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删歌”的背后是否预示垄断
在KTV,歌曲的删减本是件十分普通的事儿,可这—次,音集协发出要求协会内的KTV下架指定的6000余首音乐电视作品的公告,却成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此庞大数量的歌曲真的从KTV下架后,令不少人惊呼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KTV下架六千首歌
经常去KTV的小伙伴有发现熟悉的歌都不见了吗?10月22日,中国音集协在官方网站发出《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同时通过快递方式,向各地行业协会及会员单位发出纸质版公告。公告称,为降低已获中国音集协许可的各使用者的法律风险,要求所有卡拉OK终端生产商在2018年10月31日前,将公告附件中所列出的音乐电视作品尽数删除,未接到书面通知前勿重新上传,其中涉及歌曲6609首。
庞大的删除数量已经令市场有些吃惊了,而且英皇娱乐(香港)有限公司版本的陈奕迅的《LONELY CHRISTMAS》《天下无双》《明年今日》《十年》,容祖儿的《抱抱》《逃避你》《全身暑假》,TWINS的《恋爱大过天》《明爱暗恋补习社》,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等热唱曲目亦在列,不少版本歌曲都在通知删除之列,“去KTV无歌可唱”成为不少人看到通告及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删版本不等于删歌
超过6000多首歌将被删除、好多熟悉的歌曲名字在删除名单里面……这样一则通知会让消费者在KTV无歌可唱、会让整个KTV生态凉凉吗?
音集协的代理总干事周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最新回应,针对此次公告有几点补充声明:
1、这次只是针对会员单位的通知,不是强制性,但是不执行后果自负;
2、不代表6000余首都不能唱,删版本不等于删歌,一首歌可能多个版本;
3、不代表6000余首都不能唱,KTV及系统供应商如果自己拿到授权一样能播;
4、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版权商回归协会大家庭。
音集协称,依据《著作权集体条例》的相关规定,音集协只能代表两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会员所授权的作品发放许可,所以非音集协或音著协管理的作品均不在許可范围内。
虽然网友反响较大,但音集协这边的看法是目前音集协和音著协管理的曲库共有十五万以上,曲库的数量还随着会员数量上升、作品的增多不断的扩展。本次通知删除的6000多首歌曲,除了极少几首流行曲目外,大部分年代久远点击率不高,对KTV曲库的广泛性的基数影响有限。
不简单的KTV音乐版权争端
作为我国唯一管理音像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集协的公告对整个KTV市场显然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无论是麦乐迪这样的连锁KTV还是专门从事VOD视频点播的技术研发与销售的B端渠道企业,在收到公告后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删歌动作。
随着舆论的发酵和讨论的深入,KTV由来已久的音乐版权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必须依法取得授权。而使用着海量音乐电视及音乐作品向消费者提供点唱服务的KTV,一向负有向著作权人支付版权费的义务。
从版权市场规范和保障著作权的角度看,音集协的做法是理所当然且值得鼓励的,但音集协的行为却引起了多放不满,多家已签约并交了版权费的KTV联合起来,准备向音集协发起诉讼;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版权代理公司代表王雪公开发声:“音集协无权要求KTV删歌”。
事情似乎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被猜疑的剧情
联合起来准备起诉的音集协的KTV、看似被保护却说出“音集协无权要求KTV删歌”的版权方,各方纷争下,删歌背后的故事也开始浮出水面。
音集协这份要求“删歌”的公告,其实早在10月22日就向VOD生产厂商及卡拉OK经营者下发,只不过在11月5日上传至音集协官网后才被媒体关注和普遍知晓。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3家公司已经于去年退出了音集协,而且有KTV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通过广州天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音集协签署了著作权许可协议,每年一签尚未到期,按照协议约定,当出现版权问题时应由音集协进行解决,通知删歌是有违协议的行为,将导致KTV遭受损失。
可有意思的是,不仅拥有音乐版权的企业在去年退出了音集协一一直以来同音集协合作,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代收卡拉OK版权使用费机构的天合文化,也同音集协产生争端。
11月5日,音集协以天合集团在收取费用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为由,终止与天合集团的授权收费合作,但天合方面表示,这只是音集协单方面的意愿,并不符合协议规定。
与此同时,在音集协总干事周亚平控股的公司中·一家名为第一曲库的公司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在其官网介绍中,该曲库为“官方唯一指定的海量正版音乐曲库”,有业内人士透露·周亚平可能是想在天合文化退出后,让第一曲库接棒。不过对于这种猜测,周亚平没有对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只是称这“是为改变行业痛点做的尝试,未来什么时候上线,会不会上线不得而知”。
数百亿版权费之争
当第一曲库开始浮现在人们视野的时候,本二欠KTV删歌背后的利益争夺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2008年起,业内通行的法则是,凡是交了版权费的KTV,就依法获得该音乐电视作品的放映权:若KTV不交版权费,音集协就会派相关工作人员到KTV取证、公证,走诉讼程序。
国家版权局曾发布过KTV的收费标准,12元/天/间房是最高标准。但实际操作中,2元/天/间房、5元/天/间房、10元/天/间房等都有,浮动空间较大。目前音集协是KTV版权费的收费主体,多年来,其委托给天合集团,而天合集团把权利分发到各地分公司,进行收取。
随着版权管理的严格和市场普遍对著作权的了解及认可度不断提升,KTV上缴的版权费体量不断提升,以全国10万家KTV,每家交2万元来算,每年仅版权收入就能达到20亿元。对于这块美味的蛋糕,音集协、版权方及KTV显然各有一番说辞。 愤愤不平的版权方
音集协统一管理、规范音乐版权市场本身是为了让版权方和艺人劳动得到尊重,并推动整个音乐行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但版权方却在本次删歌事件中明显不愿意站在音集协—方。
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版权代理公司的代表王雪表示:“入会自愿,退会自由”。著作权是私权,即便退出音集协,音集协也无权要求KTV经营者和VOD视频点播设备供应商删除。值得注意的是,音集协表示,本次通知”删歌”,是为了尽量免除卡拉OK经营者的被诉风险。”但王雪认为,其作为上述歌曲的版权专有授权方,自去年退会后至今,对已取得音集协授权的KTV场所从未提起过诉讼。”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均是港台具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不会靠对KTV场所提起‘商业诉讼’赚取利益。”
“分配不合理、不透明,莫名被代表。”英皇等版权代理公司于2017年4月退出了音集协。面对好心的音集协,版权方却有些愤愤不平,权益得不到保障令版权方选择了与音集协分手。
憋屈的KTV
6000多首歌曲下架,对KTV的生意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在整个事件中,KTV却倍感憋屈。
音集协认为下架6000多首歌曲是为了避免被版权方起诉而提前采取措施,但版权方却明确声称“对已取得音集协授权的KTV场所从未提起过诉讼。”
在未经版权方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歌曲,显然是不正当、不合法的,可随着著作权意识的提升,不少KTV已经习惯了缴纳版权费用。无论是KTV终端运营者还是视频点播系统的经营者,不少人从2008年开始就向音集协缴纳授权费用,但十年来,音集协一直未向付费者提供符合上述规定的“由国家出版单位依法出版的正版曲库”。现在,因为版权方和音集协以及天合文化的“斗争”,KTV又成了违规者。
而在版权方与音集协的利益争斗中,KTV非常有意思地站在了版权方一边。一家不愿具名的KTV服务商总经理向南都记者指出,音集协官网公布的曲库系统内有多首来自同一唱片公司的歌曲被重复登记,“音集协涉嫌加大特定唱片公司作品数量,操纵版权费分配比例,挤占合法权利人应得合法收益。
消费者难作旁观者
无论是音集协、版权方还是天合文化又或者KTV,它们的纷争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似乎和自己沒有太大关系,可真的如此?
在KTV市场崛起之初,投资成本一年可收回,慢点的两年也能完全拿回投资成本,整个行业堪称“暴利”,而随着市场日趋规范,各种费用加身的KTV经营方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对于歌曲版权费的处理也大有文章。
不少KTV都会选择直接将版权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单独支付歌曲版权费的做法曾引起很大反响,或许明面上不会在KTV消费商标注“版权费”.可谁能确保KTV不会悄悄抬高其它费用转嫁版权费成本呢?
当然,无论是KTV还是消费者,对著作权的认可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付费流程和透明度上,想要获得更多的知情权罢了
不患寡而患不公
版权费该不该收?该!梳理整个删歌事件时发现,无论是版权方还是KTV,甚至是消费者·都认可版权费的收缴,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诸多不满。
国家版权局曾发布过KTV的收费标准,但实际收费过程中是允许浮动的,毕竟大、中、小KTV在房间数量、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区别对待,可一旦浮动过大,就很容易造成不公,而且部分KTV也表示,即使年年缴纳了版权费,可还是会受到侵权官司的骚扰。
缴费的KTV觉得不公平,收费的天合与版权方同样觉得不公平,自成立以来,天合集团作为版权费的管理方,向KTV运营方收取音乐作品的版权使用费,并向KTV运营方发放协会许可证,而音集协对收取上来的版权费则享有进行分配的权利。
在版权费分配上,音集协抽取4%、天合集团抽取25%、卡拉OK版权运营中心抽取21%,剩下的50%版权费则给予著作人。据此计算,光用于渠道运营方面的费用就占到了50%,这又让音集协觉得不合理。
音乐版权之困
想要解决多方矛盾,KTV版权费收费、管理规章制度恐怕需要重新梳理,音集协成立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版权管理上的不透明很容易引发多方猜忌和不满,如果引入版权方和KTV甚至消费者共同监管并改革当前的收费系统,至少能在大方向上做到求同存异。
同时,在音乐版权收费方面,面对复杂的实际环境,不妨引入区块链一类全新的技术提升收费效率。随着区块链的技术逐渐普及,区块链的作用就像一套巨大的数字分类账本,其能够在全局、去中心化公共(通常)网络上实现信息的记录与存储。
音乐人可在区块链平台使用身份标识进行链上身份认证,解决其信息溯源和信任问题。当音乐人把他们的原创音乐作品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上时,实际上是被登记到了区块链系统中,而且登记的信息远不止承载作品本身的那一段音频,还包括歌曲的素材、数字内容,以及词曲作者、制作人、唱片说明、封面、版权代理方等所有相关信息,这些被登记的数据都具有唯一性、永久性、不可篡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一墙之隔的规范与垄断
在利益点驱动下,版权费的收缴改革起来并不是特别复杂,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版权管理的正规化和清晰化,资本运作下的版权垄断恐怕也会随之而来。
作为我国唯一管理音像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集协的管理动作很容易被质疑垄断,可随着版权交易的正规化,类似“腾讯音乐占有中国总曲库的90%”同样需要警惕资本下的垄断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多元授权未来或许会成为音乐版权市场破冰的关键,面对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版权方还是管理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移动支付等手段在所有KTV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全自动的收费系统,最终可以达到版权方拿着手机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的使用情况,做到信息安全的公开透明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在最后:消除灰色地带
从文字、视频再到音乐,著作权意识的提升带来整个版权市场的变革,以KTV为代表的音乐版权收费之路并不平坦,但十余年的坚持虽然令各方出现了不少矛盾与争议,但总体还是有效推动了整个版权市场的成长,只不过其中一些不透明甚至属于灰色地带的部分,也是时候该清理了。
在KTV,歌曲的删减本是件十分普通的事儿,可这—次,音集协发出要求协会内的KTV下架指定的6000余首音乐电视作品的公告,却成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此庞大数量的歌曲真的从KTV下架后,令不少人惊呼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KTV下架六千首歌
经常去KTV的小伙伴有发现熟悉的歌都不见了吗?10月22日,中国音集协在官方网站发出《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同时通过快递方式,向各地行业协会及会员单位发出纸质版公告。公告称,为降低已获中国音集协许可的各使用者的法律风险,要求所有卡拉OK终端生产商在2018年10月31日前,将公告附件中所列出的音乐电视作品尽数删除,未接到书面通知前勿重新上传,其中涉及歌曲6609首。
庞大的删除数量已经令市场有些吃惊了,而且英皇娱乐(香港)有限公司版本的陈奕迅的《LONELY CHRISTMAS》《天下无双》《明年今日》《十年》,容祖儿的《抱抱》《逃避你》《全身暑假》,TWINS的《恋爱大过天》《明爱暗恋补习社》,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等热唱曲目亦在列,不少版本歌曲都在通知删除之列,“去KTV无歌可唱”成为不少人看到通告及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删版本不等于删歌
超过6000多首歌将被删除、好多熟悉的歌曲名字在删除名单里面……这样一则通知会让消费者在KTV无歌可唱、会让整个KTV生态凉凉吗?
音集协的代理总干事周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最新回应,针对此次公告有几点补充声明:
1、这次只是针对会员单位的通知,不是强制性,但是不执行后果自负;
2、不代表6000余首都不能唱,删版本不等于删歌,一首歌可能多个版本;
3、不代表6000余首都不能唱,KTV及系统供应商如果自己拿到授权一样能播;
4、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版权商回归协会大家庭。
音集协称,依据《著作权集体条例》的相关规定,音集协只能代表两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会员所授权的作品发放许可,所以非音集协或音著协管理的作品均不在許可范围内。
虽然网友反响较大,但音集协这边的看法是目前音集协和音著协管理的曲库共有十五万以上,曲库的数量还随着会员数量上升、作品的增多不断的扩展。本次通知删除的6000多首歌曲,除了极少几首流行曲目外,大部分年代久远点击率不高,对KTV曲库的广泛性的基数影响有限。
不简单的KTV音乐版权争端
作为我国唯一管理音像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集协的公告对整个KTV市场显然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无论是麦乐迪这样的连锁KTV还是专门从事VOD视频点播的技术研发与销售的B端渠道企业,在收到公告后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删歌动作。
随着舆论的发酵和讨论的深入,KTV由来已久的音乐版权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必须依法取得授权。而使用着海量音乐电视及音乐作品向消费者提供点唱服务的KTV,一向负有向著作权人支付版权费的义务。
从版权市场规范和保障著作权的角度看,音集协的做法是理所当然且值得鼓励的,但音集协的行为却引起了多放不满,多家已签约并交了版权费的KTV联合起来,准备向音集协发起诉讼;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版权代理公司代表王雪公开发声:“音集协无权要求KTV删歌”。
事情似乎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被猜疑的剧情
联合起来准备起诉的音集协的KTV、看似被保护却说出“音集协无权要求KTV删歌”的版权方,各方纷争下,删歌背后的故事也开始浮出水面。
音集协这份要求“删歌”的公告,其实早在10月22日就向VOD生产厂商及卡拉OK经营者下发,只不过在11月5日上传至音集协官网后才被媒体关注和普遍知晓。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3家公司已经于去年退出了音集协,而且有KTV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通过广州天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音集协签署了著作权许可协议,每年一签尚未到期,按照协议约定,当出现版权问题时应由音集协进行解决,通知删歌是有违协议的行为,将导致KTV遭受损失。
可有意思的是,不仅拥有音乐版权的企业在去年退出了音集协一一直以来同音集协合作,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代收卡拉OK版权使用费机构的天合文化,也同音集协产生争端。
11月5日,音集协以天合集团在收取费用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为由,终止与天合集团的授权收费合作,但天合方面表示,这只是音集协单方面的意愿,并不符合协议规定。
与此同时,在音集协总干事周亚平控股的公司中·一家名为第一曲库的公司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在其官网介绍中,该曲库为“官方唯一指定的海量正版音乐曲库”,有业内人士透露·周亚平可能是想在天合文化退出后,让第一曲库接棒。不过对于这种猜测,周亚平没有对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只是称这“是为改变行业痛点做的尝试,未来什么时候上线,会不会上线不得而知”。
数百亿版权费之争
当第一曲库开始浮现在人们视野的时候,本二欠KTV删歌背后的利益争夺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2008年起,业内通行的法则是,凡是交了版权费的KTV,就依法获得该音乐电视作品的放映权:若KTV不交版权费,音集协就会派相关工作人员到KTV取证、公证,走诉讼程序。
国家版权局曾发布过KTV的收费标准,12元/天/间房是最高标准。但实际操作中,2元/天/间房、5元/天/间房、10元/天/间房等都有,浮动空间较大。目前音集协是KTV版权费的收费主体,多年来,其委托给天合集团,而天合集团把权利分发到各地分公司,进行收取。
随着版权管理的严格和市场普遍对著作权的了解及认可度不断提升,KTV上缴的版权费体量不断提升,以全国10万家KTV,每家交2万元来算,每年仅版权收入就能达到20亿元。对于这块美味的蛋糕,音集协、版权方及KTV显然各有一番说辞。 愤愤不平的版权方
音集协统一管理、规范音乐版权市场本身是为了让版权方和艺人劳动得到尊重,并推动整个音乐行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但版权方却在本次删歌事件中明显不愿意站在音集协—方。
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版权代理公司的代表王雪表示:“入会自愿,退会自由”。著作权是私权,即便退出音集协,音集协也无权要求KTV经营者和VOD视频点播设备供应商删除。值得注意的是,音集协表示,本次通知”删歌”,是为了尽量免除卡拉OK经营者的被诉风险。”但王雪认为,其作为上述歌曲的版权专有授权方,自去年退会后至今,对已取得音集协授权的KTV场所从未提起过诉讼。”英皇娱乐、爱贝克斯、丰华唱片均是港台具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不会靠对KTV场所提起‘商业诉讼’赚取利益。”
“分配不合理、不透明,莫名被代表。”英皇等版权代理公司于2017年4月退出了音集协。面对好心的音集协,版权方却有些愤愤不平,权益得不到保障令版权方选择了与音集协分手。
憋屈的KTV
6000多首歌曲下架,对KTV的生意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在整个事件中,KTV却倍感憋屈。
音集协认为下架6000多首歌曲是为了避免被版权方起诉而提前采取措施,但版权方却明确声称“对已取得音集协授权的KTV场所从未提起过诉讼。”
在未经版权方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歌曲,显然是不正当、不合法的,可随着著作权意识的提升,不少KTV已经习惯了缴纳版权费用。无论是KTV终端运营者还是视频点播系统的经营者,不少人从2008年开始就向音集协缴纳授权费用,但十年来,音集协一直未向付费者提供符合上述规定的“由国家出版单位依法出版的正版曲库”。现在,因为版权方和音集协以及天合文化的“斗争”,KTV又成了违规者。
而在版权方与音集协的利益争斗中,KTV非常有意思地站在了版权方一边。一家不愿具名的KTV服务商总经理向南都记者指出,音集协官网公布的曲库系统内有多首来自同一唱片公司的歌曲被重复登记,“音集协涉嫌加大特定唱片公司作品数量,操纵版权费分配比例,挤占合法权利人应得合法收益。
消费者难作旁观者
无论是音集协、版权方还是天合文化又或者KTV,它们的纷争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似乎和自己沒有太大关系,可真的如此?
在KTV市场崛起之初,投资成本一年可收回,慢点的两年也能完全拿回投资成本,整个行业堪称“暴利”,而随着市场日趋规范,各种费用加身的KTV经营方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对于歌曲版权费的处理也大有文章。
不少KTV都会选择直接将版权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单独支付歌曲版权费的做法曾引起很大反响,或许明面上不会在KTV消费商标注“版权费”.可谁能确保KTV不会悄悄抬高其它费用转嫁版权费成本呢?
当然,无论是KTV还是消费者,对著作权的认可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付费流程和透明度上,想要获得更多的知情权罢了
不患寡而患不公
版权费该不该收?该!梳理整个删歌事件时发现,无论是版权方还是KTV,甚至是消费者·都认可版权费的收缴,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诸多不满。
国家版权局曾发布过KTV的收费标准,但实际收费过程中是允许浮动的,毕竟大、中、小KTV在房间数量、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区别对待,可一旦浮动过大,就很容易造成不公,而且部分KTV也表示,即使年年缴纳了版权费,可还是会受到侵权官司的骚扰。
缴费的KTV觉得不公平,收费的天合与版权方同样觉得不公平,自成立以来,天合集团作为版权费的管理方,向KTV运营方收取音乐作品的版权使用费,并向KTV运营方发放协会许可证,而音集协对收取上来的版权费则享有进行分配的权利。
在版权费分配上,音集协抽取4%、天合集团抽取25%、卡拉OK版权运营中心抽取21%,剩下的50%版权费则给予著作人。据此计算,光用于渠道运营方面的费用就占到了50%,这又让音集协觉得不合理。
音乐版权之困
想要解决多方矛盾,KTV版权费收费、管理规章制度恐怕需要重新梳理,音集协成立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版权管理上的不透明很容易引发多方猜忌和不满,如果引入版权方和KTV甚至消费者共同监管并改革当前的收费系统,至少能在大方向上做到求同存异。
同时,在音乐版权收费方面,面对复杂的实际环境,不妨引入区块链一类全新的技术提升收费效率。随着区块链的技术逐渐普及,区块链的作用就像一套巨大的数字分类账本,其能够在全局、去中心化公共(通常)网络上实现信息的记录与存储。
音乐人可在区块链平台使用身份标识进行链上身份认证,解决其信息溯源和信任问题。当音乐人把他们的原创音乐作品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上时,实际上是被登记到了区块链系统中,而且登记的信息远不止承载作品本身的那一段音频,还包括歌曲的素材、数字内容,以及词曲作者、制作人、唱片说明、封面、版权代理方等所有相关信息,这些被登记的数据都具有唯一性、永久性、不可篡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一墙之隔的规范与垄断
在利益点驱动下,版权费的收缴改革起来并不是特别复杂,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版权管理的正规化和清晰化,资本运作下的版权垄断恐怕也会随之而来。
作为我国唯一管理音像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集协的管理动作很容易被质疑垄断,可随着版权交易的正规化,类似“腾讯音乐占有中国总曲库的90%”同样需要警惕资本下的垄断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多元授权未来或许会成为音乐版权市场破冰的关键,面对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版权方还是管理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移动支付等手段在所有KTV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全自动的收费系统,最终可以达到版权方拿着手机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的使用情况,做到信息安全的公开透明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在最后:消除灰色地带
从文字、视频再到音乐,著作权意识的提升带来整个版权市场的变革,以KTV为代表的音乐版权收费之路并不平坦,但十余年的坚持虽然令各方出现了不少矛盾与争议,但总体还是有效推动了整个版权市场的成长,只不过其中一些不透明甚至属于灰色地带的部分,也是时候该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