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随着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机械制造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这极大的推动了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发展。然而,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性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成为各所高校研究的重点。介绍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并就“工学结合”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 应用性人才 现状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5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支撑着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各部门健康发展。随着现代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机械制造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但是,机械制造工序科技含量的提高,意味着需要大量掌握这些技术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这给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探讨。
1 我国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1.1 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在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育中,虽然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少,但是却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对机械制造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都反应高校毕业生只能掌握有限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对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机械制造工艺掌握不熟练。这反映了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现代机械制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需双方错位现象严重。
1.2 教学理念陈旧,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在教学中,教师强行的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设定的套路之下,不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高速流动让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目前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因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比较复杂,学校普遍缺少教学器材,因此,大多数教学仅限于教师的理论传授。教师也没有真正的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实践,因此,在一些讲解中,往往是“纸上谈兵”,这些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高,最终被用人单位淘汰。
2 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能力、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加工等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引进社会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岗位训练、顶岗实习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初步形成。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两者合作办学的优势,工学交替组织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2 “工学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2.2.1 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分析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关度较高的机械制造课程。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当的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总课时的30%-40%即可,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应该多开设一些与实际机械制造生产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有步骤的操作,安排学生定期到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回校后安排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实践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认识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大一时期对机械制造理论知识学习后,组织学生去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机械制造工业;(2)基础实践阶段,在学生掌握一部分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适度实践学习,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环节操作;(3)专业实践阶段,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由学校组织,安排到对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际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
2.2.2 教学内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机械制造中数控机床以及加工技术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数控设备,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的设计、加工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在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教授。例如自动化数控技术方向应该以弱电为主,偏重机床数字控制系统的教学;先进制造工程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方向则应该以职业培训为主,偏重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技能的培养;对于机械制造生产方向,则应该偏重于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以及数控机床设计的教学。不同方向的专业教学内容不同,从而实现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内细分,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2.3 考核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传统的以考试为主,以成绩定好坏的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能仅仅的看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更要引入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借助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与其理论考试成绩相结合,组成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努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推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3 推进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配套方案
2.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机械制造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1)对已有的师资力量应该组织专业系统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知识牢固的优秀博硕士毕业生,更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通过这种形式聘请著名专家到校授课,提升教学水平。
2.3.2 加强校企合作,扩展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大量的社会企业参与进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机械制造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给“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校应该积极的扩展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保障。同时,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措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办学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人才,共同推进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同时,学校应该加快自身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设备,加强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例如PLC实验室,电机控制实验室等,积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性机能。
3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机械制造业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不仅来自国内,更多的是来自国外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机械制造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引进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迎合了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企业和学校教育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瑛明.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9).
[2] 宋欣颖.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电大理工,2011(1).
关键词:机械制造 应用性人才 现状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5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支撑着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各部门健康发展。随着现代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机械制造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但是,机械制造工序科技含量的提高,意味着需要大量掌握这些技术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这给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探讨。
1 我国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1.1 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在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育中,虽然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少,但是却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对机械制造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都反应高校毕业生只能掌握有限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对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机械制造工艺掌握不熟练。这反映了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现代机械制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需双方错位现象严重。
1.2 教学理念陈旧,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在教学中,教师强行的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设定的套路之下,不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高速流动让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目前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因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比较复杂,学校普遍缺少教学器材,因此,大多数教学仅限于教师的理论传授。教师也没有真正的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实践,因此,在一些讲解中,往往是“纸上谈兵”,这些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高,最终被用人单位淘汰。
2 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能力、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加工等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引进社会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岗位训练、顶岗实习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初步形成。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两者合作办学的优势,工学交替组织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2 “工学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2.2.1 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分析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关度较高的机械制造课程。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当的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总课时的30%-40%即可,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应该多开设一些与实际机械制造生产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有步骤的操作,安排学生定期到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回校后安排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实践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认识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大一时期对机械制造理论知识学习后,组织学生去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机械制造工业;(2)基础实践阶段,在学生掌握一部分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适度实践学习,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环节操作;(3)专业实践阶段,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由学校组织,安排到对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际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
2.2.2 教学内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机械制造中数控机床以及加工技术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数控设备,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的设计、加工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在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教授。例如自动化数控技术方向应该以弱电为主,偏重机床数字控制系统的教学;先进制造工程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方向则应该以职业培训为主,偏重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技能的培养;对于机械制造生产方向,则应该偏重于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以及数控机床设计的教学。不同方向的专业教学内容不同,从而实现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内细分,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2.3 考核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传统的以考试为主,以成绩定好坏的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能仅仅的看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更要引入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借助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与其理论考试成绩相结合,组成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努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推动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3 推进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配套方案
2.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机械制造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1)对已有的师资力量应该组织专业系统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知识牢固的优秀博硕士毕业生,更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通过这种形式聘请著名专家到校授课,提升教学水平。
2.3.2 加强校企合作,扩展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大量的社会企业参与进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机械制造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给“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校应该积极的扩展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保障。同时,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措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办学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人才,共同推进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同时,学校应该加快自身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设备,加强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例如PLC实验室,电机控制实验室等,积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性机能。
3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机械制造业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不仅来自国内,更多的是来自国外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机械制造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引进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迎合了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企业和学校教育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瑛明.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9).
[2] 宋欣颖.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电大理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