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文中第三段有这样一段话: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睡着呢?是真睡,还是假睡?课文没有明确,原著中也没有明确。但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诸葛亮的性格特征,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
首先有可能确实是睡。当时的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每天午后睡个觉,完全有可能。
但是,如果说确实是睡着了,那睡的时间也太长了: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加上之前已经睡了一段时间,这样算来,诸葛亮几乎一下午都在睡觉,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刘备之前已经两次去拜访,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一定知道刘备还会第三次来茅庐,照例应该有所准备才是,比如吩咐童子有客人来的话要叫醒自己,比如准备一点茶水之类,怎么会如此不懂礼数,让刘皇叔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那么长时间?
这样看来,仅凭字面文字难以下结论,要推测诸葛亮是真睡还是假睡,还要联系当时背景。此时的诸葛亮,正蛰伏隆中,但身隐心不隐,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一方面,《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希望出山,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就自比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表明他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只要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想出山。可以说,面对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他的内心很纠结、很矛盾。刘备前两次去拜访,两人都没有直接会面,那么第三次就是诸葛亮做决定的时候,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抉择,诸葛亮不得不慎之又慎。那么,诸葛亮最终出不出山,取决于什么呢?毫无疑问,取决于请他出山的是个什么人。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是在睡觉,不如说他是在考验刘备,考验此人是否真心诚意,如果今后辅助他,自己有多少话语权?自己的雄才大略能否通过此人实现?等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1.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睡着呢?
2.如果确实睡着了,为什么童子不去叫醒他?
(引导学生体会:一是因为刘备说不要惊醒,二也说明主人没有吩咐过,客人来了一定要叫醒他,从中也可看出诸葛亮并没有把刘“皇叔”当一回事)
3.如果是在装睡,从哪里看出?
(时间太长了,“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1)明明没有睡着,却装睡,还睡了那么长时间,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考验刘备的诚心、耐心,看他是不是真的诚心诚意,是不是可靠;思考自己要不要出山,等)最有可能想什么?(到底要不要出山)(2)诸葛亮要不要出山?
介绍《三国演义》中内容:一方面,诸葛亮希望出山,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就自比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表明他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只要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想出山。可以说,他很矛盾。
(3)那么,诸葛亮最终出不出山,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请他出山的是个什么人。)所以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刘备。
(4)刘备知道诸葛亮在装睡吗?
课件:“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说明什么?
(估计他假装睡着)
粗鲁的张飞这么想,细心的刘备就不会这样想吗?刘备知道诸葛亮可能在装睡,仍然恭恭敬敬地等,这才叫——诚心诚意!
短短的一篇文章,背后有一部厚厚的《三国演义》。因此,教学就不能脱离“母体”,仅仅就文中的一段话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的”,这样的阅读过于狭窄、过于单薄,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立足文本,适当拓展,这或许是教学这类课文教学的良策。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编辑/张俊英
文中第三段有这样一段话: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睡着呢?是真睡,还是假睡?课文没有明确,原著中也没有明确。但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诸葛亮的性格特征,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
首先有可能确实是睡。当时的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每天午后睡个觉,完全有可能。
但是,如果说确实是睡着了,那睡的时间也太长了: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加上之前已经睡了一段时间,这样算来,诸葛亮几乎一下午都在睡觉,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刘备之前已经两次去拜访,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一定知道刘备还会第三次来茅庐,照例应该有所准备才是,比如吩咐童子有客人来的话要叫醒自己,比如准备一点茶水之类,怎么会如此不懂礼数,让刘皇叔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那么长时间?
这样看来,仅凭字面文字难以下结论,要推测诸葛亮是真睡还是假睡,还要联系当时背景。此时的诸葛亮,正蛰伏隆中,但身隐心不隐,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一方面,《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希望出山,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就自比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表明他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只要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想出山。可以说,面对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他的内心很纠结、很矛盾。刘备前两次去拜访,两人都没有直接会面,那么第三次就是诸葛亮做决定的时候,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抉择,诸葛亮不得不慎之又慎。那么,诸葛亮最终出不出山,取决于什么呢?毫无疑问,取决于请他出山的是个什么人。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是在睡觉,不如说他是在考验刘备,考验此人是否真心诚意,如果今后辅助他,自己有多少话语权?自己的雄才大略能否通过此人实现?等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1.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睡着呢?
2.如果确实睡着了,为什么童子不去叫醒他?
(引导学生体会:一是因为刘备说不要惊醒,二也说明主人没有吩咐过,客人来了一定要叫醒他,从中也可看出诸葛亮并没有把刘“皇叔”当一回事)
3.如果是在装睡,从哪里看出?
(时间太长了,“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1)明明没有睡着,却装睡,还睡了那么长时间,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考验刘备的诚心、耐心,看他是不是真的诚心诚意,是不是可靠;思考自己要不要出山,等)最有可能想什么?(到底要不要出山)(2)诸葛亮要不要出山?
介绍《三国演义》中内容:一方面,诸葛亮希望出山,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就自比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表明他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只要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想出山。可以说,他很矛盾。
(3)那么,诸葛亮最终出不出山,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请他出山的是个什么人。)所以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刘备。
(4)刘备知道诸葛亮在装睡吗?
课件:“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说明什么?
(估计他假装睡着)
粗鲁的张飞这么想,细心的刘备就不会这样想吗?刘备知道诸葛亮可能在装睡,仍然恭恭敬敬地等,这才叫——诚心诚意!
短短的一篇文章,背后有一部厚厚的《三国演义》。因此,教学就不能脱离“母体”,仅仅就文中的一段话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的”,这样的阅读过于狭窄、过于单薄,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立足文本,适当拓展,这或许是教学这类课文教学的良策。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