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读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简析】
这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在劳作之余,在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掩映山峦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隽永,情趣理趣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诗人将悠然自得的心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流露的情趣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揭示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主题】
亲近自然;追求心静;远离喧嚣等。
【运用】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摘自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
(二)
【读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简析】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看朝暮之间青丝成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回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美酒珍馐——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面是在感喟人生易老,实则是在慨叹怀才不遇。悲戚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的性格。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然而这种及时行乐,不过是一种表象。诗人此时并无得意,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但他不会因此消沉。于是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肯定人生。诗歌大开大合,极其豪壮!
【主题】
时光易逝;积极乐观;相信未来等。
【运用】
正所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光阴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初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摘自水木清《照天倚海》)
(三)
【讀诗】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简析】
杜甫的这首诗,除了诗人因长期作客他乡无法与亲人沟通而产生的思乡之情,还有沦落江湖无缘为国效劳而滋生的功名无成的伤感,极易博得读者的共鸣,开头的一句“今朝腊月春意动”更是令人激赏。从“腊月”中看出“春意动”,这与千年之后英国诗人雪莱的那句闻名于世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在寒冬季节看出春天的影子,源于诗人一双见微知著的慧眼,更源于诗人那颗向往美好未来的憧憬之心。一个热爱生活、不被艰难困苦俘虏、时时刻刻为美好未来精心准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眼神!
【主题】
憧憬未来;见微知著;永不绝望等。
【运用】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道路上,在奋斗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摘自韩少华《草色遥看近却无》)
(四)
【读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离京返杭途中。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居京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重显身手。这样,离别愁绪与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全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主题】
弃旧图新;老当益壮;无私奉献等。
【运用】
秋日黄昏,漫步于落叶片片的小径上,不禁随口吟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历程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枝繁叶茂,不忌惮秋日叶落缤纷。我们不妨换个思维方式看待这些,龚自珍不就写下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也许我们更应该欣然享受这黄叶满地的秋景。
(摘自佚名《寻找快乐,精彩人生》)
(五)
【读诗】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
(陈师道《还里》)
【简析】
陈师道的这首诗,写出了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回到家乡之后的所见所闻和无限感慨。诗中有少年时踌躇满志与老年时衰老悲伤的对比,有对为“虚名”萍漂一生所得所失的反思,有晚年摆脱名缰利锁的轻松和回归故乡的欣慰……人常常都是这样,年轻时追逐理想漂泊万里,年迈时身心俱疲返归故里。叶落归根之后回首往事,年少时的朋友,大多天各一方甚至阴阳两隔;逐梦的所失与所得,更是难以评估……但是人生就是这样:纵然“出门时时难”,人们依然会为梦想而出航;纵然所求未必成,人们依然会为追求而献身!
【主题】
追逐梦想;叶落归根;权衡得失等。
【运用】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摘自韩少功《我心归去》)
(六)
【读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
【简析】
《关雎》是《诗经》305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情歌,可是品味其内涵,又不是“情歌”二字可以概括得尽的。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点,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完美吻合。《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由此则可见一斑。诗中的“君子”“淑女”,亦成后世男女之典范。
【主题】
凡事有度;不懈追求;纯真爱情等。
【运用】
我在川上,裁芙蓉以為衣,制芰荷以为裳,至情至性的一江春水呵,你将我带回三千年前《诗经》的首篇,开宗明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莫非我就是那位辗转反侧的多情公子?也是,也不是。说是,我的确来自那水之湄水之坁,三千年前的我就知涉江采芙蓉,那淑女微微地颔首,就有了千古如斯的风流;说不定,我出生在离风雅颂很远的时代和完全不相邻的地方,那窈窕淑女嫁给了谁?早已无人可知。
(摘自王开林《致一千年过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