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教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农村教学 语文教师 新课改
  如今,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城镇波及乡村。随着新课改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及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距《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有较大差距。很多人是通过卫星电视中专、函授等形式获得的学历,其实际文化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部分是由民办转为公办,学历大部分是初高中水平,甚至是小学水平。2.教育观念落后。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观、育人观上,不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种观念统摄下,他们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授语文时还是按照识字、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进行,将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得晕头转向。3.专业技能不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他们当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极少,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备课、写教案、设计板书,以及粉笔字的书写、授课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粉笔字不过关,一口方言土语,学生有的中学毕业还不会说普通话,试问这样的教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吗?4.科研能力不强。一般说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没有专职的,学校往往根据当时具体情况为教师安排课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教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创新、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增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农村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农村大课堂,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才会展翅翱翔;教师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首先是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外,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还要读其他方面书籍,平时可以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市、区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其次是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然后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市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训练等。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旨在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要实现具体新课改目标,就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
  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关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人,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什么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观念,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地位是教师给予的。在学校中,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根据成绩、品行等将学生划分等级、贴上标签。成绩、品行等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觉自信、积极健康的精神意志则是更重要的、更现实的教育目标。多年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这种教学旧习让教师在教学中独领风骚、一霸课堂天下,却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生丰富多彩的意见全部千篇一律“格式化”,哪有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和氛围?这不是把学生的创新火星给掐灭了吗?这不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吗?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反思传统师生关系,切实转变态度观念,尊重学生,用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爱心,重塑爱生为师的形象,实现心与心之间的平等交流,真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主旨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和諧融洽。   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是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师可以批评和惩罚学生,而学生不能对教师提出意见或表示不满。教师维护自身权威的手段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体罚”和变相体罚,其“英雄事迹”在媒体报道中不乏其例,由此培养出一批“听话的乖孩子”,无所创新,毫无主见,庸庸无为,终无建树。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和顾问。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教与学由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替代,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应该特别强调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毕竟是师生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尊重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情绪变化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由讨论,切实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可忽视同学关系的和谐融洽。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校园中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最经常的、合作是最频繁的,同学们交往合作的形式方法、彼此之间的态度情感,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在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素质教育旗帜下,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与进步,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上课自然离不开备课,也离不开教师对语文“学什么”、“怎样学”的理解与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就是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目标。
  首先,教师必须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终极目标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落实。
  其次,教师必须明白如何才能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深入文本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由教师备课时准备好了的,其目的常常只是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语文课由于课型不同,内容不同,训练目标不同,授课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不会存在一个笼统的思路或统一的范式,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也是人的认知能力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授之以渔”,待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教师给予足够信任和尊重,鼓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风帆,激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运用已掌握的各种学习方法促进自主发展。
  五、有效实施新课改,思考新课改的出路
  (一)新课改在基础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现在基础教育不深刻也不扎实。最了解基础的人,就是打基础的人。因此基础教学应该像农民打地基,要深刻、扎实。有一位中学教师做过试验,让10位名牌大学学生考中学化学模拟试题,结果最高75分,最低16分(原本都是考130以上的)。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上大学,那当时花这么多精力考130分干吗?可见,当前基础教育浪费了学生很多青春年华,为什么不可以学点其他有用的呢?
  现在的基础教育过于片面。打地基就要四脚到边,这就是全面发展的道理,即基础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就如一条大坝,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是豆腐渣工程。但基础教育太不全面了。当今强调的考试成绩,只能勉强算智育,考上北大清华的不见得都是全面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人的终身发展的四大支柱,可作为基础教育这地基的四条边:
  1.学会认知。基础教育只是通过认知手段学会一些具体的东西,因此只能叫认知学会。
  2.學会做事。劳动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有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没做过家务,没做过体力劳动。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炒作与引导使体力劳动与做事成了“低贱”的活。
  3.学会合作。中国人其实是一向讲究集体合作的,合作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事,没必要学外国。外国人讲合作,在于他们原本太自我、太个人了,才发现了合作的潮流。而中国人现在却非常强调竞争,因为考试评价制度要求竞争。现在全社会都在插手基础教育,如家长帮孩子择校、请家教等,制造基础教育的不公平。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5、6岁的孩子学7、8岁的东西,这是偷跑,没多少实际意义。甚至许多学校提出“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其实并不科学,作为专业学校与教师,为什么要让外行满意?关于基础教育,有个世界通行法则,即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保持教育公平对于差别的优先性法则。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应淡化竞争,强调合作,竞争可以到大学再开始。但现在连硕士研究生也统考,只能说明把学生创新的可能性推迟到了硕士之后。   4.学会生存。现在的基础教育太精致了。基础教育在表现形式上应粗糙些,就如打地基,基础结实、深刻、全面就好。现代的基础教育精致化是个误区,导致素质教育多年无进展。素质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不应当是很精致的东西。就像农民间苗,看见两颗大白菜并在一起,他会毫不犹豫地把高的一颗摘掉,因为他觉得剩下那颗长得敦实、长势好。这就是讲究生命力强,讲究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讲究基本素质,而不在表面的高矮。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是有效实施新课改不可忽视的。
  (二)实施新课改的出路思考
  新课改对任何教学实践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折腾的严峻挑战下,你不得不去学习、去努力、去拼搏、去竞争,于是在越来越觉得当教师不容易的情况下,教师的实际地位得以慢慢提高。
  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教学实践者都将经历一系列对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颠覆性改变。1.教材知识观改变的问题。传统观念是一种知识仓库型,教材是仓库,教师送货,学生进货,考试提货,试卷则是提货单。但在新观念中,教材仅是教学使用的材料。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我们研究高分,同时还得研究时间与精力的花费因素。有教师在一年里把高中三年课程都教完,还考出高分,这就是最优化。3.课堂中心问题。关于课堂的理解,应该是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所以教师应把心态开放些、开阔些,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4.教师的权威问题。教师权威逐步消减是趋势,可责任却没降低。当然,变革带来很多文化上的变化,教师有时也得向学生学点什么。
  新课改必然追求本土化,走本土化道路。失去本根本土的文化不可能存活,如果拥有本根本土文化,则外部所有变化都只是形式。因此,最高指导新课改的哲学思想应该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例析課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中国教育学刊,2008(1).
  [2]李玉军.试论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管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
  [3]赵艺.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思考[J].陕西教育,2007(12).
  [4]韦自卫.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07(9).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使语文教学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昵?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促进教学手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呢?  
摘 要: 本文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探究,主要从三个方面作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变革、评价机制的构建。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程资源 学习方法 评价机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立足点,重视开发利用课文课内外课程资源,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学习方式的变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英语往往从兴趣出发,若强行要他们学英语,反而给他们更多的心理负担,引起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不仅要在课程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帮助学生提高素质。语文作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科,在学生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符合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对语文提出综合性教学的新方针。初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学习质量的提高尤為重要。
语文教学追求真实有效是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因学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 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从事物的逻辑规律角度,而不是从逻辑知识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关键词: 认知规律 逻辑思维 训练方法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有“八字宪法”的说法,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本知识,其中的“逻”指的是逻辑。《现代汉语词典》对“逻辑
摘 要: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似乎变成纯粹的“咬文嚼字”,一篇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索然寡味。本文以文、道、美统一的观点,重新审视语文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情操的教育,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文道美统一 教书育人  语文教育的“文”与“道”能否兼顾的争论已经持续很多年。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自觉或者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对范文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通过知识积累进行方法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突破高中传统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低层次阅读状况,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界面前的首要难题。本文对语文阅读与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切实有力的反思,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对策  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
摘 要: 跟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有所不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侧重于理解和感悟,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阅读学习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教师对课堂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理解和学习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有助于语文
摘 要:国内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经济下滑的压力,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会导致公司的盈利空间被逐步地压缩。公司要根据外界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来积极转变运行模式,加快推动公司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使公司的经营效率得到快速的提升。將公司的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打通,使公司的运行数据能够在经营信息平台上整合。业财融合会给高层领导投资决策提供更精准的财务数据支持,使公司的运营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