成创新意识,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识简单或原本的复制。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助手、服务员。只有创造这种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经常仔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强制学生的行为。从宏观管理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不唯书、不唯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创造性人才,职业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譬如,可在课堂上人为的开展一些与就业有关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思考,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去发掘、去领悟。或者索性带领学生一定程度的接触社会,在鲜活的实例面前,他们往往心服口服。笔者曾经就职业指导的内容,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模拟招聘的活动,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在亲自参与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学到了很多招聘的知识,且不会遗忘。
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德育课已不能局限于“黑板+粉笔+课本”的教学手段。中职学生往往对逻辑思维兴趣较低,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化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声像、多媒体等视听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直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使学生快乐的接受所教内容,避免单调而简单的概念灌输。
4.教育者必须转变角色,学生就是知心朋友。
记得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教育决不是产生于居高临下的姿态中,绝不是产生于威压和严肃的说教里,而是升华在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中,因为学生无论如何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发展中的活体”。中职学生的纪律意识固然差一些,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他们的性格,深入他们的内心,会惊奇的发现,他们绝非生就如此,其实他们是那么的可爱,他们也有璀璨的梦想,也有一颗向往坚强、追求卓越的赤子之心,他们的世界有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风景。德育老师应利用大量的时间走入学生生活。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无形的等级意识使师生距离几乎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现代的教育改革必须填埋这条鸿沟,变成一道沟通的彩虹,这是大势所趋。笔者在教学之余,或课间,或闲暇,广泛与学生交流,替他们分忧解难,与他们分享成功与喜悦,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会得到提高,姑且将此称为“活动课”,一个不可缺少的课余活动,其作用甚至超过课堂效果,此领域有相当大的发掘空间。
5.开展激励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道德构建。
一个合格的德育教师,必须生活在一种充满激情和热情、不断超越和提升的状态中。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念是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影响力的关键。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懂得激励别人和自我激励。
(1)课堂激励
这几年一个来自港台的新词非常流行,就是“互动”,多用来形容沟通的作用,形象而贴切。这个词用在课堂教学中最恰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平台,教师可以以自己成熟的眼光,睿智的观察,宽广的胸怀,在教学中树起一座“丰碑”,学生会无形中在这种形象的感召下,产生一种热情,当学生中的大部分热情释放时,会自然的形成一种力量,反过来对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激励。这种良性的互动会使课堂升华成一个真正的梦想发源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道神圣的光环,促使学生向往健康,这种渗透学生甚至一生也不会忘记,而教师的终极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可见课堂激励是何等重要!
(2)心灵激励
德育教育,其独特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注定了它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分享他们,温暖他们,疏导他们,最终提升他们。根据笔者与学生接触的经验,深深感到:一个学生,无论其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顺从还是叛逆,如果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与其真诚交流,会发现他们都是渴求关心的,都是上进的,都是充满梦想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美好而充实,有一个灿烂的未来。这就是激励的契机,这就是切入点。如果教师从这个切入点入手,肯定他们,欣赏他们,用亲切的语言和充沛的激情去滋润和感召他们,他们很容易被带动起来,自然也会产生共震。因为他们被尊重了,被认可了,他们有了共鸣,便有了希望。他们便愿意付出,甘心努力。随之而来的便是道德的自然净化,他们会变得友善而乐观,坚强而充满力量。这种恰当的激励比单纯的说教强过百倍。
激励是一扇门、一座桥,是希望、梦想,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一剂良药。在教师的德育教学中,必须加上“激励”这副良药。有激励便有信赖,便有沟通,学生的品德形成便有了支撑和后盾。
愿我们所有的德育教师都充满激情,在激励的感召中成就自己的人格构建,也成就学生的灿烂未来!
6.齐抓共管,合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
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无论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还是从考试改革切入,或者从评价机制改革引导,无一不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需要学校整体的配合,需要学校领导和其他方面人员的支持,应该说,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涉及面较广,难度也较大,但如果改革成功,将对整个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其他学科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校领导应亲自挂帅,树起这面德育教学的旗帜,可以确定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真抓实干;德育课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人员,是直接实施改革的操作者;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应不同程度地介入学校德育工作。因而,学校应由校长、书记共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组建德育工作队伍,实施德育工作的改革,提供一个德育教学良好的平台。可以以一系列的活动为渠道,譬如开展一些与各个专业有关的、又可展示德育风采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展开,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与观摩,亦可将其固定下来,每年一届,成为一种略带文化类的招牌,其感染力不可小窥。
中职学校正在迎接一个令人兴奋的春天,同时也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改革形势。这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更是鼓舞人心的考验。应该看到,中职面临一系列挑战:外界的有来自同一学历层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战;有来自本系统高一层次高职学院的高质量的生源需求;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质量检验;有来自家长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内部的有中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矛盾;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还有一些正在尝试的改革。挑战和考验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积极乐观,迎难而上,方可不愧时代,真正成就中职教育的灿烂春天。
参考文献
1 喻 铁.体验中职教育[J].职教探索,2004
2 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白 羽.改变心力[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学转变角色激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专业人才的匮乏已将这一问题突现的格外明显,任何一个从事中职教育的人已责无旁贷。中职教学,其特殊的定位和生源实际,决定了其有别于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模式。这个庞大的模式中,笔者认为德育应该是龙头。实际上,任何的教育,德育的教学风格和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全局。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主线,应是各专业的学生中职学习的主要心得,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如何结合目前实际完成德育课程任务,不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考虑并深入探讨的,而且作为学校的领导,如何把德育学科的教学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应该很好地加以探讨研究。
二、德育教学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大气候是在求变与创新中重新调整,以求适应新的形势,这是可喜的。然而,因受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自2001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开始执行以来,通过对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结合德育学科的教学实际,笔者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如何进行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在此谨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谈点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德育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已经提出多年了。毋庸置疑,德育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一个品德不佳、思想败坏的人,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造福于民?然而,这样一个看似人所共知的常识,在我们的教育中又体现的怎样呢?长期以来,不但是大部分教师,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课程普遍存在偏见或轻视:有些是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虽然课程表上都安排有德育课程,但在诸如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面却注意不够;有些是对德育课程口头上说重要,而实际上往往并不重视,德育课往往被架空,被泛化或者边缘化;有些是评价上单纯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忽略学生平时真正的行为表现,使得德育成绩与学生实际相差甚远,有的学生言行不一;有些是学校整体工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培养,学生求学盲目,就业盲目。凡此种种,都是德育教学的误区。而事实是,恰恰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尤为重要。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自制力、社会责任感都要差于高中生。通过中职几年的学习,正是他们重新定位、整合、优化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应将如何“立人”教育作为他们学习的一大板块,所谓“先做人,后做事”,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笔者在课程交流和学术沟通过程中走访过一些中职学校,亲眼目睹的情况是:同是中职学校,有些只管硬件,忽略德育;而有些则校长亲自挂帅,专人负责,活动丰富,学校面貌也明显好于前者。
中国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已到深化阶段,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已绝不能被忽略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或阳奉阴违的政策号令了。应该是着眼于国民素养,着眼于中国的前途,切切实实的落到实处。这便首先要求我们上至高层,下至各校各科,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在教学实际中树起“德育”这面大旗,还德育应有的地位。
2.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职校的特点,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和设置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带来人们观念上的相应变化,如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必须被提到德育工作日程上来,这样我们德育课也相应要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德育课更富有时代精神。
目前,中等职校德育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非常广,然而现行教材却是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内容上只是集合各学科概念,概念堆积现象严重,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根本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要使中等职教德育课既能体现能力特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又能使学生愿学,实现育人目标,对目前德育课教材的综合化改革必须选择在教材内容上既要有系统的灌输,又要有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还要强调社会实践,即,教材应侧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并渗透思想政治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而思想概念和人生观在能力教学内容中形成内在联系,使课程设置能做到上下衔接。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德育教学生活。
德育教学的方法即使在高中尚且需要改进,更何况是在教育必须多样化的中职学校。中职生的特点表现为心理较复杂,喜欢独立自主,自由,形成个性倾向。针对这一倾向,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的“教”应侧重于指导,而不侧重于讲授;教师应率先形成创新意识,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识简单或原本的复制。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助手、服务员。只有创造这种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经常仔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强制学生的行为。从宏观管理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不唯书、不唯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创造性人才,职业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譬如,可在课堂上人为的开展一些与就业有关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思考,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去发掘、去领悟。或者索性带领学生一定程度的接触社会,在鲜活的实例面前,他们往往心服口服。笔者曾经就职业指导的内容,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模拟招聘的活动,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在亲自参与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学到了很多招聘的知识,且不会遗忘。
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德育课已不能局限于“黑板+粉笔+课本”的教学手段。中职学生往往对逻辑思维兴趣较低,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化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声像、多媒体等视听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直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使学生快乐的接受所教内容,避免单调而简单的概念灌输。
4.教育者必须转变角色,学生就是知心朋友。
记得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教育决不是产生于居高临下的姿态中,绝不是产生于威压和严肃的说教里,而是升华在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中,因为学生无论如何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发展中的活体”。中职学生的纪律意识固然差一些,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他们的性格,深入他们的内心,会惊奇的发现,他们绝非生就如此,其实他们是那么的可爱,他们也有璀璨的梦想,也有一颗向往坚强、追求卓越的赤子之心,他们的世界有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风景。德育老师应利用大量的时间走入学生生活。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无形的等级意识使师生距离几乎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现代的教育改革必须填埋这条鸿沟,变成一道沟通的彩虹,这是大势所趋。笔者在教学之余,或课间,或闲暇,广泛与学生交流,替他们分忧解难,与他们分享成功与喜悦,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会得到提高,姑且将此称为“活动课”,一个不可缺少的课余活动,其作用甚至超过课堂效果,此领域有相当大的发掘空间。
5.开展激励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道德构建。
一个合格的德育教师,必须生活在一种充满激情和热情、不断超越和提升的状态中。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念是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影响力的关键。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懂得激励别人和自我激励。
(1)课堂激励
这几年一个来自港台的新词非常流行,就是“互动”,多用来形容沟通的作用,形象而贴切。这个词用在课堂教学中最恰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平台,教师可以以自己成熟的眼光,睿智的观察,宽广的胸怀,在教学中树起一座“丰碑”,学生会无形中在这种形象的感召下,产生一种热情,当学生中的大部分热情释放时,会自然的形成一种力量,反过来对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激励。这种良性的互动会使课堂升华成一个真正的梦想发源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道神圣的光环,促使学生向往健康,这种渗透学生甚至一生也不会忘记,而教师的终极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可见课堂激励是何等重要!
(2)心灵激励
德育教育,其独特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注定了它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分享他们,温暖他们,疏导他们,最终提升他们。根据笔者与学生接触的经验,深深感到:一个学生,无论其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顺从还是叛逆,如果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与其真诚交流,会发现他们都是渴求关心的,都是上进的,都是充满梦想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美好而充实,有一个灿烂的未来。这就是激励的契机,这就是切入点。如果教师从这个切入点入手,肯定他们,欣赏他们,用亲切的语言和充沛的激情去滋润和感召他们,他们很容易被带动起来,自然也会产生共震。因为他们被尊重了,被认可了,他们有了共鸣,便有了希望。他们便愿意付出,甘心努力。随之而来的便是道德的自然净化,他们会变得友善而乐观,坚强而充满力量。这种恰当的激励比单纯的说教强过百倍。
激励是一扇门、一座桥,是希望、梦想,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一剂良药。在教师的德育教学中,必须加上“激励”这副良药。有激励便有信赖,便有沟通,学生的品德形成便有了支撑和后盾。
愿我们所有的德育教师都充满激情,在激励的感召中成就自己的人格构建,也成就学生的灿烂未来!
6.齐抓共管,合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
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无论从课堂教学改革抓起,还是从考试改革切入,或者从评价机制改革引导,无一不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需要学校整体的配合,需要学校领导和其他方面人员的支持,应该说,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涉及面较广,难度也较大,但如果改革成功,将对整个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其他学科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校领导应亲自挂帅,树起这面德育教学的旗帜,可以确定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真抓实干;德育课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人员,是直接实施改革的操作者;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应不同程度地介入学校德育工作。因而,学校应由校长、书记共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组建德育工作队伍,实施德育工作的改革,提供一个德育教学良好的平台。可以以一系列的活动为渠道,譬如开展一些与各个专业有关的、又可展示德育风采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展开,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与观摩,亦可将其固定下来,每年一届,成为一种略带文化类的招牌,其感染力不可小窥。
中职学校正在迎接一个令人兴奋的春天,同时也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改革形势。这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更是鼓舞人心的考验。应该看到,中职面临一系列挑战:外界的有来自同一学历层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战;有来自本系统高一层次高职学院的高质量的生源需求;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质量检验;有来自家长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内部的有中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矛盾;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还有一些正在尝试的改革。挑战和考验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积极乐观,迎难而上,方可不愧时代,真正成就中职教育的灿烂春天。
参考文献
1 喻 铁.体验中职教育[J].职教探索,2004
2 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白 羽.改变心力[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