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麻纸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隋唐时期仍能见到关于麻纸的记载。宋代以后,麻纸逐渐衰落,仅在北方的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从市场视域出发,探寻宋代以后麻纸能够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研究发现,麻纸的特性适应北方的区域环境,能够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并与当地的建筑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麻纸文化。
【关键词】 麻纸;造纸史;手工造纸;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TS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04-03
【本文著錄格式】王欢欢,杨谷旸.市场视域下中国传统麻纸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04-105,117.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山西麻纸工艺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220) 。
麻纸是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截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洛阳、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都是麻纸中心,唐以前出土的纸张样品80%都为麻纸[1]。隋唐五代时期,皮纸逐渐发展,宋元及以后竹纸崛起,宋代以后麻纸在文化市场中的应用逐渐被竹纸和皮纸替代,宋元金和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中较少见到关于使用麻纸的记录。现存古代纸样检测分析中,麻纸出现的平均概率只有4%~8%左右[2]。学界普遍认为,宋元以降,随着皮纸和竹纸制造技术的提升,麻纸逐渐衰落,到明清时期仅北方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
关于麻纸衰落的原因,王菊华认为麻纸主要由废麻织品制作而成,逐渐被韧皮类和竹类原料所取代[3];张秉伦等认为隋唐以后,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纸张需求量大,麻的产量有限,与树皮和竹料比成本较高,麻纸生产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至明清以后麻纸的产地就更加稀少了[4];钱存训认为麻类作物主要用于纺织,因此逐渐被皮纸和竹纸替代[5]。上述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将麻纸的衰落归因于竹纸和皮纸的竞争,而麻纸为何能够在北方区域持续传承,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答案。
麻纸是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背景下诞生并发展的,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必要补充[6]。农民在农闲时期经营家庭副业,产品除了自用,多余的产品出售后用来补贴日用。在这样的生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推动产品生产的重要动力,因此本文拟从市场视域出发,从生产流程、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梳理麻纸的发展脉络,探寻麻纸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以期丰富纸史的研究领域,并为现代手工业产品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麻纸的生产流程
清代及之前的文献中,很难见到麻纸加工过程的记载。张世文在《定县农村工业调查》中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麻纸的加工流程和生产概况[7]。张世文记录的麻纸加工流程,与其后王菊华[3]、潘吉星[1]、李兵[8]等学者实地调研中发现的现存麻纸的工艺基本一致,表明北方区域麻纸的生产流程具有统一性。
麻纸产品纸张较厚且表面粗糙的特点可能是导致麻纸逐渐失去高级文化市场的原因之一,间接导致了麻纸不再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因而从宋至清很少见到麻纸工艺的记载,以明代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为例,其“杀青”章节记录了竹纸和皮纸的工艺和用途,但是并未提到麻纸[11]。除了上述特点,麻纸产品还具有耐久性好和拉力强的特性,这让麻纸拥有了广阔且不可替代的民间市场,用于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
三、麻纸的市场需求
生活上,麻纸一般用来糊窗户和糊顶棚。古代北方地区的房屋一般用木头做梁,两边用椽子支撑,如果没有糊顶棚,抬头就能看到房梁和椽子,影响美观,因此糊顶棚是非常重要的装饰性活动。用来糊顶棚的纸张一般为麻纸,由专门的裱糊工匠进行操作。除了糊顶棚之外,糊窗户也是麻纸的重要功能,文献中记载“平阳府纸用于糊窗户,透亮耐久,经风耐雨,隔热保温”[12],呼和浩特地区自明清至20世纪初,民居多用麻纸糊窗户,最常用的是山西浑源县出品的大麻纸,这种纸价格低廉、厚实拉力强,不易损坏[13]。
【关键词】 麻纸;造纸史;手工造纸;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TS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04-03
【本文著錄格式】王欢欢,杨谷旸.市场视域下中国传统麻纸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04-105,117.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山西麻纸工艺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220) 。
麻纸是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截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洛阳、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都是麻纸中心,唐以前出土的纸张样品80%都为麻纸[1]。隋唐五代时期,皮纸逐渐发展,宋元及以后竹纸崛起,宋代以后麻纸在文化市场中的应用逐渐被竹纸和皮纸替代,宋元金和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中较少见到关于使用麻纸的记录。现存古代纸样检测分析中,麻纸出现的平均概率只有4%~8%左右[2]。学界普遍认为,宋元以降,随着皮纸和竹纸制造技术的提升,麻纸逐渐衰落,到明清时期仅北方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
关于麻纸衰落的原因,王菊华认为麻纸主要由废麻织品制作而成,逐渐被韧皮类和竹类原料所取代[3];张秉伦等认为隋唐以后,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纸张需求量大,麻的产量有限,与树皮和竹料比成本较高,麻纸生产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至明清以后麻纸的产地就更加稀少了[4];钱存训认为麻类作物主要用于纺织,因此逐渐被皮纸和竹纸替代[5]。上述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将麻纸的衰落归因于竹纸和皮纸的竞争,而麻纸为何能够在北方区域持续传承,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答案。
麻纸是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背景下诞生并发展的,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必要补充[6]。农民在农闲时期经营家庭副业,产品除了自用,多余的产品出售后用来补贴日用。在这样的生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推动产品生产的重要动力,因此本文拟从市场视域出发,从生产流程、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梳理麻纸的发展脉络,探寻麻纸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以期丰富纸史的研究领域,并为现代手工业产品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麻纸的生产流程
清代及之前的文献中,很难见到麻纸加工过程的记载。张世文在《定县农村工业调查》中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麻纸的加工流程和生产概况[7]。张世文记录的麻纸加工流程,与其后王菊华[3]、潘吉星[1]、李兵[8]等学者实地调研中发现的现存麻纸的工艺基本一致,表明北方区域麻纸的生产流程具有统一性。
麻纸产品纸张较厚且表面粗糙的特点可能是导致麻纸逐渐失去高级文化市场的原因之一,间接导致了麻纸不再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因而从宋至清很少见到麻纸工艺的记载,以明代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为例,其“杀青”章节记录了竹纸和皮纸的工艺和用途,但是并未提到麻纸[11]。除了上述特点,麻纸产品还具有耐久性好和拉力强的特性,这让麻纸拥有了广阔且不可替代的民间市场,用于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
三、麻纸的市场需求
生活上,麻纸一般用来糊窗户和糊顶棚。古代北方地区的房屋一般用木头做梁,两边用椽子支撑,如果没有糊顶棚,抬头就能看到房梁和椽子,影响美观,因此糊顶棚是非常重要的装饰性活动。用来糊顶棚的纸张一般为麻纸,由专门的裱糊工匠进行操作。除了糊顶棚之外,糊窗户也是麻纸的重要功能,文献中记载“平阳府纸用于糊窗户,透亮耐久,经风耐雨,隔热保温”[12],呼和浩特地区自明清至20世纪初,民居多用麻纸糊窗户,最常用的是山西浑源县出品的大麻纸,这种纸价格低廉、厚实拉力强,不易损坏[13]。