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思维方式即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是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构建"人-社会-自然" 共同演进、互利共赢、和谐共荣的"生态共同体"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方式内涵丰富,它是系统整体性思维、互利共赢性思维、和谐共荣性思维、持续发展性思维、生态实践性思维。
关键词:生态思维;思维方式;整体性;和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更替也在不断变革。恩格斯曾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因此,生态思维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有着自身不同于其它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生态思维方式的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的生态思维方式即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生态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基于现代性的危机,审视旧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整合传统生态学、伦理学和哲学思想,并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构建“人—社会—自然” 共同演进、互利共赢、和谐共荣的“生态共同体”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二、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意蕴
1、生态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性思维方式
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人、自然、社会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个庞大有机整体内部各个元素有各自演生规律、特征和属性,但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包含,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我们包含于世界中——不仅包含于其他人中,而且包含于整个自然界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事实的端倪:当我们以一种片段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时,世界的反应也相应是片段性的。事实上,可以说,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不是完整的。那种认为世界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之外的观点,那种认为我们与世界仅仅存在的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如若我们将世界包含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并施之以爱,包含着我们自身的世界就会有所回报。”[2]因此,人、自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思维方式正是强调世界有机体的系统整体性,把人、自然、社会看成有机体的一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有机体各元素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从众多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中找到整合各个元素之间矛盾的途径——系统统一的方法,来解决有机体各个元素的差异性和矛盾性。
2、生态思维方式是互利共赢性思维方式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受到功利性和传统单向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功利地、单向地看成主客二分的关系、斗争关系、输赢关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片面地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自我价值和利益为主,忽略自然本身的属性和内在价值,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主客二分的关系,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在“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上,主观地理解为主客关系,甚至在无限的、残酷的竞争中是一种一输一赢的关系。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用一些非法的、不择手段的、有违天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而生态思维方式正是改变了以往的功利性思维方式和传统单向思维方式的狭隘性、功利性和单向性的思维模式,遵循系统的、整体的、互利共赢的认识结构,体现的是互利共赢的、伦理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相互长远的、可持续的、永恒的利益。
3、生态思维方式是和谐共荣性思维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整个世界表现出越来越不和谐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对立,局部地区国家的武装冲突,各国间的贸易、能源竞争等等不和谐的现象彼彼发生。人类为了在生存竞争中获胜,不断地提升自身力量,在自然界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能源,在社会中获得既想的“生态位”。但是在整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应是相互联系、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3]“和谐共荣”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生态系统内各成员的根本利益,是生态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生态思维方式以和谐共荣作为自己致思的目标。和谐是秩序的和谐,力量的和谐,价值的和谐,是一种事物之间稳定有序发展的状态。共荣是生态系统内各成员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生态思维方式以维护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有序、和谐共荣为己任,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4、生态思维方式是持续发展性思维方式
“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平与发展是当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持久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人类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本质属性和固有的发展规律,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而生态思维方式正是主张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生存和持续永久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考虑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极限,保护其正常运转。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类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是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当代发展过程中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更要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的权益,维护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员相互协调、共生共荣、持续永久地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规范人类社会践行方式,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达到共生共存、共荣共赢、互惠互利,从而实现整个世界和谐可持续永恒发展。
5、生态思维方式是生态实践性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一切思维方式的真理性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所谓的生态实践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人的适度需求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实践。”[5]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正是以生态思维方式为主体思维方式积极地能动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生态思维方式也因此在生态实践活动中检验它的真理性,生态思维方式以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在尺度”,以生态制约为“外在尺度”,是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活动的统一,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和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统一。因此,生态思维方式是生态实践性思维,是应用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解决一切与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思维之钥。
总之,生态思维是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范式,是系统整体性思维,互利共赢性思维,和谐共荣性思维,持续发展性思维,生态实践性思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价值取向,既是对以往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更是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变革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2](美)大卫·格里芬等.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6.
[3]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389
[4]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5]陶火生.论生态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7,(4):40.
作者简介:
杜香丽(1978年—),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关键词:生态思维;思维方式;整体性;和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更替也在不断变革。恩格斯曾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因此,生态思维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有着自身不同于其它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生态思维方式的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的生态思维方式即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生态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基于现代性的危机,审视旧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整合传统生态学、伦理学和哲学思想,并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构建“人—社会—自然” 共同演进、互利共赢、和谐共荣的“生态共同体”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二、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意蕴
1、生态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性思维方式
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人、自然、社会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个庞大有机整体内部各个元素有各自演生规律、特征和属性,但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包含,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我们包含于世界中——不仅包含于其他人中,而且包含于整个自然界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事实的端倪:当我们以一种片段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时,世界的反应也相应是片段性的。事实上,可以说,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不是完整的。那种认为世界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之外的观点,那种认为我们与世界仅仅存在的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如若我们将世界包含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并施之以爱,包含着我们自身的世界就会有所回报。”[2]因此,人、自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思维方式正是强调世界有机体的系统整体性,把人、自然、社会看成有机体的一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有机体各元素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从众多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中找到整合各个元素之间矛盾的途径——系统统一的方法,来解决有机体各个元素的差异性和矛盾性。
2、生态思维方式是互利共赢性思维方式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受到功利性和传统单向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功利地、单向地看成主客二分的关系、斗争关系、输赢关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片面地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自我价值和利益为主,忽略自然本身的属性和内在价值,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主客二分的关系,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在“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上,主观地理解为主客关系,甚至在无限的、残酷的竞争中是一种一输一赢的关系。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用一些非法的、不择手段的、有违天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而生态思维方式正是改变了以往的功利性思维方式和传统单向思维方式的狭隘性、功利性和单向性的思维模式,遵循系统的、整体的、互利共赢的认识结构,体现的是互利共赢的、伦理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相互长远的、可持续的、永恒的利益。
3、生态思维方式是和谐共荣性思维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整个世界表现出越来越不和谐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对立,局部地区国家的武装冲突,各国间的贸易、能源竞争等等不和谐的现象彼彼发生。人类为了在生存竞争中获胜,不断地提升自身力量,在自然界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能源,在社会中获得既想的“生态位”。但是在整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应是相互联系、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3]“和谐共荣”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生态系统内各成员的根本利益,是生态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生态思维方式以和谐共荣作为自己致思的目标。和谐是秩序的和谐,力量的和谐,价值的和谐,是一种事物之间稳定有序发展的状态。共荣是生态系统内各成员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生态思维方式以维护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有序、和谐共荣为己任,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4、生态思维方式是持续发展性思维方式
“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平与发展是当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持久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人类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本质属性和固有的发展规律,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而生态思维方式正是主张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生存和持续永久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考虑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极限,保护其正常运转。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类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是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当代发展过程中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更要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的权益,维护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员相互协调、共生共荣、持续永久地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规范人类社会践行方式,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达到共生共存、共荣共赢、互惠互利,从而实现整个世界和谐可持续永恒发展。
5、生态思维方式是生态实践性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一切思维方式的真理性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所谓的生态实践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人的适度需求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实践。”[5]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正是以生态思维方式为主体思维方式积极地能动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生态思维方式也因此在生态实践活动中检验它的真理性,生态思维方式以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在尺度”,以生态制约为“外在尺度”,是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活动的统一,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和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统一。因此,生态思维方式是生态实践性思维,是应用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解决一切与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思维之钥。
总之,生态思维是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范式,是系统整体性思维,互利共赢性思维,和谐共荣性思维,持续发展性思维,生态实践性思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价值取向,既是对以往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更是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变革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2](美)大卫·格里芬等.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6.
[3]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389
[4]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5]陶火生.论生态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7,(4):40.
作者简介:
杜香丽(1978年—),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