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成功之路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l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是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的课堂。通俗地说,有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再嵌入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知,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因此,激活学生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成功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学生提问老师深入文本切入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老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想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首要任务是激活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活起来,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素养的培养,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所以激活课堂的前提是把学生激活了。那教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所得以下几点:
  
  1 深度解读文本是激活学生的前提
  
  文本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文本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因为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老师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文本”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悦”读文本,体味语言。教师研读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通过三方面的综合学习来深入解读文本。
  首先是每一位老师要从普通读者作欣赏性的阅读。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因为当我们开始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比如看《斑羚飞渡》这课时,为斑羚在种族命运受到危险时牺牲自我,拯救下代的行为所震撼,这种行为诠释了何等博大、神圣的爱。
  第二步,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为什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因为这个角度往往最容易被教学者忽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习中的困难是什么?困难在哪里?哪些词语不理解?哪些句子不懂?教《斑羚飞渡》这课时斑羚在种族命运受到危险时牺牲自我,拯救下代的行为所不解。因为这个时代给与他们更多的不是互爱互助,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在不危及自生的前提下帮助别人那是无可厚非的,否则也许会被人嗤之为“傻”。因此教本文时学生就和文本相排斥,不能和文本零距离的沟通。教学时教师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预设学生的不解之处,从而想法设防地去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
  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我们深入解读文本后,才能更好的备好学生,才能懂得把握教材、教学,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斑羚飞渡》这课时,为斑羚在种族命运受到危险时牺牲自我,拯救下代的行为所震撼,领会爱的博大,神圣。通过感悟情节,品析词语体会羚羊的伟大,同时设疑:牺牲自我傻吗?通过讨论再次让心灵受到洗礼。
  
  2 努力找准文章视点是激活学生的根本
  
  找到文本解读的视点,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课堂活起来,学生思维活起来的关键。一篇文章可讲的地方很多,必须抓住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的文本的视点。
  2.1 找文中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老王》时,虽然学生提出了很多与本课非常密切的问题。比如:“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老王在世时,我对他也颇为帮助,为什么还说自己‘愧怍’?”等等。但我把《老王》文末那一语:“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为教学切入口。这是激活课堂的导火线,一旦找准,就能激活学生,激活课堂。紧接着,我再提出: “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老王是不幸的人、那请问作者是个幸运的人吗?为什么?作者明明处境不好,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得出:因为他知足常乐,乐观,他们的幸运也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而言,这反映了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把穷苦人放在心上。教学《芦花荡》时,紧紧扣住文本中的:“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语,然后让学生顺藤摸瓜,自然恰当地理清文本的思路,以及老头子的性格特征。由于文本视点找准了,在短短的40分钟中,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起来了,本似平静如水的课堂荡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纹,这波纹把我与学生推向一个又一个教学巅峰。
  2.2 从文章的人物语言着手,让学生产生兴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我选择文中一语:“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本文的切入点。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可是意义却很大。根据这一句话,教学时我开门见山,引水入渠:“舟子为什么说张岱‘痴’?”一下子带领学生直奔主题,直奔主人公——张岱。“张岱他‘痴’在哪里?”虽然这只是舟子的无意之语,但一个“痴”字却真切地倾尽了张岱的心绪。于是在教学中,我紧扣舟子的这句话,紧扣舟子的评价,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所以找准了切入点,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在文本里,品味其中的一字一句,此刻,就是一字一世界,一句一境界。
  2.3 从文章的关键字着手,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最后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以此为切入点。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与张怀明是“闲人”?我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思寻找答案,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只要找准文本的视点,会让学生的思维开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激活学生,从而激活课堂。
  
  3 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质疑是激活学生的关键
  
  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对一篇文章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未知或者说是不理解的。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不理解的事物是最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教师能抓住学生这特点,教学便有法可施,教学便可以水到渠成。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了解学生未知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和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为老师这时候就应该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提问的空间,提问的时间,并要教会他们如何提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能够提到与课文的重点、难点密切的相关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课堂上只是老师问题的全灌溉。
  “学需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问学问,做学问就应当要“学”会“问”。在我们的教学中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是学生没有疑问。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思维的品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结实的基础。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是要磨练出学生乐于思维的心态。同时这为了良好的教学设计,为了教学的实效性留下一笔极为珍贵的礼物。如何要让学生提出有效、有针对性的问题呢?
  3.1 从题目上引导学生提问
  题目就一篇文章最快让学生接受的信息的来源,而题目往往又能反应出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后,学习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中,我都会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与时间,我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地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现班上在大部分学生都能以这个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有些问题则一针见血,直奔主题。正所谓“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如《雷电颂》,学生能够提出:“为什么要歌颂雷电?”、“雷电仅仅是指自然现象吗?”;《敬畏自然》学生提出:“谁敬畏自然?”、“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如何敬畏自然?;《俗世奇人》中学生提出:“俗世奇人之谁?”、“此人奇在何处?” 、“奇人前为何要加个俗世?”;《老王》中学生提出:“能否把题目改为‘王老’?”等等这些问题不正是有关文章的脉络吗?他们就是喜欢这样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正是作为教师愿意看到的现象吗?
  3.2 从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问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要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精心选择,合理构建”。老师不仅如要理解编者的意图,也要教会学生从编者的意图中提出问题?譬如《台阶》课后的练习一:“熟读课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我班的学生能够在此获得提问的信息:“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这不是文章的重点问题吗?《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的练习中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班中学生就此获取提问信息:“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此问题这恰恰是文中的重点之重。他们的提问让我欣喜若狂,因为我深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3.3 从课文小泡泡中提示引导学生提问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至两个小泡泡的提示语。小泡泡提示语是老师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参照点。《背影》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是:“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学生就能从提示语中能够提出:“在此骨肉分离之际,他心里真得很轻松吗?”这不是可以做文章了吗?我会顺势而导:“我想不见得,那他为何要故作轻松呢?”;学生从《老王》文末有一语:“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在世时,我对他也颇为帮助,为什么还说自己‘愧怍’?”等问题从学生口中说出,证明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沉思,不断的思考。他们越喜欢思考,就越喜欢提问题呢!
  总之置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主要老师未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置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他们就一发不可收拾,认认真真地思考问题,然后在一次一次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增强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有许多,没有哪个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够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这个应是每个教学者的追求,因为追求是一种幸福;追求是一种学习;追求是一种奉献;追求是一种快乐。我会继续追求下去。
  
其他文献
高校是我国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虽然很多,但是绝大部分都保留在高校内部,而没有运用到生产实
清华大学是众多学子热切向往的地方,我多想有一天能够漫步在清华园中啊。暑假里,我和小伙伴们跟着老师走进了清华大学,圆了心头的梦。我们下了车,一位大哥哥已经在清华大学门口迎
随着现代传媒的深度拓展,播音主持的综合艺术水平越来越大的影响着电视媒体能否在社会上成功传播。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概括在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具体
对于一门大学生并不陌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吸引大学生:(1)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力避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3)充分发挥课程的学科特色。
嘿!刚一迈进教室的大门,一块崭新的黑板冒冒失失地闯入我的眼帘。这可真是鸟枪换炮!刚刚听说咱们学校要换新黑板,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周围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有几位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