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们认为应抓住“九个开放”来锻炼学生。
一、教学目标开放——让学生明白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达标意识,提高课堂效益。目标的确定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标可在课始由教师提出,让学生知道主攻方向;有些目标可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提出的疑问来确定;有些目标可在小结时归纳确定;有些目标则可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一练”的题目来确定。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们学校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仔细看书的,有讨论的……学生自学以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确定本节学习目标。结果,有的学生说可以定为比例中各数的名称,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定的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新知获取方式开放——让学生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小学六年级在学习英语单词“bread”时,有位教师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单词发音来推断本词发音。结果学生罗列了许多,如:tea(茶)、flea(海洋)、read(读)、please(听)、teacher(教师)。在这些词中ea都读[i=],学生也推断这个单词读[bri:d],这时,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好好想一想,这时,有位学生又想起了单词head中“ea”读[eJ,这样他推断出这个词读[bread],教师给予了肯定。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利用旧知识推断新知识的方法,又归纳了复习了旧知识,印象很深。
三、教学过程开放——让学生参与
素质的特征之一是内化性,内化须经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放”,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一课时,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你认为课文的那一部分最美?怎样把它的美展示出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庭院的树多;有的通过绘画表现五彩的贝壳与满载而归的船队;有的学生还当上了导游员,通过导游,表现了小城公园的美,街道的整洁。至此,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无遗。
四、教学模式开放——让学生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束缚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选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让学生尝试讲解。
例如:《勤奋学习》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选用了《王献之练字》这一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习是非常艰苦的劳动,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困难,刻苦认真,持之以恒。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蕴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根据课文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讲解这一方法,先让一位优秀学生来给大家讲这个小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很精彩,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之后,我又试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讲解。结果学生有朗诵的、有组织议论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这篇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五、提问方式开放——让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在教改中,教师要明确提问题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活泼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提问,根据文章的表达特点提问,根据文章的体裁提问等。
例如《你们想错了》这节课,教师可抓住课题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你们”指谁?“你们”在想什么?错在哪里?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教师并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经过长时间不懈训练,可使学生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六、学法掌握途径开放——让学生归纳
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应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因为概括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概括思维,然而概括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要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
如学习《登山人》一文,要理解“知难而退”、“知难而进”二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先让学生议议“知难而退”中“知”是什么意思?“难”、“退”各是什么意思?虽然没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实际上寓含了“抓重点词突破”这一解词方法。此时,学生从正面理解了词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第一登山人的表现来理解,于是学生明白了“知难而退”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理解了“知难而进”的意思。同样,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方法与思路,预习复习的方法均可让学生训练总结,自己掌握学法。用学法这把金钥匙去解决同类问题。
七、总结角度开放——让学生小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只由我们教师下结论,应想法让学生小结。这样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例如小学科学课中《昆虫》一课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交流中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首先让学生将捉来的虫子按足的数目分类,然后向学生说明有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方面有何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然后,再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它们还有哪些特征?通过小组归纳,每一组代表发言,互相指正、补充,最后在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中,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八、练习设计开放——让学生“乐作”
在“减负”的今天,精心设计作业尤为重要,教师既要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巩固、提高,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苦作”。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科学新颖、贴近生活而又带一定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乐作”。
如学完《环境保护》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开放性的实践作业:从自身实际出发,两个或几个同学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活动。几天之后,我向学生了解事件情况:有的学生不乱扔废纸,保持了环境整洁;有的学生认真收集废旧电池,保护土地不受污染;有的学生在一起筑巢引鸟,给鸟儿建了好几个新家。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结合实际讲了他们这样做的益处。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深刻理解了环保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更乐意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了。
九、内容“空白”开放——让学生联想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学的艺术在于精炼且含蓄。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不能巨细无遗地讲解教学内容,应多留给学生一些可借想象去填充发挥的天地。课堂教学一旦给了学生想象空间,学习生活就会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是凡卡给爷爷写信苦诉学徒的悲惨生活求爷爷带他走。但信没有邮票、没有具体的地址,爷爷会收到信吗?爷爷能改变凡卡的现实生活吗?所以作者以“……”结尾。这个“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体会想象、概括。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上九个环节不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同时开放,一步到位。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逐步进行课堂开放的尝试与实践,日臻完善,灵活应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文教体局)
一、教学目标开放——让学生明白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达标意识,提高课堂效益。目标的确定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标可在课始由教师提出,让学生知道主攻方向;有些目标可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提出的疑问来确定;有些目标可在小结时归纳确定;有些目标则可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一练”的题目来确定。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们学校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仔细看书的,有讨论的……学生自学以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确定本节学习目标。结果,有的学生说可以定为比例中各数的名称,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定的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新知获取方式开放——让学生发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小学六年级在学习英语单词“bread”时,有位教师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单词发音来推断本词发音。结果学生罗列了许多,如:tea(茶)、flea(海洋)、read(读)、please(听)、teacher(教师)。在这些词中ea都读[i=],学生也推断这个单词读[bri:d],这时,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好好想一想,这时,有位学生又想起了单词head中“ea”读[eJ,这样他推断出这个词读[bread],教师给予了肯定。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利用旧知识推断新知识的方法,又归纳了复习了旧知识,印象很深。
三、教学过程开放——让学生参与
素质的特征之一是内化性,内化须经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放”,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一课时,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你认为课文的那一部分最美?怎样把它的美展示出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庭院的树多;有的通过绘画表现五彩的贝壳与满载而归的船队;有的学生还当上了导游员,通过导游,表现了小城公园的美,街道的整洁。至此,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无遗。
四、教学模式开放——让学生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束缚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选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让学生尝试讲解。
例如:《勤奋学习》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选用了《王献之练字》这一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习是非常艰苦的劳动,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困难,刻苦认真,持之以恒。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蕴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根据课文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讲解这一方法,先让一位优秀学生来给大家讲这个小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很精彩,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之后,我又试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讲解。结果学生有朗诵的、有组织议论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这篇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五、提问方式开放——让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在教改中,教师要明确提问题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活泼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提问,根据文章的表达特点提问,根据文章的体裁提问等。
例如《你们想错了》这节课,教师可抓住课题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你们”指谁?“你们”在想什么?错在哪里?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教师并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经过长时间不懈训练,可使学生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六、学法掌握途径开放——让学生归纳
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应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因为概括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概括思维,然而概括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要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
如学习《登山人》一文,要理解“知难而退”、“知难而进”二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先让学生议议“知难而退”中“知”是什么意思?“难”、“退”各是什么意思?虽然没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实际上寓含了“抓重点词突破”这一解词方法。此时,学生从正面理解了词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第一登山人的表现来理解,于是学生明白了“知难而退”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理解了“知难而进”的意思。同样,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方法与思路,预习复习的方法均可让学生训练总结,自己掌握学法。用学法这把金钥匙去解决同类问题。
七、总结角度开放——让学生小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只由我们教师下结论,应想法让学生小结。这样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例如小学科学课中《昆虫》一课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交流中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首先让学生将捉来的虫子按足的数目分类,然后向学生说明有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方面有何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然后,再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它们还有哪些特征?通过小组归纳,每一组代表发言,互相指正、补充,最后在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中,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八、练习设计开放——让学生“乐作”
在“减负”的今天,精心设计作业尤为重要,教师既要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巩固、提高,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苦作”。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科学新颖、贴近生活而又带一定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乐作”。
如学完《环境保护》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开放性的实践作业:从自身实际出发,两个或几个同学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活动。几天之后,我向学生了解事件情况:有的学生不乱扔废纸,保持了环境整洁;有的学生认真收集废旧电池,保护土地不受污染;有的学生在一起筑巢引鸟,给鸟儿建了好几个新家。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结合实际讲了他们这样做的益处。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深刻理解了环保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更乐意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了。
九、内容“空白”开放——让学生联想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学的艺术在于精炼且含蓄。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不能巨细无遗地讲解教学内容,应多留给学生一些可借想象去填充发挥的天地。课堂教学一旦给了学生想象空间,学习生活就会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是凡卡给爷爷写信苦诉学徒的悲惨生活求爷爷带他走。但信没有邮票、没有具体的地址,爷爷会收到信吗?爷爷能改变凡卡的现实生活吗?所以作者以“……”结尾。这个“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体会想象、概括。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上九个环节不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同时开放,一步到位。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逐步进行课堂开放的尝试与实践,日臻完善,灵活应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文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