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小学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仍很普遍,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矢志追求的。下面,我就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如在《乌鸦喝水》中,教学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听着学生一个个精彩的讲解,我不由得为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这样教学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了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普遍现象。
二、给学生插上一双思维的翅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整个的集体参与率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真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抓住能撞击出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读课文时,一位学生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便请他发言。
生: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
师: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学生读书、画线)
生: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
生: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还是没说完整。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
生: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
生:把青蛙妈妈的相片拿给小蝌蚪看。(学生们哈哈大笑)
生: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到荷花池边找吧。(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你们真了不起,说得真棒呀!小蝌蚪如果听到你们的话,一定不愁找不到妈妈了。
在本课例中,我及时把握住课堂深层次的资源,抓住学生突发的疑难,运用角色换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们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喝彩。
三、给学生一套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中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教材是一扇窗户,把学生的视野打开,成为课内、外贯通联系起来的桥梁。”如在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拓展延伸和分类组合。将课文分为适于表演型、适于诵读型、适于选讲型、适于续编型、适于读绘型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教材,使学生节节都有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演演、讲讲、做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结束时,我提出:谁能演一演“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孩子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演了起来,把这些奇石表演得惟妙惟肖,有趣极了,课堂里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学生们通过表演喜欢上了这些有趣的怪石,深深地被黄山的美景所吸引,而且无形中,学生们感受的能力、欣赏的能力、理解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又如,在教学《梅兰芳》时,我让学生欣赏了梅兰芳精彩的京剧表演(课件出示),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感悟、体会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乡下孩子》时,我让学生当当小诗人、小画家,也来写一写、画一画乡下孩子的生活。在教学《一株紫丁香》前,我让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抄一抄,读一读,颂一颂,然后再学习课文。在教学《找春天》后,我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活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行之有效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如在《乌鸦喝水》中,教学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听着学生一个个精彩的讲解,我不由得为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这样教学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了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普遍现象。
二、给学生插上一双思维的翅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整个的集体参与率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真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抓住能撞击出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读课文时,一位学生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便请他发言。
生: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
师: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学生读书、画线)
生: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
生: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还是没说完整。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
生: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
生:把青蛙妈妈的相片拿给小蝌蚪看。(学生们哈哈大笑)
生: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到荷花池边找吧。(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你们真了不起,说得真棒呀!小蝌蚪如果听到你们的话,一定不愁找不到妈妈了。
在本课例中,我及时把握住课堂深层次的资源,抓住学生突发的疑难,运用角色换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们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喝彩。
三、给学生一套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中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教材是一扇窗户,把学生的视野打开,成为课内、外贯通联系起来的桥梁。”如在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拓展延伸和分类组合。将课文分为适于表演型、适于诵读型、适于选讲型、适于续编型、适于读绘型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教材,使学生节节都有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演演、讲讲、做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结束时,我提出:谁能演一演“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孩子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演了起来,把这些奇石表演得惟妙惟肖,有趣极了,课堂里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学生们通过表演喜欢上了这些有趣的怪石,深深地被黄山的美景所吸引,而且无形中,学生们感受的能力、欣赏的能力、理解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又如,在教学《梅兰芳》时,我让学生欣赏了梅兰芳精彩的京剧表演(课件出示),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感悟、体会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乡下孩子》时,我让学生当当小诗人、小画家,也来写一写、画一画乡下孩子的生活。在教学《一株紫丁香》前,我让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抄一抄,读一读,颂一颂,然后再学习课文。在教学《找春天》后,我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活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行之有效教与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