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理解并熟练运用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精髓。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必然能让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陶冶情操,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中适应并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