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世界对布迪厄著作的吸收,迄今为止一直是围绕3个主要环节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相应地以他的一部主要著作为支撑。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讨论的对象总是《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人类学家关注的则是布迪厄在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以及《实践理论大纲》一书所包含的对惯习和符号资本理论的论述,而研究文化、审美、阶级的社会学家则盯住《区隔》一书不放。《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理论产品的读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的读者失望。因为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从外在形式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与蚂蚁、蜜蜂的“社会”无异:遵循特定结构运行。那为什么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以这样的形态而不是以那样的形态存在,这种所是性背后的规定性究竟是什么?是规律吗?但规律何以是规律?什么力量赋予了规律以强制性的规定,使我们相信,不遵守它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什么这个世界是一个规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说: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汤姆·雷说道:“进化系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放弃了某些控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失控的世界,但我为什么还相信“失控”也是规律的表征之一?量子理论虽然从科学角度否定了这个世界的确定性,给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贴上了不确定的标签,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摘掉这个标签,还剩下什么?这样的思考会走向虚无主义与神秘主义吗?
翻阅《实践与反思》书后的布迪厄著作年表,那里罗列了他从1961至1991年的著作,竟多达15页!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拘泥于学科的界限,常常做出跨学科的解释。他的著作可以被阐释,正因为可以被阐释,就存在误读的风险与断章取义的阴谋。任何企图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完全了解布迪厄的尝试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怀揣着居心叵测的想法,试图解读布迪厄著述中的内在逻辑,并为自己所用。它的直接结果便是:让我们这些“业余的”爱好者迷失在布迪厄的“现象学”还原的情境中,让他的所谓“主张”被肢解。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从外在形式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与蚂蚁、蜜蜂的“社会”无异:遵循特定结构运行。那为什么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以这样的形态而不是以那样的形态存在,这种所是性背后的规定性究竟是什么?是规律吗?但规律何以是规律?什么力量赋予了规律以强制性的规定,使我们相信,不遵守它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什么这个世界是一个规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说: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汤姆·雷说道:“进化系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放弃了某些控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失控的世界,但我为什么还相信“失控”也是规律的表征之一?量子理论虽然从科学角度否定了这个世界的确定性,给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贴上了不确定的标签,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摘掉这个标签,还剩下什么?这样的思考会走向虚无主义与神秘主义吗?
翻阅《实践与反思》书后的布迪厄著作年表,那里罗列了他从1961至1991年的著作,竟多达15页!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拘泥于学科的界限,常常做出跨学科的解释。他的著作可以被阐释,正因为可以被阐释,就存在误读的风险与断章取义的阴谋。任何企图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完全了解布迪厄的尝试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怀揣着居心叵测的想法,试图解读布迪厄著述中的内在逻辑,并为自己所用。它的直接结果便是:让我们这些“业余的”爱好者迷失在布迪厄的“现象学”还原的情境中,让他的所谓“主张”被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