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人类健康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是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疾病;另一方面如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重大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传染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人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不断提升,对“主动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后疫情时期,医疗健康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同时,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体系建设,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先后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和精准医学的蓬勃发展,将通过智能化的诊断、智能化的治疗、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因此,智能可穿戴設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将日趋丰富。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最初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急性传染病和慢病疾病的多重压力;医疗费用剧增的严峻挑战,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有效预防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人口健康的损害;而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以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实践证明,通过健康管理,在1972年~2004年期间,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8%。由此可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健康管理于21世纪在我国真正兴起。如同当年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样,我们国家老龄化速度快,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另一方面慢性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对人民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通过健康管理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降低疾病负担已经成为共识。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长寿,遗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医疗条件占7%, 而60%的成分取决于个人。也就是说,健康掌握在个人的手中。健康管理新理念就是变健康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并帮助人们科学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是针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 (health risk factors) 进行全面管理,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计划,并协助实施的一系列健康提升过程。通过一整套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标准和计划,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使其改善健康状态、恢复健康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二)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体或群体开展基本健康管理、亚健康状态管理和慢病危险因素专项管理。
1. 基本健康管理。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基本健康管理,使服务对象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患疾病的风险;掌握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基本知识、技能,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保健的能力。
2. 亚健康状态的健康管理。通过分析评估来确定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与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缓解亚健康症状;掌握预防与控制亚健康的健康知识、技能,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亚健康状态健康管理的周期,根据需求确定。针对管理对象的亚健康状态,一般采取以下健康管理项目:膳食指导、运动技能和方法、心理辅导、音乐理疗、中医理疗、物理疗法、保健食品选择指导、健康改善评估等。
3. 慢性疾病危险因素专项管理。在基本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对发现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专项健康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系统的健康管理活动,使管理对象增加健康知识、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或推迟疾病的发生。
4. 慢性病健康管理。对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管理。通过针对性、系统的健康管理活动,使管理的对象增加健康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坚持合理药物治疗,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健康管理
当今,家庭是通过生物学关系、情感关系或法律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群体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也是社会的最小的单位。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均离不开家庭的正确认知和智慧选择,家庭是抵御重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一)构筑家庭维度的健康
对普通百姓来说,关键是: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对家庭而言,假如亲人患大病、重病,家庭可负担得起、能够在经济上、时间上和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家庭支持。
家庭是抵御重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家庭成员缺乏基本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忽视了对家庭成员肩负的责任,就会使整个家庭处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一项针对307名三级医院患者的调查发现:患者中吸烟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起吸烟的可能性,是非吸烟亲属者的数倍。可见,一个家庭里父母的吸烟行为会深刻影响其后代。如果夫妻一起戒烟、锻炼或减肥,取得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二)居家养老模式带来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国人口的持续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社会和个人医疗成本增加,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遭受到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又促进了老年人对高品质晚年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格局。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对杭州某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该调查对杭州市某社区603名老年人进行了入户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健康状况、上门服务及日间照料服务需求等。结果,社区老年人中有477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占79.1%。其中,患病率较高的分别为:高血压占56.22%、骨关节占21.06%、冠心病占15.75%、糖尿病占14.59%;104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功能下降,占17.2%,42人明显功能障碍,占7%。可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中,慢性病的患病率甚高。对于这些人群,非常需要进行日常健康状况监测,如血压、血糖、心率等。所以,建立完整的老年居家健康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家庭健康管理的应用
完整的老年居家健康管理体系,应是集健康数据采集终端、健康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远程医学平台为一体,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为患者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服务的综合体系。居家健康管理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见表1)。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應用场景日趋丰富,健康信息采集与监测完全可以在家庭完成。
(一)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基本概念
医疗可穿戴设备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大体可分为运动健康类和病患监测类。其中,运动健康类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监测运动量、消耗热量、心率、睡眠,主要有手环、手表、智能鞋、贴片等一些可穿戴小设备。病患监测类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帮助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脑电、心电等产品。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一项在根本上改变人类医疗健康的新技术。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机遇,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又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
(二)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主要类型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主要类型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
(三)智能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应用
1.实时监测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健康监测数据,让用户实时了解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可节省用户去医院检查和测量的费用,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提供的实时监测,尤其适合当前医疗领域在慢性病管理的应用。
2.降低治疗成本
基于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在医疗的应用,医疗机构可以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即时性,为医疗机构调配医疗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支撑,医生可根据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反馈实现即时上门或远程会诊,大大降低医患两方的治疗成本。
3.医疗大数据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进一步应用,将实现对用户健康数据大量级别的采集,为后向医疗大数据应用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撑。医疗大数据不仅将为医药研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国家卫生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还可在保险等行业同样提供可靠数据源。同时,以此来支撑用户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智能医疗前景
虽然当前大部分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仅仅提供数据监测功能,但在未来,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治疗功能将被普遍应用。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可实现为用户提供诊断、监测、干预一体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最便捷和切实的移动医疗健康福利。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在这样的双重挑战下,利用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进行疾病和健康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方面将发挥出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将在医疗保健领域掀起一场新变革,从而开创一种积极的医疗方式,让患者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