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1958年陈毅副总理兼任外长后,周恩来仍然直接领导外交部。我有幸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工作。由于工作之便,我有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周恩来。他那对党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人格魅力,超人的政治智慧,卓越的外交艺术,精细的工作风格,使我深受教育,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周恩来抓工作深入具体。重要的案子或情况,他不限于审阅报告,而往往“一竿子插到底”,把主管部长、司长、处长、科员召到他的办公处,一起研究,当场敲定。
周恩来审批报告特别严格,不仅字斟句酌,还要逐一点上标点。他用毛笔批改,笔画浓重,清晰可辨,避免办案人员误读误辨。我当时除参与文件草拟外,主要工作是追踪文件流程,因此,曾亲眼看到的周恩来的批件很多,现谨就周恩来的严谨细致回忆几例。
一
一则简报。1965年国庆期间,印度尼西亚多个代表团、大量人员访华。我被借调到国防部外事局接待印尼国防学会代表团。此间,印尼发生“九三○”事件,印尼代表团闻讯像炸了锅一样。国防学会是印尼时任总统苏加诺的统战组织,代表团里军、政官员,左、中、右人士都有。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不同,反应不一,这使中方在接待工作中感到政治性、敏感性特别强。为慎重起见,代表团的大小事宜,几乎都由我翻译。10月2日下午,我陪代表团的一位陆军上校从京西宾馆去西单电报大楼,为在事件中被杀的6名印尼高级陆军将领发唁电。上校先问北京至雅加达还有无电信联络,工作人员脱口便答:“有。”待其持电稿入内拍发时,营业员又迅速转回如实说:“北京与雅加达已中断电信联络。”上校以遗憾的表情和疑惑的目光看了营业员几眼,悻悻地走了。回宾馆后,按常规,我把情况经过写成简报上交。3日凌晨3点,外事局李处长把我摇醒,让我看一页纸。蒙眬中我一看是我写的简报,便粗略看了一下说:“没错。”李处长郑重地说,总理看了简报,非常重视,指示查证落实后,要处分电信局的领导。我立即彻底清醒,细看了两遍说:“情况就是这样。”李处长走后,我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揣摩总理为何对此小事如此重视。后来才明白,总理是担心此事可能会引起对方误会,以为工作人员前后说法不一,是中方借故不愿为其发唁电,表现了中国对“九三○”事件的政治态度。周恩来对一件具体事务竟能考虑到如此微妙的细节。
一份电报。通常情况下,中国驻外使馆每天发回的电报,国内主管人员和中央首长都会在第一时间看到,以便抓紧时间研办。印尼“九三○”事件后的多日内,中国驻印尼使馆发回的所有电报,以及中国驻其他国家使馆有关该事件的重要来电,周恩来收到后都立即翻阅,亲自起草复电,发后再呈报毛泽东和中央外事组成员阅。之后,外交部的部领导才能看到来电和周恩来的复电内容。司、处主管人员根本接触不到。几年后,我在整理有关印尼档案时发现,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用绝密电报发回的当地各方人士对印尼“九三○”事件的反应,周恩来在报头上用重重的笔锋批示:如此内容,为何用绝密报发?我思忖良久才意识到,周恩来是要求用更高密级的电报发,以免外泄中国政府对印尼“九三○”事件的特殊关注度。周恩来高度的保密意识,无人企及。
一起抗议。1965年10月18日,外交部第一亚洲司组织全司人员到西山郊游。当日上午,中国驻印尼使馆商务参赞处遭到印尼右派军人的肆意抄砸。他们无端怀疑中方商参处藏有援助印尼共产党的武器。我因出差刚回,疲惫不堪,没有去郊游。我看到特急电报后,觉得情况严重,应紧急办理,但与司领导联系不上,自己又不能处理,干急而无奈。郊游人员回来后,得知发生重大事件,便连夜分头起草处理方案和抗议照会。请示报告呈送周恩来审批后,已过午夜。按毛泽东的作息时间,他已入睡。周恩来觉得不便相扰,便把批件装进信封,注明“等主席醒来,请立即呈批”,即刻送毛泽东处。第二天毛泽东批准了抗议照会,虽于下午递交出去,但已属延误一天。如此严重的外交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是严重失误。对此,周恩来对外交部提出严肃批评,指出外交部缺乏战备观念。他还明确说,毛主席午夜12点休息,陈毅在战争年月养成早睡的习惯,夜里有特急案件,就不要打扰他们了,他个人可以随时叫醒。他还强调,对印尼的第一次抗议,“属第一枪、第一炮,必须经毛主席批准”。可见周恩来纪律的严明和对他人的细致体贴。周恩来批评后,主管副部长韩念龙每晚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司、处领导和全体主管人员,轮流值守在办公室,由此形成的外交部各司值夜班制度,保持了若干年。
二
一个名称。1974年,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根据国际和东南亚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在东盟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交。建交谈判总体顺利,包括马共等马方极为顾忌的问题,一应而解。最后,在“中国”一词的外文名称上,中方内部发生尖锐分歧,建交协议无法签署,拉扎克访华的具体日期也定不下来。马来人和印尼人同文同种,过去两国称中国为Tiongkok(中国)。中国与印尼关系交恶后,印尼改称中国为Chna(支那)。这是日本侵略印尼时对华人的蔑称。印尼这样称中国显然是出于侮辱性的,是不友好的行为。马来西亚和印尼协议统一文字规范后,也称中国为Chna,故其交中方的建交协议马来文文本中,也使用了Chna。中方几经提出用Tiongkok为宜,马方申明了种种为难情形。为顾全建交大局,外交部拟予以让步,却遭到一兄弟单位的坚决反对。他们据理力争,一再强调事情的严肃性和负面影响,且牵扯到建交后两国来往文书问题。两个单位多次商讨,文来信往,难达一致,不得不由外交部将两种意见同时上报,由中央裁决。当时,周恩来身患重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国务院日常工作由李先念副总理主持。李先念收到请示报告后批:“这个问题我不懂,请总理审批。”周恩来抱病在报告上批了长长的一段话,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称的由来、演变,直到现在世界统称中国为China的缘由,说得非常清楚。最后批示,建交协议中用China,建交后两国来往文书的马来文文本中,我方用Tiongkok,马方用China。中方将此意见发出去,对方欣然同意。两国顺利建交。周恩来仅在Chna中间加了个字母“i”,问题就迎刃而解。用China,世界通行,且符合英语是马政府工作语言的实情。此事不仅显示出周恩来的渊博知识,也显示出他思维的灵活与缜密。
周恩来抓工作深入具体。重要的案子或情况,他不限于审阅报告,而往往“一竿子插到底”,把主管部长、司长、处长、科员召到他的办公处,一起研究,当场敲定。
周恩来审批报告特别严格,不仅字斟句酌,还要逐一点上标点。他用毛笔批改,笔画浓重,清晰可辨,避免办案人员误读误辨。我当时除参与文件草拟外,主要工作是追踪文件流程,因此,曾亲眼看到的周恩来的批件很多,现谨就周恩来的严谨细致回忆几例。
一
一则简报。1965年国庆期间,印度尼西亚多个代表团、大量人员访华。我被借调到国防部外事局接待印尼国防学会代表团。此间,印尼发生“九三○”事件,印尼代表团闻讯像炸了锅一样。国防学会是印尼时任总统苏加诺的统战组织,代表团里军、政官员,左、中、右人士都有。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不同,反应不一,这使中方在接待工作中感到政治性、敏感性特别强。为慎重起见,代表团的大小事宜,几乎都由我翻译。10月2日下午,我陪代表团的一位陆军上校从京西宾馆去西单电报大楼,为在事件中被杀的6名印尼高级陆军将领发唁电。上校先问北京至雅加达还有无电信联络,工作人员脱口便答:“有。”待其持电稿入内拍发时,营业员又迅速转回如实说:“北京与雅加达已中断电信联络。”上校以遗憾的表情和疑惑的目光看了营业员几眼,悻悻地走了。回宾馆后,按常规,我把情况经过写成简报上交。3日凌晨3点,外事局李处长把我摇醒,让我看一页纸。蒙眬中我一看是我写的简报,便粗略看了一下说:“没错。”李处长郑重地说,总理看了简报,非常重视,指示查证落实后,要处分电信局的领导。我立即彻底清醒,细看了两遍说:“情况就是这样。”李处长走后,我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揣摩总理为何对此小事如此重视。后来才明白,总理是担心此事可能会引起对方误会,以为工作人员前后说法不一,是中方借故不愿为其发唁电,表现了中国对“九三○”事件的政治态度。周恩来对一件具体事务竟能考虑到如此微妙的细节。
一份电报。通常情况下,中国驻外使馆每天发回的电报,国内主管人员和中央首长都会在第一时间看到,以便抓紧时间研办。印尼“九三○”事件后的多日内,中国驻印尼使馆发回的所有电报,以及中国驻其他国家使馆有关该事件的重要来电,周恩来收到后都立即翻阅,亲自起草复电,发后再呈报毛泽东和中央外事组成员阅。之后,外交部的部领导才能看到来电和周恩来的复电内容。司、处主管人员根本接触不到。几年后,我在整理有关印尼档案时发现,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用绝密电报发回的当地各方人士对印尼“九三○”事件的反应,周恩来在报头上用重重的笔锋批示:如此内容,为何用绝密报发?我思忖良久才意识到,周恩来是要求用更高密级的电报发,以免外泄中国政府对印尼“九三○”事件的特殊关注度。周恩来高度的保密意识,无人企及。
一起抗议。1965年10月18日,外交部第一亚洲司组织全司人员到西山郊游。当日上午,中国驻印尼使馆商务参赞处遭到印尼右派军人的肆意抄砸。他们无端怀疑中方商参处藏有援助印尼共产党的武器。我因出差刚回,疲惫不堪,没有去郊游。我看到特急电报后,觉得情况严重,应紧急办理,但与司领导联系不上,自己又不能处理,干急而无奈。郊游人员回来后,得知发生重大事件,便连夜分头起草处理方案和抗议照会。请示报告呈送周恩来审批后,已过午夜。按毛泽东的作息时间,他已入睡。周恩来觉得不便相扰,便把批件装进信封,注明“等主席醒来,请立即呈批”,即刻送毛泽东处。第二天毛泽东批准了抗议照会,虽于下午递交出去,但已属延误一天。如此严重的外交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是严重失误。对此,周恩来对外交部提出严肃批评,指出外交部缺乏战备观念。他还明确说,毛主席午夜12点休息,陈毅在战争年月养成早睡的习惯,夜里有特急案件,就不要打扰他们了,他个人可以随时叫醒。他还强调,对印尼的第一次抗议,“属第一枪、第一炮,必须经毛主席批准”。可见周恩来纪律的严明和对他人的细致体贴。周恩来批评后,主管副部长韩念龙每晚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司、处领导和全体主管人员,轮流值守在办公室,由此形成的外交部各司值夜班制度,保持了若干年。
二
一个名称。1974年,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根据国际和东南亚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在东盟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交。建交谈判总体顺利,包括马共等马方极为顾忌的问题,一应而解。最后,在“中国”一词的外文名称上,中方内部发生尖锐分歧,建交协议无法签署,拉扎克访华的具体日期也定不下来。马来人和印尼人同文同种,过去两国称中国为Tiongkok(中国)。中国与印尼关系交恶后,印尼改称中国为Chna(支那)。这是日本侵略印尼时对华人的蔑称。印尼这样称中国显然是出于侮辱性的,是不友好的行为。马来西亚和印尼协议统一文字规范后,也称中国为Chna,故其交中方的建交协议马来文文本中,也使用了Chna。中方几经提出用Tiongkok为宜,马方申明了种种为难情形。为顾全建交大局,外交部拟予以让步,却遭到一兄弟单位的坚决反对。他们据理力争,一再强调事情的严肃性和负面影响,且牵扯到建交后两国来往文书问题。两个单位多次商讨,文来信往,难达一致,不得不由外交部将两种意见同时上报,由中央裁决。当时,周恩来身患重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国务院日常工作由李先念副总理主持。李先念收到请示报告后批:“这个问题我不懂,请总理审批。”周恩来抱病在报告上批了长长的一段话,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称的由来、演变,直到现在世界统称中国为China的缘由,说得非常清楚。最后批示,建交协议中用China,建交后两国来往文书的马来文文本中,我方用Tiongkok,马方用China。中方将此意见发出去,对方欣然同意。两国顺利建交。周恩来仅在Chna中间加了个字母“i”,问题就迎刃而解。用China,世界通行,且符合英语是马政府工作语言的实情。此事不仅显示出周恩来的渊博知识,也显示出他思维的灵活与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