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历史中考的几个“常见病”

来源 :中学文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同学们平时的检测答卷和历年的中考答卷看,大家在历史解题中的失误,主要是由于知识、能力的缺陷,答题技巧、表达水平的不足以及审题、答题习惯的不良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大多数同学得的是多项“综合症”,应提前“预防”。
  第一,审题不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这是准确完整地回答好试题的关键。可有些同学却在审题上频频失误,主要表现有:
  1.粗心大意,未看清题目要求就答题。如选择题要求回答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却把它看成了“中国是粟的故乡的遗址”。
  2.只见着几个熟悉的字样,就以为自己很有把握,错误答题。如试题考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可刚看到前三个字就以为是考“中共七大”就仓促动笔。
  3.理解偏颇,弄错了题意。如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标志,理解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初步形成的标志。
  4.阅读受阻,看不懂题目要求。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材料题的作答当中。由于文言文基础差,读不懂材料,看不懂试题要求,回答起来往往是错的。
  第二,知识残缺。回答历史题,无论是选择题、材料题,还是问答题、情境模拟题,关键在于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因为全面系统而扎扎实实的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基础。可在中考答题中由于知识残缺导致丢分的实际上更多、更严重,主要有:
  1.概念不准确,常常张冠李戴。如将“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方农民南迁”混为一谈;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混淆在一起。又如将隋朝修建的赵州桥当作唐文化成就,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也当作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等等。
  2.要点不完整,常常丢三落四。如“请列举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法律文件”,一些同学只记得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而把英国的《权利法案》给丢了。又如“说一说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一些同学对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还有印象,回答了,可对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则回答得支离破碎。
  3.理解缺失,知识严重错位。一些同学平时的学习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知道”,甚至是“好像知道”,离理解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遭遇考试,就会出现知识错位。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些同学不假思索就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其想法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新中国的建立,既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吗?其实错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但此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三大改造的完成则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思路狭窄,不会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与挖掘知识的隐性联系相比。只要思路灵活一点,具有一定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但是不少同学学得死板,思路狭窄,知识迁移的能力还相当弱。如“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一些同学认为辛亥革命是社会革命,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潮流,怎么会连在一起呢?如果分别问“什么是辛亥革命?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这些同学就能回答了。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即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这样,就能回答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就是知识迁移。
  第三,能力薄弱。这是学生解答历史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考命题已发生变化,在坚持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各种题型都已“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由考查知识为主到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大转变。但是多数同学的能力培养与训练跟不上,从而成为部分同学的突出薄弱环节。
  1.对选择题发怵。选择题是中考所占比重较大的客观性试题,它考查的内容具体、范围广泛、能力与知识并重。若考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或复习准备不充分的话,便可能对这种题型发怵。从解题看,多用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也可用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还可用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2.对列举题困惑。列举题要求将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它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概括、归纳能力。一些同学对历史的学习是孤立的、零散的,概括与归纳能力又锻炼不足,遇上这类题就无法下手。列举题是有规律的:一是列举同一历史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如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列举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其都城;二是列举同一历史时期的多种历史现象,如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列举二战后期召开的几次国际会议及其主要内容;三是列举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现象,如列举中国古代改革农业生产工具的主要成果,列举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主要危害等。
  3.对材料题害怕。历史材料多为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能较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表述、识别、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能力,已在中考试卷中大量出现。因为解材料题首先涉及文言文阅读、理解,而且多数材料不会直接采用现行教材的材料,就加大了解题的难度,令部分考生感到头疼。其实,虽然材料题引用的是课外材料,但要考查的知识点却在课内。这就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即一要读懂、读通材料,大体知道材料的意思。二要善于发现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出处、作者、时间等。三要抓住所问问题,迁移到课本,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四要学会答题:不问不答,有问必答;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4.对问答题头疼。问答题是一种通过提问,要求考生做出比较全面、系统回答的题型,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简述、评述、论述题,到分析、比较、概括题以及开放性、材料式问答题,问答题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始终是历年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基本功,对问答题的解题就容易发生判断失误、答非所问、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等“通病”。务必引起重视。问答题的解题训练是:第一步,学会审题,弄准题型和“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找出“历史概念”,确定答题内容。第二步,学会筛选要点。认真审题后,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考虑,与题目相关有哪些要点,确定答题要点。第三步,学会简列提纲。回答问答题如同写小作文,编列提纲尤为重要。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自己明了即可。第四步,规范准确回答。即依据提纲,将要点逐步展开,一般应是一两句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的语句,力争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详略得当。在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力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四,表达不当。历史答题文字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书写马虎,错别字多;答非所问,自我混淆;“一揽子”叙述,不分段落,层次不清,没有序号;观点不明确,叙述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逻辑性不强,想起什么答什么,心中无数等。表达不当,已成为妨碍学习成绩提高的一个拦路虎,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1.学会浓缩、概括课本。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便可浓缩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个字。同时,在文字表达上,要注意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的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2.注意积累一些历史术语。历史术语是历史学科的专门用语,言简意赅,便于说清某一历史问题,还赋予了专门的寓意。如了解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可把这一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刘邦封王、景帝削藩、武帝推恩。通过运用历史术语对历史现象的概括,使自己的文字表达逐渐精练起来。
  3.力求用精练文字概述某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这是培养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明清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纷繁复杂,通过学习后我们就应该把其阶段性特征总结表达出来。即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经济上,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疆、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上,进行了抗击倭寇、荷兰、沙俄等外来侵略的斗争,逐渐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总结性科学巨著出现,反封建并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小说问世。
  4.学习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这是对历史解题的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有的同学答题有提纲,但书写起来遇到自己记得比较熟悉的地方就忘乎所以,尽兴发挥,造成主次颠倒,详略不当。有的同学则不看题目分数的分布重点,对分数少的问项答得详尽,对分数多的问项反而答得简略。还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容易“走题”,突如其来地插入其他内容。如简述并分析我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对外通商是怎样进行的,有的同学答了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开始“走题”,把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扯了进来。
其他文献
期刊
应用AM1方法全优化了11种电荷传输材料的稳定构型。根据Law提出空穴注入轨道模型,研究了光敏性E50与电荷传输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的HOMO能级差△ET-G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lgE50与△ET-G存在线性关系。采用成
《地理概论》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文回顾了《地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对未来的改革途径进行探讨,提出《地理概论》与其它部门
结合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地下水对滑坡的物理化学和力学作用,论证了地下水物理化学作用对三峡库区松散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远小于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滑坡稳
利用涂抹冷冻法制备了硫醇-磷脂杂化双层膜,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硫醇-磷脂杂化双层膜与杂多酸K7Fe3+P2W17O62H2作用前后通透性的变化.发现该种杂多酸能够诱导
此类题型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应用、归纳和判断能力,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对所给题干判断正误。这类题型所给题干与原文仅有微小差别,如不细心或理解稍有偏颇就会判断错误。所以
用AM1和INDO/CI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二苯乙烯衍生物和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结构和电子光谱.在正确的UV-vis光谱基础上,预测了双光子吸收峰的位置.用完全态求和(SOS)公式计算
1.波及 涉及    相同点:词性相同,都可用作动词,都有“牵涉到”之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树脂担载金催化剂可以高效、高选择性地催化氧化羰化胺制取对称二脲.例如,在使用苯胺作为反应物时,其转化频率达到了1475,选择性达到了99%.此反应中不需要加入其它溶剂,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