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能电网是实现新能源技术革命和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推动了跨学科、跨领域技术与产品的高度融合。本文对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电气工程;智能电网;专业硕士;校企合作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專硕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 周学君, 黄华. 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0(35): 45-46.
[2]周美兰, 孟大伟, 戈宝军. 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14): 15-17.
[3]郝思鹏, 张仰飞, 杨志超,等. 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66-69.
关键字:电气工程;智能电网;专业硕士;校企合作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專硕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 周学君, 黄华. 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0(35): 45-46.
[2]周美兰, 孟大伟, 戈宝军. 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14): 15-17.
[3]郝思鹏, 张仰飞, 杨志超,等. 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