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长期被人们忽视,发展较为缓慢。在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需要。本文通过透析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根源所在,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并能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难点
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较晚被提上高校素质教育的日程,长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相当缓慢。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情况急剧加重,人们开始反思高校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方式,在就业难的今天越发地倍受关注和重视,人们希望通过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来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开拓就业新渠道。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在中国一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其发展得异常艰辛,其现状令人担忧。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从发展思路到课程改革到师资配备到有效实施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抓住关键方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从宏观上审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上的现状主要体现在:
1、重视力度加大,但认识上还有偏颇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如一些高校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服务社会。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将原来创新教育的内容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比如“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勿需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展的,而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等等,还有部分师生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这些片面的认识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2、创业教育途径开始多样化,但创业效果不明显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逐渐打破单纯的理论教育和在就业培训指导中进行创业教育的传统,而开始通过多种途径中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有关创业企业家、创业校友来校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增强学生的创业感受,为学生创业建设了大学科创园,等等。但是总体上看,这些教育活动还只是一些分散、零星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好:真正去创业的人并不多,学生在创业需要的品质上很欠缺,对创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尤其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塑造上表现出这部分创业教育内容缺失严重。所以,还应当继续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途径。
3、教育方式多元化,但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方式也在丰富,从简单的创业指导到创业培训到创业竞赛再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在多元化。然而,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总归还是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常见的是理论讲授,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4、师资力量增加,但缺乏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教育者
在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任务先前主要由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老师担任,而现今两课教育者、辅导教师和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也加盟创业教育中,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虽然在教师数量上有了增加,但是这些教师却存在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在具体指导时也多是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缺少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这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是不佳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表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深究根源,这和我们的认识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建构等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具体来说,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传统文化方面、社会家庭环境方面和学校教育体制方面,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讲求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追求高度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曾一度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孕育了高深悠远的中国文明;但站在人文关怀、人性发展这个角度,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它是否定个人的主体性的。这一弊端在人的性格上是塑造了“从众”、缺乏独立意识的人,在教育上就是造就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立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1、从众思想的养成导致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压力相对减小、竞争降低的情况下,容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加之无形的攀比心理让很多大学生不顾自身的特殊性而一味跟风,追求和他人相同的学习生活方式、人生理想、消费水平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意识。
在创业这一领域,创业者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和对象,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走势,这需要创业者具备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以及果断决策的魄力来进行自主的创业活动。如果大学生创业者缺少了独立意识、缺少了自主创业的勇气和魄力,那是无法进行创业活动的。但是学生的从众思想却阻碍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塑造和独立自主个性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择业等方面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面对、独立承担的勇气。大学生在意识上表现出了从众心理,和行为上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导致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一个主要思想因素。
2、“随遇而安”、“按部就班”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能力。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我们在先辈们那里接受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按部就班”等,追求稳定和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精神文化,也越發的在骨子里养成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在大学生的头脑里存活下来,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消极后果,会使得大学生在很多时候失去自信和斗志,失掉学习的动力,失掉去接受、去适应新事物的勇气,最后变得缺乏开创精神、创造能力。而他们失掉的这些精神和品质,恰恰又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下,当代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的吸收了一些消极的思想,使得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时不时地产生害怕挑战、逃避挑战,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保守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斗志和开拓精神。
3、“官本位”文化和计划观念造成大学生缺乏市场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因为做官有特权,可以满足个体的诸多私利,人们才把当官、进入政府部门作为自己的择业取向和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并把它作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致身青云”、“学而优则仕”。“竞相为官”的官本位观念代代相传,影响着现代人的择业观,让许多学生仍怀揣一份稳定、有编制的就业梦想,很少考虑去自主创业。另外,新中国长期盛行的计划经济深深影响了市场意识的培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充斥着社会方方面面,国家政府安排了包括人们生老病死的一切,对于人生的追求也被组织计划安排了,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相当一段时间退出了人们的思维。受计划经济那个年代的影响,中国人的市场意识总的来说比较淡薄,缺乏打破传统就业方式去开创新事业的意识和斗志。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也接受了这种观念,表现出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意识的状况。因而在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中,他们鲜少去接触市场、自主能动地去认识和了解市场,在市场中去打拼、去创造新的事业。
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思想劣根性大大加大了创业教育的难度。学生思想上的工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业教育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下许多工夫来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育,这成为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对创业教育展开的制约
1、社会创业难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畏惧。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其影响,呈现大幅度波动,经济危机有加深的趋势。经济形势不乐观,让很多人不敢贸贸然进行创业。加之缺乏创业资金、创业经验,国家贷款、培训等环节仍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社会创业环境缺失等众多原因,使得大学生创业更是举步维艰,难以进行。这些困难成了束缚大学生群体进行创业活动的巨大障碍,造成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兴趣严重缺乏,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创业。学生对创业提不起兴趣,热情不够,这是高校创业教育难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达到的效果。
2、家庭的溺爱养成大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孩子在生活上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不是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或加以正确引导,而是一味地袒护、心疼孩子。当孩子养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时,他们就会逐渐丢失应有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父母会为自己安排好生活、工作的一切事情,完全不用他们自己去奋斗、拼搏,不用去面对就业或创业的压力、困境。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许多学生的依赖思想,在对待就业和创业,许多的大学生都是抱着“等、靠、要”态度,而不去自己奋斗。这种依赖思想让人失去斗志和热情,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兴趣,也让学校的创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三)学校教育模式对创业教育的制約
1、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沿袭了应试教育的传统,在高等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考分数至上的指挥棒引导下,在高等教育偏重知识传承的现状下,素质教育不过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口号,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局限在单一的专业学习范围内,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丧失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所以,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偏执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标准的错位,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目前高等教育投入大、产出小,数量大、质量差,重知识、轻人品,升学率高、就业率低的不平衡现状;另一方面,也大大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塑造、培养,影响了高校的创业教育。
2、学校单一的职业辅导培训缺乏创业教育内容。
纵观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或多或少的有着创业教育的身影,但是其教学形式和教育手段十分的单一,主要采取的是职业辅导,就业培训,就业、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比较分散的非基本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而且重点还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小范围辅助性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这些力度较小的创业教学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大多只能普及就业形势和创业现状等常识,并不能系统地传授创业知识和较高层次的创业技能给大学生,所有基本上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目前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能力的需求。
本文仅对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加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借此引发更多的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做出思考。而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此有所忽略,另选他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廉永杰主编.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李建国.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4]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l)。
[5]荆德刚.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策[N].中国青年报.2006(2)。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难点
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较晚被提上高校素质教育的日程,长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相当缓慢。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情况急剧加重,人们开始反思高校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方式,在就业难的今天越发地倍受关注和重视,人们希望通过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来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开拓就业新渠道。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在中国一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其发展得异常艰辛,其现状令人担忧。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从发展思路到课程改革到师资配备到有效实施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抓住关键方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从宏观上审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上的现状主要体现在:
1、重视力度加大,但认识上还有偏颇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如一些高校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服务社会。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将原来创新教育的内容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比如“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勿需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展的,而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等等,还有部分师生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这些片面的认识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2、创业教育途径开始多样化,但创业效果不明显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逐渐打破单纯的理论教育和在就业培训指导中进行创业教育的传统,而开始通过多种途径中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有关创业企业家、创业校友来校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增强学生的创业感受,为学生创业建设了大学科创园,等等。但是总体上看,这些教育活动还只是一些分散、零星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好:真正去创业的人并不多,学生在创业需要的品质上很欠缺,对创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尤其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塑造上表现出这部分创业教育内容缺失严重。所以,还应当继续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途径。
3、教育方式多元化,但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方式也在丰富,从简单的创业指导到创业培训到创业竞赛再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在多元化。然而,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总归还是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常见的是理论讲授,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4、师资力量增加,但缺乏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教育者
在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任务先前主要由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老师担任,而现今两课教育者、辅导教师和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也加盟创业教育中,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虽然在教师数量上有了增加,但是这些教师却存在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在具体指导时也多是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缺少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这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是不佳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表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深究根源,这和我们的认识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建构等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具体来说,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传统文化方面、社会家庭环境方面和学校教育体制方面,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讲求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追求高度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曾一度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孕育了高深悠远的中国文明;但站在人文关怀、人性发展这个角度,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它是否定个人的主体性的。这一弊端在人的性格上是塑造了“从众”、缺乏独立意识的人,在教育上就是造就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立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1、从众思想的养成导致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压力相对减小、竞争降低的情况下,容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加之无形的攀比心理让很多大学生不顾自身的特殊性而一味跟风,追求和他人相同的学习生活方式、人生理想、消费水平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意识。
在创业这一领域,创业者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和对象,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走势,这需要创业者具备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以及果断决策的魄力来进行自主的创业活动。如果大学生创业者缺少了独立意识、缺少了自主创业的勇气和魄力,那是无法进行创业活动的。但是学生的从众思想却阻碍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塑造和独立自主个性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择业等方面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面对、独立承担的勇气。大学生在意识上表现出了从众心理,和行为上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导致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一个主要思想因素。
2、“随遇而安”、“按部就班”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能力。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我们在先辈们那里接受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按部就班”等,追求稳定和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精神文化,也越發的在骨子里养成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在大学生的头脑里存活下来,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消极后果,会使得大学生在很多时候失去自信和斗志,失掉学习的动力,失掉去接受、去适应新事物的勇气,最后变得缺乏开创精神、创造能力。而他们失掉的这些精神和品质,恰恰又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下,当代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的吸收了一些消极的思想,使得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时不时地产生害怕挑战、逃避挑战,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保守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斗志和开拓精神。
3、“官本位”文化和计划观念造成大学生缺乏市场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因为做官有特权,可以满足个体的诸多私利,人们才把当官、进入政府部门作为自己的择业取向和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并把它作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致身青云”、“学而优则仕”。“竞相为官”的官本位观念代代相传,影响着现代人的择业观,让许多学生仍怀揣一份稳定、有编制的就业梦想,很少考虑去自主创业。另外,新中国长期盛行的计划经济深深影响了市场意识的培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充斥着社会方方面面,国家政府安排了包括人们生老病死的一切,对于人生的追求也被组织计划安排了,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相当一段时间退出了人们的思维。受计划经济那个年代的影响,中国人的市场意识总的来说比较淡薄,缺乏打破传统就业方式去开创新事业的意识和斗志。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也接受了这种观念,表现出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意识的状况。因而在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中,他们鲜少去接触市场、自主能动地去认识和了解市场,在市场中去打拼、去创造新的事业。
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思想劣根性大大加大了创业教育的难度。学生思想上的工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业教育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下许多工夫来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育,这成为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对创业教育展开的制约
1、社会创业难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畏惧。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其影响,呈现大幅度波动,经济危机有加深的趋势。经济形势不乐观,让很多人不敢贸贸然进行创业。加之缺乏创业资金、创业经验,国家贷款、培训等环节仍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社会创业环境缺失等众多原因,使得大学生创业更是举步维艰,难以进行。这些困难成了束缚大学生群体进行创业活动的巨大障碍,造成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兴趣严重缺乏,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创业。学生对创业提不起兴趣,热情不够,这是高校创业教育难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达到的效果。
2、家庭的溺爱养成大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孩子在生活上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不是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或加以正确引导,而是一味地袒护、心疼孩子。当孩子养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时,他们就会逐渐丢失应有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父母会为自己安排好生活、工作的一切事情,完全不用他们自己去奋斗、拼搏,不用去面对就业或创业的压力、困境。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许多学生的依赖思想,在对待就业和创业,许多的大学生都是抱着“等、靠、要”态度,而不去自己奋斗。这种依赖思想让人失去斗志和热情,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兴趣,也让学校的创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三)学校教育模式对创业教育的制約
1、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沿袭了应试教育的传统,在高等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考分数至上的指挥棒引导下,在高等教育偏重知识传承的现状下,素质教育不过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口号,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局限在单一的专业学习范围内,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丧失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所以,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偏执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标准的错位,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目前高等教育投入大、产出小,数量大、质量差,重知识、轻人品,升学率高、就业率低的不平衡现状;另一方面,也大大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塑造、培养,影响了高校的创业教育。
2、学校单一的职业辅导培训缺乏创业教育内容。
纵观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或多或少的有着创业教育的身影,但是其教学形式和教育手段十分的单一,主要采取的是职业辅导,就业培训,就业、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比较分散的非基本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而且重点还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小范围辅助性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这些力度较小的创业教学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大多只能普及就业形势和创业现状等常识,并不能系统地传授创业知识和较高层次的创业技能给大学生,所有基本上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目前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能力的需求。
本文仅对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加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借此引发更多的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做出思考。而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此有所忽略,另选他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廉永杰主编.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李建国.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4]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l)。
[5]荆德刚.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策[N].中国青年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