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州屠城是太平天国运动史上第一次被记录的屠城事件。更多发掘的史料中不乏太平军部队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在所到之处进行烧杀掠夺甚至是不惜屠城的记载。《粤氛纪事》主要记载了太平天国与清廷之间的军事斗争,大部分记载均足以补官书之阙、纠史乘之失。《粤氛纪事》上记载:全州屠城后,检查积尸千三百余具,另焚毙者未计。再来看简又文的《全州血史》:“城既破,胜军纵火焚烧,下令屠城,无论官民兵勇,老幼男女,一概不留,亦可见其仇恨之深矣。大杀三天,始下令封刀。全城兵民被屠杀者,或被焚毙者无数。”简又文是中国当代史学家、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研究以实地搜访逸闻、史料、文物并译述西方资料为主,他曾前往广东花县官禄和广西桂平金田村实地调查走访,获得了较丰富的口碑资料和文献史料,但也没有对太平军全州事件中屠杀人数做明确交代。也许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准确统计出全州屠城中的死亡人数并不容易做到,但整个事件的原委是帮助我们认清“屠城”说法的密钥。
喋血全州城
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是广西的北大门,也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当太平军突围北上进入全州境内时,不期而遇了一场恶战,由于战略上缺少整体的部署,战术中体现的游击式的流寇作风,加之全州当地清军的阻截,太平军在这里遭遇了北上途中最为惨烈的一场血战,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1852年5月中旬,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上六塘、高田,围困桂林,继续北上,挥师进入全州境内。全州知州曹燮培、参将杨映河、前州牧瑞麟获悉太平军进入州境,惊惶失色。当时,城内兵丁不足五百,毫无招架之力,曹燮培急忙招募民团及城内男丁妇女协助守御。是时,湖南宝庆协都司武昌显奉调入桂,带兵四百正好经过全州,曹燮培邀其率队入城,共同防守,武昌显欣然同意。此时全州城内的清军已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全州城东南面临湘江,西南面临万乡河,南北两面城墙坚厚,太平军最初无意攻城,打算和平过境,迅速摆脱追兵,大军沿州城西北郊柳山尾古驿道迅速北上。太平军前锋已绕过州城抵达离城10里湘江河
边的蓑衣渡,而后队才从湘山寺门前大道向前挺进。太平军前队已过多时,太平军后军主将、南王冯云山乘坐黄轿押阵。不料此时,全州一炮兵看见后队有一黄轿,看出是太平天国的巨头,忍不住放了一炮。仅一炮即命中黄轿,重伤轿内的冯云山。
冯云山中弹负伤。太平军全军愤恨,洪秀全、杨秀清大怒,率太平军回师围攻全州城。当日下午,太平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全州并开始攻城。然而,全州城墙大多为青石所砌,既高又厚,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墙上有炮楼,不易攻破。曹燮培又强征居民、妇女煮粥熬桐油,稀粥桐油中和以松脂或大粪。太平军多次使用吕公车(古代一种攻城器械,车起楼数层,内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云梯攻城。守军以滚烫的稀粥桐油浇泼,太平军伤亡惨重。太平军久攻不克,便从西门的江西会馆内掘地道,地道掘成后,用棺材装满16担火药,轰然一声,炸开城墙二丈余,太平军战士每人身背一捆柴草,乘硝烟弥漫之际发起攻击,用柴草填平护城河,而后冲入城内,当即击毙千总叶永林、把总张之福、前州牧瑞麟,遂克全州城。
太平军攻克全州城后,洪秀全、杨秀清下令严惩守城清军。曾血书“计尽力竭,惟有一死,以上报君恩”的曹燮培躲在城东义仓底下,被太平军搜出当场格杀,“署全州营参将杨映河、都司武昌显”等30余名文武官绅“无人不断头”,其余1000多名兵勇及驻守人员均被杀死,豪绅住宅及当铺亦被火焚。当时对于太平军曾在全州屠城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全州破,贼屠之,男女死者六千四百余人”,“积尸塞途,三日不尽”。据后来学者考证,死亡数目被夸大,有污蔑太平军的嫌疑,但刀剑无眼,显然不排除有百姓被错杀的可能。另据民国《全州县志》记载:从大南门逃生的均被杀,从小南门逃生的均放行,故大南门有“死门”、小南门有“生门”之称。可见屠城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从全州之战的过程来看,太平军本不想在城防严密的全州鏖战,但由于南王冯云山遭袭,激怒了洪秀全等人。太平军重回全州,打了这场得不偿失的仗,这显然是一种缺乏全局观念的流寇行为。
冯云山之死
蓑衣渡离县城约10里,是由全州沿湘江进入湖南境内的必经之处。太平军攻破全州城后,分水陆两路向北进发,向湖南进军走的是水路。此时清咸丰帝对全州官吏下了最后通牒,严饬“全州与湖南水陆兼通,水路尤其要紧,或设法阻其行舟,或于要害地方密置兵船,暗藏枪炮,截击尾追,俾匪船不能顺流直下,方为万全”。零陵知府江忠源在狭窄、水急滩险的蓑衣渡西岸设伏,指挥兵勇砍倒参天古树,阻塞水塘湾河床。太平军没有侦察到清军在蓑衣渡设伏,水路大军仍照预定计划驾舟顺流而下,行至蓑衣渡,船被木堰所阻无法通行,清军的炮火枪弹密集如雨,倾射江面,太平军船只被击沉、焚毁不少,人员伤亡较大,只好弃船登岸。在蓑衣渡西岸沙滩上与清军鏖战了三昼夜,太平军连夜渡过东岸,抛弃辎重,焚烧船只,击溃围攻的清军,向东南方向夺路而去。
太平军攻破全州时,南王冯云山已然负伤,后由士兵从船上抬至东岸,终因伤重死于蓑衣渡。冯云山不仅是拜上帝教的奠基者,而且多次协助洪秀全、杨秀清指挥战斗。对冯云山的死亡,论史者称:“使其不死于是役,将必可辅佐天王,裁制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虽然裁制东王是做不到的,但却会使东王不至于目中无人,“威风张扬,不知自忌”,冯云山之死的确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更有人断言:“冯云山若不死,则太平军应该不会发生内乱。”
全州屠城是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前流寇般作战的反映,其间失去冯云山这位领袖,给太平天国以重创,可以说回顾这一历史事件对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再次重温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时,会对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时的辉煌气势印象深刻,但在这个政权建立的背后仍有许多血泪史等待我们挖掘和了解。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太平天国运动,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王 凯
喋血全州城
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是广西的北大门,也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当太平军突围北上进入全州境内时,不期而遇了一场恶战,由于战略上缺少整体的部署,战术中体现的游击式的流寇作风,加之全州当地清军的阻截,太平军在这里遭遇了北上途中最为惨烈的一场血战,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1852年5月中旬,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上六塘、高田,围困桂林,继续北上,挥师进入全州境内。全州知州曹燮培、参将杨映河、前州牧瑞麟获悉太平军进入州境,惊惶失色。当时,城内兵丁不足五百,毫无招架之力,曹燮培急忙招募民团及城内男丁妇女协助守御。是时,湖南宝庆协都司武昌显奉调入桂,带兵四百正好经过全州,曹燮培邀其率队入城,共同防守,武昌显欣然同意。此时全州城内的清军已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全州城东南面临湘江,西南面临万乡河,南北两面城墙坚厚,太平军最初无意攻城,打算和平过境,迅速摆脱追兵,大军沿州城西北郊柳山尾古驿道迅速北上。太平军前锋已绕过州城抵达离城10里湘江河
边的蓑衣渡,而后队才从湘山寺门前大道向前挺进。太平军前队已过多时,太平军后军主将、南王冯云山乘坐黄轿押阵。不料此时,全州一炮兵看见后队有一黄轿,看出是太平天国的巨头,忍不住放了一炮。仅一炮即命中黄轿,重伤轿内的冯云山。
冯云山中弹负伤。太平军全军愤恨,洪秀全、杨秀清大怒,率太平军回师围攻全州城。当日下午,太平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全州并开始攻城。然而,全州城墙大多为青石所砌,既高又厚,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墙上有炮楼,不易攻破。曹燮培又强征居民、妇女煮粥熬桐油,稀粥桐油中和以松脂或大粪。太平军多次使用吕公车(古代一种攻城器械,车起楼数层,内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云梯攻城。守军以滚烫的稀粥桐油浇泼,太平军伤亡惨重。太平军久攻不克,便从西门的江西会馆内掘地道,地道掘成后,用棺材装满16担火药,轰然一声,炸开城墙二丈余,太平军战士每人身背一捆柴草,乘硝烟弥漫之际发起攻击,用柴草填平护城河,而后冲入城内,当即击毙千总叶永林、把总张之福、前州牧瑞麟,遂克全州城。
太平军攻克全州城后,洪秀全、杨秀清下令严惩守城清军。曾血书“计尽力竭,惟有一死,以上报君恩”的曹燮培躲在城东义仓底下,被太平军搜出当场格杀,“署全州营参将杨映河、都司武昌显”等30余名文武官绅“无人不断头”,其余1000多名兵勇及驻守人员均被杀死,豪绅住宅及当铺亦被火焚。当时对于太平军曾在全州屠城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全州破,贼屠之,男女死者六千四百余人”,“积尸塞途,三日不尽”。据后来学者考证,死亡数目被夸大,有污蔑太平军的嫌疑,但刀剑无眼,显然不排除有百姓被错杀的可能。另据民国《全州县志》记载:从大南门逃生的均被杀,从小南门逃生的均放行,故大南门有“死门”、小南门有“生门”之称。可见屠城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从全州之战的过程来看,太平军本不想在城防严密的全州鏖战,但由于南王冯云山遭袭,激怒了洪秀全等人。太平军重回全州,打了这场得不偿失的仗,这显然是一种缺乏全局观念的流寇行为。
冯云山之死
蓑衣渡离县城约10里,是由全州沿湘江进入湖南境内的必经之处。太平军攻破全州城后,分水陆两路向北进发,向湖南进军走的是水路。此时清咸丰帝对全州官吏下了最后通牒,严饬“全州与湖南水陆兼通,水路尤其要紧,或设法阻其行舟,或于要害地方密置兵船,暗藏枪炮,截击尾追,俾匪船不能顺流直下,方为万全”。零陵知府江忠源在狭窄、水急滩险的蓑衣渡西岸设伏,指挥兵勇砍倒参天古树,阻塞水塘湾河床。太平军没有侦察到清军在蓑衣渡设伏,水路大军仍照预定计划驾舟顺流而下,行至蓑衣渡,船被木堰所阻无法通行,清军的炮火枪弹密集如雨,倾射江面,太平军船只被击沉、焚毁不少,人员伤亡较大,只好弃船登岸。在蓑衣渡西岸沙滩上与清军鏖战了三昼夜,太平军连夜渡过东岸,抛弃辎重,焚烧船只,击溃围攻的清军,向东南方向夺路而去。
太平军攻破全州时,南王冯云山已然负伤,后由士兵从船上抬至东岸,终因伤重死于蓑衣渡。冯云山不仅是拜上帝教的奠基者,而且多次协助洪秀全、杨秀清指挥战斗。对冯云山的死亡,论史者称:“使其不死于是役,将必可辅佐天王,裁制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虽然裁制东王是做不到的,但却会使东王不至于目中无人,“威风张扬,不知自忌”,冯云山之死的确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更有人断言:“冯云山若不死,则太平军应该不会发生内乱。”
全州屠城是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前流寇般作战的反映,其间失去冯云山这位领袖,给太平天国以重创,可以说回顾这一历史事件对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再次重温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时,会对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时的辉煌气势印象深刻,但在这个政权建立的背后仍有许多血泪史等待我们挖掘和了解。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太平天国运动,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