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时下,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起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突破重点;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的积极作用。现用三个“巧用”总结如下:一巧用多媒体,理清写作顺序;二、巧用多媒体,烘托气氛,调动情感;三、巧用多媒体,突破课文重、难点。
  一、巧用电教媒体,理清写作顺序
  中学阶段段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段的训练的起点,是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在课堂上巧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读懂句子,理清写作顺序?这里就《西湖游记》一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几句话为例来说明。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这段话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是中心句,后面几句围绕它具体说明。我扣住中心词“心飞”,先用课件打出西湖整幅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西湖的美景。接着分别出示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这四处美景的局部图片,凑成一幅完整的西湖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予以理解。接下来的已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我也做成了课件进行了展示,最后凑成一幅完整的空蒙的西湖图,从而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之间的总分关系.接着我又打出西湖的整幅图片,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指导观察作者写西湖的美丽景色,从山色到花光、从花光到温风、从温风到波纹,学生能很清晰的看到是一种由表面到具体观察顺序。若没有课件给学生鲜明而直观的剖析,难句子是无法迎刃而解的。
  二、巧用多媒体,烘托气氛,调动情感
  《沁园春·雪》一文,关于上阕的那段文字是全文的难点。仅仅通过品文析句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原文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里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由雪的品格而引申到赞美人的品格。单单靠扣重点词句,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在教学这段话时,两次播放刘秉义的《沁园春·雪》歌曲,第一次,让学生找出写雪品格的句子后,让学生感悟,风雪弥漫,长城内外,伟人屹立,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雪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第二次,在学完上阕后,明白毛泽东赞美雪,实则赞美的是有气节的中国人,再次播放刘秉义的《沁园春·雪》歌曲:同时指出:这首歌是是根据毛泽东的词配乐演唱的,歌曲唱得是雪,实则赞美的是有气节的中国人。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课文重、难点
  《詹天佑》,关于“人字行”线路的最后一段文字难以理解。原文如下:“…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行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火车,不知道火车有两个驾驶室,更不知道火车有自动换向装置。至于道岔口起什么作用,对于某些学生而言,更是一片空白。作为教师本身,我也是通过查资料弄明白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100多年前詹天佑这位杰出的设计师的创造,我用课件设计了两个车头的火车、人字行铁路、道岔口。这样,将文字用生动的画面演示出来。火车北上,到道岔口,道岔口自动给火车换向。火车头尾互变,折向西北前进。学生通过画面直观的看到了火车演示的全过程,也不得不为詹天佑的设计杰出而喝彩。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误区,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而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一定要体现学生主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熟读成诵、入情品味的过程。我们要扬长避短、务实严谨、把握好尺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找到支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支点,使其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真正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实现语文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创造魅力无穷的语文教学的多媒体世界。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管理,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可以接受一个问题学生,却决不要一个问题班主任。”这句话足以说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谈一谈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让班级管理工作充满激情  激情点燃精神之火,激发并活跃一个人的才智。一名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面对琐碎、单调、机械、重复的工作,保持持久的工作激情是成为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二、给孩子更多
期刊
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若能较好地使用插图,强化语言实践,其训练效果是有保证的。  1、指导方法,仔细观察  在指导看图说话《升国旗》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在干什么。再抓重点细致观察升旗手的神态、动作及台下学生的表情、动作。最后,结合自己平时升旗时的场景,谈一谈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写的时候,有话可写。  2、以问
期刊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语言教学吹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言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和思考。“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本质,指明了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看,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必需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构建个性张扬的语言教学模式,是语言
期刊
一、教材分析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明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
期刊
对我们高中文科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甚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如何正确掌握阅读技巧,成了文科生非常重要的一课。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认为培养语感极为重要。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有多少同行者,而又有多少的知音!  ——题记  转眼间,又度过了三个春夏秋冬。回首往事,一件件,欢喜与忧愁历历在目。其中,我们曾流下过激动的泪水,流露出美丽的笑容,并且感受过亲切的关心。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在人生长河中,我们要做的是取得成就,在我们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朋友的支持。有了友情,往往能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共同发展;有了友情,往往能在迷失方向后,找回前进的道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并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衔接,不断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我认为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在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将精讲的内容赋予新鲜化,打破传统思路—
期刊
一、有效评价约束了学生行为,改善了课堂纪律  传统教学方式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不学都是自己的事,于是,开小差、同桌交头接耳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纪律需要教师不断提醒维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教师制定了有效的小组评价制度,如果有组员或组长干与学习无关的事,会给相关组员或相关小组酌情扣分,相反,积极参与学习、认真讨论问题或是纪律表现较好的组员或小组会有相应的加分奖励,最后根据得分情况评出优秀组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学起来费时多,收效小,所以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干脆放弃了。那么,学生为什么认为高中文言文如此难学呢,我认真分析反思如下: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基础差,有畏难情绪。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
期刊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所表现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能使自己亦能使他人与现实相适应并不断发展。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时,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能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怀有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酷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