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古诗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让美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吸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
一、感受古诗语言美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扣住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的字眼反复推敲,把诗歌中的语言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又如: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着重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抓住“碧玉”、“绿丝绦”两个词,体会语言的美: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让人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诗的后两句要引导学生抓住“细叶、裁、似剪刀”等词语的理解,产生美感。一个“细”描绘出了早春二月柳枝刚刚吐新展叶的特点:那么细嫩,那么细巧,那么细密,像细细的眉毛,像弯弯的新月。“裁”字美,诗人把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比拟出来了,把二月的春风写活了,仿佛就像神奇的裁剪师似的。再读诗句,顿觉那缀满细细密密嫩叶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二、感受古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寒夜江上舟中旅客含愁难眠的景象。朗读时,要用较为深沉的语调开始,表达出明月初落,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枫叶落,渔火点点的凄清、冷寂的氛围。第一句的“落”、“啼”、“满”字应重读加以强调,以渲染清冷、寂静的气氛。第二句的“愁”字是全诗的关键字,更要读得重一些,以突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愁思。后两句写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更添愁思。朗读这两句,可从原来的沉静中略显振奋。“姑苏”、“寒山寺”音调可读得重一些,点明地点。最后一句的“钟声”、“到”字,要读得清晰、扎实,不仅使人似乎耳闻到悠扬的寒山寺钟声,而且也使人似乎眼见一叶客舟正在枫桥边停泊的情景,勾画出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三、感受古诗哲理美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很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如《题西林壁》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哲理,力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体味古诗感情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南宋诗人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绝句》这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的思想情感是十分明朗的。那是对祥和美好的赞赏!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那是对未来深情的祝福!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学校)
一、感受古诗语言美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扣住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的字眼反复推敲,把诗歌中的语言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又如: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着重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抓住“碧玉”、“绿丝绦”两个词,体会语言的美: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让人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诗的后两句要引导学生抓住“细叶、裁、似剪刀”等词语的理解,产生美感。一个“细”描绘出了早春二月柳枝刚刚吐新展叶的特点:那么细嫩,那么细巧,那么细密,像细细的眉毛,像弯弯的新月。“裁”字美,诗人把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比拟出来了,把二月的春风写活了,仿佛就像神奇的裁剪师似的。再读诗句,顿觉那缀满细细密密嫩叶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二、感受古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寒夜江上舟中旅客含愁难眠的景象。朗读时,要用较为深沉的语调开始,表达出明月初落,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枫叶落,渔火点点的凄清、冷寂的氛围。第一句的“落”、“啼”、“满”字应重读加以强调,以渲染清冷、寂静的气氛。第二句的“愁”字是全诗的关键字,更要读得重一些,以突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愁思。后两句写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更添愁思。朗读这两句,可从原来的沉静中略显振奋。“姑苏”、“寒山寺”音调可读得重一些,点明地点。最后一句的“钟声”、“到”字,要读得清晰、扎实,不仅使人似乎耳闻到悠扬的寒山寺钟声,而且也使人似乎眼见一叶客舟正在枫桥边停泊的情景,勾画出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三、感受古诗哲理美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很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如《题西林壁》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哲理,力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体味古诗感情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南宋诗人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绝句》这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的思想情感是十分明朗的。那是对祥和美好的赞赏!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那是对未来深情的祝福!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