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运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提高、高效进步和高效收获。教师是构建高效课堂最直接的一环,这一点,笔者通过参加本校举行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公开课活动有深刻的感受,下面就结合本节公开课谈谈对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教师必须有亲和力,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同学习、探讨的,而不是高高在上教授知识的。这样师生双方就能很好地交流知识与思维、思想和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达到的目的吗?
笔者在上《小狗包弟》公开课时,受众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课前也没有进教室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担心的就是他们在陌生的地点看见那么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再遇见这样一个陌生的授课老师,会不会紧张、胆怯而放不开,不能展现出他们正常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准备已久的这堂公开课自然就泡汤了,所以必须展现出亲和力,来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于是他们一来到上课地点笔者就指挥他们就坐,和前排的同学适当的交流,等全部坐好后,又用鼓励的目光扫视了全班同学,并给与他们一个充满信心的微笑。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努力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讨论中来。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准确与否,都要加以点评,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并且努力做到语言幽默,这样就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不再那么紧张了,和老师一同学习、研讨,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构建和谐课堂,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是开展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充分备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导学案,提出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积极性的问题,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高效。
为了上好《小狗包弟》这一课,笔者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本课内容以及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设计了教案、导学案,从教学目标的设立、情景导人、课文的鉴赏、重难点的突破,再到拓展延伸、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好地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是由于以上充分准备,这堂课整体上比较流畅,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完成顺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会了如何分析散文、鉴赏散文,而且还丰富了自身的情感,知道了人生反思、自我忏悔的重要性,理解了生活中的我们需要“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同时,也感悟到了巴金先生坦荡无私的高贵人品,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在一节课收获这么多,这节课应该算是高效了吧。
三、增强课堂吸引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高效。
《小狗包弟》一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而又深沉,浓缩了作者对自我的忏悔、对人性的追问、对“文革“的深层反思,这些感情对人生阅历尚浅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也是可能不感兴趣的。如果教师的授课平铺直叙,论理说教,先介绍作者背景,再逐段分析,最后把作者的感情强加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一堂语文课也绝对是失败的。
为了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想办法利用多媒体和一系列的问题牢牢地吸引住他们。课堂情景引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小狗的图片,它们或调皮可爱,或憨态可掬,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正当学生看得入神的时候,我又展示出了一位女士虐待小狗的图片,前后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趁此机会又向学生介绍巴金先生也曾经十分不仁道地对待过一只小狗,由此巧妙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阅读到包弟的可爱、通人性以及作者一家和它有着深厚感情而作者却不得不把它送上解剖台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是否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由此学生会对远离他们的一段历史——“文革”,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又趁此机会利用幻灯片展示了“文革”的一组图片,学生既了解了“文革”,也把握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纷纷表示理解作者的举动,认为作者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情有可原。此时又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读者可以原谅巴金,但巴金先生,没有心安理得,踏实快乐,那么他在送走小狗之后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学生很快投入到了对巴金心路历程的探索中。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都认识到了作者的行为成为了他一辈子的痛苦和熬煎。感悟到了巴金先生是一个善于反省自己、有良知的人,认识到了由一件小事所体现出的巴金先生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芒和伟大人格,真正理解了“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含义。
学生深受感染,沉浸其中,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资源、设置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行愉快的感知、学习、思考、探究,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课堂,亲近课堂,享受课堂,收获课堂,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构建高效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更是多种多样,许多名师、同仁已做过探索。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做个有心人,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备课、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愉快合作、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愉悦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亦可称之为“高效”。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教师必须有亲和力,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同学习、探讨的,而不是高高在上教授知识的。这样师生双方就能很好地交流知识与思维、思想和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达到的目的吗?
笔者在上《小狗包弟》公开课时,受众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课前也没有进教室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担心的就是他们在陌生的地点看见那么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再遇见这样一个陌生的授课老师,会不会紧张、胆怯而放不开,不能展现出他们正常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准备已久的这堂公开课自然就泡汤了,所以必须展现出亲和力,来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于是他们一来到上课地点笔者就指挥他们就坐,和前排的同学适当的交流,等全部坐好后,又用鼓励的目光扫视了全班同学,并给与他们一个充满信心的微笑。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努力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讨论中来。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准确与否,都要加以点评,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并且努力做到语言幽默,这样就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不再那么紧张了,和老师一同学习、研讨,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构建和谐课堂,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是开展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充分备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导学案,提出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积极性的问题,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高效。
为了上好《小狗包弟》这一课,笔者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本课内容以及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设计了教案、导学案,从教学目标的设立、情景导人、课文的鉴赏、重难点的突破,再到拓展延伸、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好地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是由于以上充分准备,这堂课整体上比较流畅,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完成顺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会了如何分析散文、鉴赏散文,而且还丰富了自身的情感,知道了人生反思、自我忏悔的重要性,理解了生活中的我们需要“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同时,也感悟到了巴金先生坦荡无私的高贵人品,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在一节课收获这么多,这节课应该算是高效了吧。
三、增强课堂吸引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高效。
《小狗包弟》一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而又深沉,浓缩了作者对自我的忏悔、对人性的追问、对“文革“的深层反思,这些感情对人生阅历尚浅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也是可能不感兴趣的。如果教师的授课平铺直叙,论理说教,先介绍作者背景,再逐段分析,最后把作者的感情强加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一堂语文课也绝对是失败的。
为了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想办法利用多媒体和一系列的问题牢牢地吸引住他们。课堂情景引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小狗的图片,它们或调皮可爱,或憨态可掬,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正当学生看得入神的时候,我又展示出了一位女士虐待小狗的图片,前后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趁此机会又向学生介绍巴金先生也曾经十分不仁道地对待过一只小狗,由此巧妙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阅读到包弟的可爱、通人性以及作者一家和它有着深厚感情而作者却不得不把它送上解剖台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是否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由此学生会对远离他们的一段历史——“文革”,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又趁此机会利用幻灯片展示了“文革”的一组图片,学生既了解了“文革”,也把握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纷纷表示理解作者的举动,认为作者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情有可原。此时又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读者可以原谅巴金,但巴金先生,没有心安理得,踏实快乐,那么他在送走小狗之后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学生很快投入到了对巴金心路历程的探索中。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都认识到了作者的行为成为了他一辈子的痛苦和熬煎。感悟到了巴金先生是一个善于反省自己、有良知的人,认识到了由一件小事所体现出的巴金先生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芒和伟大人格,真正理解了“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含义。
学生深受感染,沉浸其中,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资源、设置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行愉快的感知、学习、思考、探究,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课堂,亲近课堂,享受课堂,收获课堂,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构建高效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更是多种多样,许多名师、同仁已做过探索。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做个有心人,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备课、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愉快合作、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愉悦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亦可称之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