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有较大的提高。可是随着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方面的缺失也越发凸显。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不成熟趋于成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养成教育;创新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养成教育的含义在学界没有统一,但内涵大同小异。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不需要任何外部监督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优良作风,还可以让高校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愿意参与创新,投身实践。具体地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高校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让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规范,由外力监督转变为内驱动力,从而拥有足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不足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了“有知识,没素质”的现状,所以高校的养成教育越发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养成教育脱胎于教育学,和传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养成教育,如开设课程、讲座等。学术界也有专家对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可是至今关于养成教育的含义、内涵及理论体系仍没有统一,也没有具有权威性、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教材问世,许多概念等也多借用于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导致现在养成教育前进缓慢。
2.90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父母亲对其的照顾也更为周全,导致他们没吃过苦、没受过罪,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同时,他们也生活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充斥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也有弊。
3.家长在教育作用上的缺失
许多家长以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转变,完全没有想到孩子在初入大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容易遭到忽视和区别对待。家长们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后,并没有了解熟悉学校相关规定,更没有主动跟学校老师沟通联系,使得大学新生养成教育失去了重要力量。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溺爱和过分保护,希望学生能得到特殊对待,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理性客观,让学生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失去了锻炼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大环境中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这些都对高校的养成教育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三、高校的应对措施
高校的养成教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积极应对社会要求,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
1.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育人规范
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学术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结合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检查监督,促使制度由强制养成转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
在建立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学校家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希望家长能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养成教育的因素,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帮助学生尽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改革传统形式为多种形式相结合
传统的养成教育主要以教师授课形式为主,内容偏理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容易产生反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活动范围以校园为主,所以这些场所都是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把一部分课上的内容转移到课下,采取多样形式如宣传海报、标语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基层管理中,使之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有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3.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担负着为人师表的重要职责,往往教师的日常行为,会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行为养成是“习得”,而不是“学得”,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从而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
总之,在高校中开展养成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转型时期的关键举措,而且也是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关系着高校学生能否很好地承担起祖国未来的重任。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输送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养成教育;创新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养成教育的含义在学界没有统一,但内涵大同小异。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不需要任何外部监督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优良作风,还可以让高校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愿意参与创新,投身实践。具体地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高校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让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规范,由外力监督转变为内驱动力,从而拥有足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不足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了“有知识,没素质”的现状,所以高校的养成教育越发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养成教育脱胎于教育学,和传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养成教育,如开设课程、讲座等。学术界也有专家对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可是至今关于养成教育的含义、内涵及理论体系仍没有统一,也没有具有权威性、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教材问世,许多概念等也多借用于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导致现在养成教育前进缓慢。
2.90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父母亲对其的照顾也更为周全,导致他们没吃过苦、没受过罪,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同时,他们也生活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充斥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也有弊。
3.家长在教育作用上的缺失
许多家长以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转变,完全没有想到孩子在初入大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容易遭到忽视和区别对待。家长们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后,并没有了解熟悉学校相关规定,更没有主动跟学校老师沟通联系,使得大学新生养成教育失去了重要力量。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溺爱和过分保护,希望学生能得到特殊对待,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理性客观,让学生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失去了锻炼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大环境中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这些都对高校的养成教育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三、高校的应对措施
高校的养成教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积极应对社会要求,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
1.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育人规范
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学术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结合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检查监督,促使制度由强制养成转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
在建立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学校家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希望家长能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养成教育的因素,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帮助学生尽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改革传统形式为多种形式相结合
传统的养成教育主要以教师授课形式为主,内容偏理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容易产生反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活动范围以校园为主,所以这些场所都是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把一部分课上的内容转移到课下,采取多样形式如宣传海报、标语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基层管理中,使之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有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3.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担负着为人师表的重要职责,往往教师的日常行为,会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行为养成是“习得”,而不是“学得”,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从而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
总之,在高校中开展养成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转型时期的关键举措,而且也是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关系着高校学生能否很好地承担起祖国未来的重任。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输送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