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在这两个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剧本当中,对于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描写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对时代性的回应,也是作者对于封建时代爱情的一种突破与尝试。所以,对《西厢记》和《牡丹亭》剧本中所展现出来的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探究,是全面理解当时时代发展的特征,也是分析汤显祖与王实甫二人之间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汤显祖;王实甫
  作者简介:王娟(1981.8-),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戏曲、曲艺)、舞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从这两部作品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以及对这种传统婚恋观念的冲突与反思。虽然这两部戏都是围绕爱情故事所展开的,但是它们对于爱情的心理描写及对于爱情的认知,则是不同的。
  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基础:心理格调不同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属于爱情婚恋题材的作品,而且这两部戏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都极为鲜明和张扬,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爱情婚恋观念进行了冲击,这也正是这两部戏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的原因。这两部戏在描写爱情心理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样的创作主题展开的。不过,通过仔细阅读这两个戏的剧本,仍然可以发现《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爱情心理描写的中心主题上,有着一定的差别。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两部戏创作的时代不同,其本质上所要表达的爱情心理主格调也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就是《西厢记》的心理描写手法主要是以爱情去挑战传统的礼法;《牡丹亭》对于爱情心理的描写手法则是以感情去挑战理性。
  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爱情实际上是和礼法、和理性相结合的,所有的爱情都不能够围绕着人的本身欲望去展开描写,而是要与所有的礼法和教义相结合来描写。这一点就像很多传统戏剧里面,所描写的少女都是养在深闺之中无人识。比如《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以及《牡丹亭》当中的杜丽娘,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当中的传统礼法所束缚。因此,这两部戏在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时,多多少少都表现出对当时封建礼教下女性扭曲心理的一种刻画。因为在封建社会当中,所有的女性都无法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其感情长期受到压抑,身体和心理都失去了自由和平衡。所以扭曲的人性,才会展现出扭曲的爱情心理,这是两个剧本的共通点。
  不过,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区别,仍然是爱情心理的主格调上的区别。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对于传统的程朱理学仍然是给予了一定的认定。但是,毕竟是一个游牧民族的政权,所以对传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传统的封建礼教的价值认同则相对比较低。元朝所倡导的是一种民族强烈的包容性,无论是其宗教信仰,还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都具有一种杂糅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条件下,《西厢记》所刻画的爱情心理,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礼教的冲击与否定,这也是王實甫在创作这一作品的时候,有意为之的一种特点。
  在王实甫的笔下,崔莺莺和张生为了实现永老无别离的爱情理想,也希望通过各种努力和斗争来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得到了胜利。所以,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心理的细节刻画时,更多地展现出了这种叛逆与生命力,是以情感来抗击传统的礼教。
  汤显祖则不同。首先,他是明朝的剧作家,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会受到明朝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影响。明朝从开国以来,强调的就是一种君主独裁的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强调程朱理学,把理学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控制着整个明朝。而且这样的明朝制度,同样也压抑着传统封建社会当中的女子,统治阶级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压制人的思潮,可是人的个性发展却是不以时代的高压态势而转变的。所以,在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的整个心理活动和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则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牡丹亭》所关注的是杜丽娘的个人性情的变化、杜丽娘对于男子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其个性解放的一种特点。所以杜丽娘在《牡丹亭》当中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展现出其个性张扬的特点。通过这种个性张扬,最终让戏剧当中的杜丽娘战胜了所谓的理学。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的不仅仅是青年男女对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而且也是一种对于个人真情感的追求。
  二、《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特点
  其一,从爱情的萌生上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张生是素昧平生的,仅仅是在大佛殿邂逅之后,俩人才慢慢地产生了爱情。所以在描写《西厢记》里面人物之间的爱情特点时,王实甫更加注重于“一见钟情”特点的刻画,这也是剧本里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心理活动。比如,张生在见过崔莺莺之后,他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崔英英美貌的难以忘怀,之后这种难以忘怀通过回忆容貌、声音以及各种一系列的动作,绘形绘色地展现出了一个贵族小姐的容貌。所以张生在见到崔莺莺时的内心情感活动,是一种顾盼眷恋之情,是从崔莺莺的外表乃至于希望和崔莺莺相处的感情。所以这种心理活动的刻画,主要是从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相貌开始。王实甫在塑造崔莺莺和张生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世界的时候,也是联系了当时社会里男人与女人感情萌发的主要基础。
  和《西厢记》不同的是,汤显祖在刻画《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时,是从她的爱情本身心理上,则主要是通过杜丽娘内心世界对于爱情的一种渴求,进而将这种渴求刻画成为一种具体的爱情形式。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主要是从一场春梦开始的,在梦境里面杜丽娘接触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所以梦境里所展现的杜丽娘的爱情情感的心理活动,是少了一些传统封建思想的约束,这样的一种心理刻画,是极富艺术张力的。因为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女子的隐私爱情观是不允许被讨论的,汤显祖为了展现出对这种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牡丹亭》当中杜丽娘的梦境,特别是杜丽娘在梦境当中的这种爱情情感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杜丽娘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这种梦境之中的心理活动对于杜丽娘现实生活当中的情感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杜丽娘由于这种梦境之中的心理活动而逐渐地产生了对爱情自由的向往,这才导致了后来的杜丽娘以刚烈的性格和行为,与封建社会作斗争。   其二,从爱情的发展上看,《西厢记》和《牡丹亭》在刻画爱情情感心理方面,也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之后,其爱情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和发展,男女主人公在发现自己有情感上的渴求之后,内心世界一直都展现出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在王实甫的笔下,崔莺莺和张生都有着强烈的内心情感斗争,特别是在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影响了崔莺莺和张生两个人的爱情轨迹,在心理情感的刻画上,崔莺莺和张生都陷入了爱情的痛苦当中。崔莺莺的心理情感活动,最终还是决定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通过丫鬟红娘的牵线搭桥,以此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所以,在《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陷入到了一种强烈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更是和当时封建礼教对于女子和男子之间的影响有关。
  和《西厢记》不同的是,《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在爱情心理上则更为强烈的执着,因为杜丽娘认为自己的情感应该是由自己做主的。自从在梦境里面实现了自由爱情之后,杜丽娘就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爱情也应该由自己主宰,而不应该是一种任人宰割、不由自己情感所决定的爱情。所以,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杜丽娘的心里是没有太多的挣扎,追求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杜丽娘是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无法动摇她追求爱情的那份执着。所以。杜丽娘在汤显祖的笔下,爱情心理更为坚定,其实也展现出了汤显祖对于封建社会中女性个性解放的一种思考,认为只要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更加执着,那么自然会去追求这种爱情与自由并存的新世界。所以,杜丽娘爱情情感的心理活动刻画,则表现出这种执着、不动摇的特点。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展现出了作者的价值观,以及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结束语
  最后,从其本质原因上进行探究,这两部作品对于前人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封建的中国社会里的爱情与婚姻观念进行了突破,而且在这两个剧本当中都塑造了性格极为鲜明的女主人公,都具备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分析《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情感心理描写的差异,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知这两部优秀的传统剧目,从而更好地、细致地研究这两部戏剧中所包含的婚恋观,以及爱情价值观等。
  参考文献:
  [1]潘小玉.《牡丹亭》中的男性形象探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 (2).
  [2]崔艳梅.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牡丹亭》的英译[J].语文建设,2015(4X).
其他文献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从阿富汗人阿米尔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同时讲述了阿富汗的阶级、宗教和种族的差别与歧视。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阿米尔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从社会文化体系中接受社会价值,成为有社会意义的独立个体,最终完成了自我认同的成长历程和救赎之旅。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拉康镜像理论;他者;成长;
有一种炽热的癫狂,图谋摆脱  脑电波的干扰。人类本能的意识  诱发失常的大脑  肌细胞里循环的水钠,按捺不住  电流的骚扰,痉挛哭闹  苯妥英钠流经血脑屏障,造谣着  胜利的号召。小脑迷路难以察觉  刺鼻眩晕的火药  肉体血脉铸建的城堡,摇踏着共济失调  肝药酶诱惑着卡马西平被侵虐的狂躁  神经传导路过心室壁  毫不留情被阻饶  持久对抗电位的乙琥胺,失去疗效。  神经胞膜掂量着攻破,钠钙离子通道
在甘地到来七年后,两个中国年轻人也先后来到这座小楼。一位英俊、多情、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中国,他以写作轻盈、梦幻的诗句,追求不羁的爱情著称,象征了一代中国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是徐志摩,也是泰戈尔四年前中国之行的主要陪同者,为他安排行程,现场翻译,还在报纸上写文章热情赞颂他。  对于泰戈尔来说,1924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他期望印度、中国与日本,能够在精神上融合,东方智慧
课题项目:本论文受宁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网络校园小说研究”(GIP2017072)支持。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80后作家辛夷坞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在其同名电影上映后,其销量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册。本文将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试解析这部作品得以大卖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主题;风格;结构  作者简介:王秀丽(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  像小说里那样炽热而疯狂?  像电影里那样执着而无畏?  可我的青春,  写满了知识与汗水  它时而如彩虹般绚丽无边  时而如白纸般空无一物  我不知道  哪个才是它?  或者全部都是它?  我翻过很多本书  去追寻我的青春  我以为  它藏在书写不停的笔尖  躲在纷杂的字里行间  可一觉醒来  才发现,原来  它就躺在我的枕边  伏在我的桌头  我期待着  能在一年后紧紧握
摘 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它以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世界里,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用荒诞的方式来表现了二战之后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无助和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在对现实的否定中重新审视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价值,从而探究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之路。本文从荒诞派戏
摘 要:《红楼梦》时四大名著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从一开始的嫌它内容太过于女性化、太长到最后我深深的迷恋这本书。与大部分人与众不同的是:我钟爱它,并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或者四大家族的没落,而是在大观园众多的女人当中,透露出来的女权意识,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苏醒,在这篇论文中,我会从社会背景说起,着重分析几个人物透漏出的反抗意识。  关键词:女性;反抗意识;社会背景;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王文怡,女,
摘 要:《呼兰河传》和《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是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口吻叙述的带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其中有关房子的描述并不少。房子这一相同的意向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别,不同年龄的影响下,房子的意义和今天一样,被赋予的别样的意义,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芒果树上的小屋》;房子的比较  作者简介:李岸(1993-),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
摘 要: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在孤岛上横空出世,以其悲凉诡谲独特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的悲观前景的表现,体现出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悲凉是始终笼罩作品的一种氛围。生存困境和人性丑恶是其小说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通过其笔下生存困境的情节设置体现出来。张爱玲在创作中美学追求是悲壮苍凉之美,这是与其小说悲剧意识内在统一的。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
摘 要:V.S.奈保尔是著名的后殖民作家,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仔细研读这些后殖民、流散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奈保尔的作品中具有较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主要以其创作的几部典型代表作为探讨对象,揭示了奈保尔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倾向,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其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V.S.奈保尔;后殖民文学;小说;自然主义文学倾向;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陈霞(1979-),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