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渴望发财,只是方式不同,但靠名气赚钱就是明星的专利了。
明星是让人羡慕的,但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许多演艺圈里的人都会为自己准备退路。于是,各路明星纷纷分身做生意,有的得意归来春风满面,有的暗淡收场血本无归。
明星投身商界,到底是“聪明一世”还是“糊涂一时”?
李宁:学无止境+国际视野
整个世界都在说,乔丹是一个明星,但乔丹自己却说,我是一个商人。于是,“乔丹”品牌独立了,而且现在不光打篮球的可以穿“乔丹”,玩棒球的,打高尔夫的,踢美式足球的,都可以穿“乔丹”,甚至是最新潮的MP3,都可以刻上“飞人”灌篮的LOGO。其实不光乔丹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影子挣钱,李宁也能。
李宁之所以能成功,秘诀有两个:
一是始终坚持学习。1998年李宁淡出公司的日常运营,进入北大学习了4年法律,还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李宁公司和他一样攻读EMBA的高级管理人员至少有1O位以上。
二是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从公司建立之初,通过赞助亚运会一炮打红,到1999年通过解雇一些占据重要职位的家族成员,聘请更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从而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这两个措施使李宁公司保持住了竞争力。但是,随着国际品牌不断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李宁深知,唯有实现“品牌国际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999年8月,李宁公司代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第一次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以品牌进入的方式征战欧洲市场。
十几年来,李宁公司由最初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到拥有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公司。2004年在香港的上市,标志着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已步入轨道。李宁亲手缔造了一个年销售额20亿元的商业王国,在下海经商的前体育明星中,这是绝无仅有的。
刘晓庆: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
纵观娱乐圈,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明星中投资做生意的不在少数。但让人遗憾的是,明星们在生意场上并不都像他们在舞台上那样风光,大多数明星的经商之路都是亏的多赚的少。臧天朔的蒙古餐吧,已经不见影踪;窦唯也早已撤出庆云楼的股份;那英与姐姐合开的菜馆也不知去向;郝海东的沿海集团亦濒临破产……
在经商失败的明星中,跌得最惨的莫过于刘晓庆。20岁开始演戏,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无数的刘晓庆,却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转而经商,十几年来,所涉猎的范围横跨影视、房产、时尚等多个领域,过手的金钱何止千万。商场变幻无情,经商的人又怎么可能轻易躲过这许多的枪林弹雨?聪明过头的刘晓庆栽跟头了。2002年6月到2003年8月,刘晓庆因涉嫌逃税入狱400多天,被拘、罚款之后,公司倒闭,资金冻结,资产被拍卖,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且欠下千万巨款。出狱后,大彻大悟的刘晓庆坦然承认,自己对做生意其实还是门外汉。
刘晓庆是个个性极强且精明能干的人,信奉的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格言。出狱后,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拍15部电视剧,再加上接拍了许多广告,终于还清了千万税款。现在的刘晓庆忙于自己公司“晓庆实业”的工作,这间公司涉猎房地产、教育、拍电影和电视剧领域,经营情况看上去相当不错。
失败了一次,聪明的刘晓庆恐怕要收敛一下自己的过分聪明了。
刘德华:屡败屡战的理想主义商人
没有经纪公司,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并同时拥有多家制作公司的香港艺人,刘德华应该算第一人。不过,刘德华的投资之路并不顺利。
他的天幕电影公司制作的多是主流题材之外的文艺电影,除去创业作品《九一神雕侠侣》大获全胜之外,之后所有电影都是血本无归。在《天与地》惨败之后,刘德华大致有3000万亏损,被迫将天幕公司抵偿给台湾片商。后来刘德华将剩余胶片支持陈果拍摄《香港制造》,本片的良好声誉,促使刘德华有信心再度投资电影,并且在2000年引入其他股东。在《给他们一个机会》票房惨淡之后,合伙人麦绍棠与刘德华矛盾公开激化,最终以刘德华离开天幕告终,刘德华又是亏损数千万元。
刘德华是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他的电影极多,故而成为电影公司老板眼中的红人,近年的《无间道》、《天下无贼》等无不证明这一点。但是他本人做老板,却往往是一塌糊涂。刘德华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在于他是个多栖明星,唱片、演唱会、广告、代言等的收入可以确保去投资电影。
刘德华是个执著的人,虽然作为老板已经赔了15年,但他仍痴心不改,继续投资。2005年,他启动了“亚洲新星导”计划,“大导演要等大制作、大投资才拍片。又有很多电影人说没电影拍。其实是很多年轻的导演没机会。我自己也做过新人,我知道他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机会,让大家有途径知道他们的名字。好似新秀有歌唱比赛,都要有机会给他们上台唱歌。”刘德华在“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启动发布会上透露,他不停地接演电影,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片酬资助年轻导演拍片。
终于,2005年的《再说一次我爱你》没有赔钱,2006年《疯狂的石头》投资300万赚回2000万,但愿这种好景能够继续下去。
明星商路为何艰辛
明星们下海经商都抱着美好的希望,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明星们投资经商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其所投资的项目并不熟悉,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以钟镇涛为例,他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积累的财富已经很多了。但是他在事先没有对地产业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组建“祥升有限公司”涉足其中,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大问题是,明星们普遍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监管,这为失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明星们大部分的精力还是花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上,无法对自己的投资项目投入太多时间,而这又恰恰是投资的大忌。像刘德华,组建天幕公司后并没有放弃演戏,使得他对公司的经营分身乏术。他的合伙人香港中建电讯公司的总裁麦绍棠就曾公开表示,本来天幕公司是以刘德华为中心,但他却挤不出时间来处理公司事务,最终使两位合伙人产生隔阂,以至于最后对簿公堂,惨淡收场。
其实,明星经商与否,商场上的得失成败完全依人而异,依能力而定,依时机而定,既没时髦可赶,也没面子可比,勉为其难更是大可不必。
明星是艺坛上的骄子,但绝非经商的“全能儿”,名气可以赚来钱,但绝不是万能的。找不准定位盲目跟风已是大忌,贪大贪多、急功近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四处开花”更是自寻末路。既然投身商海,明星们就得放下架子,一猛子扎进去,切切实实地做,而且要做好,做出水平,做出特色,否则不但白忙活一场,还会搭上血汗钱。
编辑:尘埃
明星是让人羡慕的,但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许多演艺圈里的人都会为自己准备退路。于是,各路明星纷纷分身做生意,有的得意归来春风满面,有的暗淡收场血本无归。
明星投身商界,到底是“聪明一世”还是“糊涂一时”?
李宁:学无止境+国际视野
整个世界都在说,乔丹是一个明星,但乔丹自己却说,我是一个商人。于是,“乔丹”品牌独立了,而且现在不光打篮球的可以穿“乔丹”,玩棒球的,打高尔夫的,踢美式足球的,都可以穿“乔丹”,甚至是最新潮的MP3,都可以刻上“飞人”灌篮的LOGO。其实不光乔丹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影子挣钱,李宁也能。
李宁之所以能成功,秘诀有两个:
一是始终坚持学习。1998年李宁淡出公司的日常运营,进入北大学习了4年法律,还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李宁公司和他一样攻读EMBA的高级管理人员至少有1O位以上。
二是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从公司建立之初,通过赞助亚运会一炮打红,到1999年通过解雇一些占据重要职位的家族成员,聘请更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从而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这两个措施使李宁公司保持住了竞争力。但是,随着国际品牌不断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李宁深知,唯有实现“品牌国际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999年8月,李宁公司代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第一次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以品牌进入的方式征战欧洲市场。
十几年来,李宁公司由最初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到拥有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公司。2004年在香港的上市,标志着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已步入轨道。李宁亲手缔造了一个年销售额20亿元的商业王国,在下海经商的前体育明星中,这是绝无仅有的。
刘晓庆: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
纵观娱乐圈,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明星中投资做生意的不在少数。但让人遗憾的是,明星们在生意场上并不都像他们在舞台上那样风光,大多数明星的经商之路都是亏的多赚的少。臧天朔的蒙古餐吧,已经不见影踪;窦唯也早已撤出庆云楼的股份;那英与姐姐合开的菜馆也不知去向;郝海东的沿海集团亦濒临破产……
在经商失败的明星中,跌得最惨的莫过于刘晓庆。20岁开始演戏,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无数的刘晓庆,却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转而经商,十几年来,所涉猎的范围横跨影视、房产、时尚等多个领域,过手的金钱何止千万。商场变幻无情,经商的人又怎么可能轻易躲过这许多的枪林弹雨?聪明过头的刘晓庆栽跟头了。2002年6月到2003年8月,刘晓庆因涉嫌逃税入狱400多天,被拘、罚款之后,公司倒闭,资金冻结,资产被拍卖,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且欠下千万巨款。出狱后,大彻大悟的刘晓庆坦然承认,自己对做生意其实还是门外汉。
刘晓庆是个个性极强且精明能干的人,信奉的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格言。出狱后,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拍15部电视剧,再加上接拍了许多广告,终于还清了千万税款。现在的刘晓庆忙于自己公司“晓庆实业”的工作,这间公司涉猎房地产、教育、拍电影和电视剧领域,经营情况看上去相当不错。
失败了一次,聪明的刘晓庆恐怕要收敛一下自己的过分聪明了。
刘德华:屡败屡战的理想主义商人
没有经纪公司,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并同时拥有多家制作公司的香港艺人,刘德华应该算第一人。不过,刘德华的投资之路并不顺利。
他的天幕电影公司制作的多是主流题材之外的文艺电影,除去创业作品《九一神雕侠侣》大获全胜之外,之后所有电影都是血本无归。在《天与地》惨败之后,刘德华大致有3000万亏损,被迫将天幕公司抵偿给台湾片商。后来刘德华将剩余胶片支持陈果拍摄《香港制造》,本片的良好声誉,促使刘德华有信心再度投资电影,并且在2000年引入其他股东。在《给他们一个机会》票房惨淡之后,合伙人麦绍棠与刘德华矛盾公开激化,最终以刘德华离开天幕告终,刘德华又是亏损数千万元。
刘德华是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他的电影极多,故而成为电影公司老板眼中的红人,近年的《无间道》、《天下无贼》等无不证明这一点。但是他本人做老板,却往往是一塌糊涂。刘德华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在于他是个多栖明星,唱片、演唱会、广告、代言等的收入可以确保去投资电影。
刘德华是个执著的人,虽然作为老板已经赔了15年,但他仍痴心不改,继续投资。2005年,他启动了“亚洲新星导”计划,“大导演要等大制作、大投资才拍片。又有很多电影人说没电影拍。其实是很多年轻的导演没机会。我自己也做过新人,我知道他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机会,让大家有途径知道他们的名字。好似新秀有歌唱比赛,都要有机会给他们上台唱歌。”刘德华在“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启动发布会上透露,他不停地接演电影,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片酬资助年轻导演拍片。
终于,2005年的《再说一次我爱你》没有赔钱,2006年《疯狂的石头》投资300万赚回2000万,但愿这种好景能够继续下去。
明星商路为何艰辛
明星们下海经商都抱着美好的希望,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明星们投资经商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其所投资的项目并不熟悉,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以钟镇涛为例,他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积累的财富已经很多了。但是他在事先没有对地产业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组建“祥升有限公司”涉足其中,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大问题是,明星们普遍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监管,这为失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明星们大部分的精力还是花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上,无法对自己的投资项目投入太多时间,而这又恰恰是投资的大忌。像刘德华,组建天幕公司后并没有放弃演戏,使得他对公司的经营分身乏术。他的合伙人香港中建电讯公司的总裁麦绍棠就曾公开表示,本来天幕公司是以刘德华为中心,但他却挤不出时间来处理公司事务,最终使两位合伙人产生隔阂,以至于最后对簿公堂,惨淡收场。
其实,明星经商与否,商场上的得失成败完全依人而异,依能力而定,依时机而定,既没时髦可赶,也没面子可比,勉为其难更是大可不必。
明星是艺坛上的骄子,但绝非经商的“全能儿”,名气可以赚来钱,但绝不是万能的。找不准定位盲目跟风已是大忌,贪大贪多、急功近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四处开花”更是自寻末路。既然投身商海,明星们就得放下架子,一猛子扎进去,切切实实地做,而且要做好,做出水平,做出特色,否则不但白忙活一场,还会搭上血汗钱。
编辑: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